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篆书入印说

作者: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李娇来源:原创日期:2014-06-07人气:2618
一、 篆法                                                          

所谓篆法,从某种意义上讲,即是研究古代篆书发展和使用的一种方法。篆刻艺术是篆书和雕刻相结合的一种艺术,虽雕虫小技,却显示出无穷的魅力。

1、篆文不同,风格各异

从战国到西汉再到明清流传至今的印章中的印文来看,汉字的各种书体都在印面上刊刻过,如大篆、小篆、秦摹印篆、汉缪篆、鸟虫篆、九叠篆等,但绝大多数印章还是以古玺文字、缪篆和小篆为主。

在古代,写篆者充分利用金文结构忽大忽小,行款比较自由的特点,让玺文的结体,任其大小,欹正,方圆;笔画的长短、粗细、曲直、随势而安; 章法布置,依其天理,顺乎自然。整体生动活泼,既富有生命感,又有古朴淳厚的意味。

秦统一文字建立的小篆,根据各种形旁的不同特点,分别确定它们在字体中的不同位置,不能随意颠倒,这一原则对汉字的规范化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印制也作了明确的规定,颁发了大量的官印。秦印的书体是从权诏板中移植过来的,略参古隶的成分,把隶书的方折与篆书的圆转结合起来,史称秦摹印篆。秦摹印篆多凿刻成白文,有界格装饰。在风格上无古玺文字的奇崛,但笔势使转自然,体势略圆,变化丰富。

汉代印文的书体主要是缪篆体。缪篆是在秦摹印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简言之,从西汉至魏晋南北朝的官印都是以缪篆为主,但时间跨度长,每个时期书体的风格不同,带来的艺术效果也不同。在这期间还有鸟虫书入印。鸟虫书字体最早出现在春秋后期的青铜兵器、铜器铭文上,其形态变幻无常,有浓郁的装饰美。

2、研习篆文,功夫要深

篆书是篆刻的基本素材,从事篆刻创作的专家名人,无不都是研习篆书的高手。邓石如是清代书坛巨臂,擅长四体书法。他以隶法作篆书,突破了唐代以来的玉筋篆的樊篱,纵横捭阖,字体微方,接近秦汉瓦当和汉碑额的字体。赵之谦篆书师法邓石如后,化他人为己用,自成一格。其篆书的沉稳老辣,古朴茂实的风格移植在印面上,刻出来的效果更为明显。吴昌硕的篆书学《石鼓文》,形成了个人独特的书艺风格。他所创作的印,印文大都以石鼓文字为素材,刊刻其中,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晚清的复陈巨来为近代元朱文第一人,其篆书纯以玉箸篆称谓。这些名家的篆书水准相当高,是我们学习篆文的榜样。

从篆文的特性来看,古人曾把组成的合复体字的部件称之为偏旁和部首。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归纳为540个部首,近代文字学家研究分析确立了150多个部首。偏旁和部首组成的合复字,都具有“形、声、义”三方面的形式构成。如“人”字,甲骨文写的人象侧立之形,有头、背、臂、胫,是典型的对人类形体的高度抽象和概括。它的组合方式多,具有很强的生命活力。形声字是以象形字为基础,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现成的字体结合而成。其中一个表示新字的意义,谓之形符(或义符);另一个表示新字的读音,谓之声符。我们说象形字是汉字(篆书)的基础,用它来组成很多形声、表义或者其他类型的字,不是没有根据的。

了解了篆书的“三要素”,这对于写好篆书,使篆书具有生命活力有一定帮助。篆书是篆刻的基本素材,也是学好篆刻的重要一步。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研习篆刻,必须把篆文这个基础打好,非下苦功夫不可。

二、 刀法

古人大家用刀,不外用冲刀、切刀两大宗。清代林德澍说:“刻印刀法只有冲刀和切刀。”还认为“冲刀为上,切刀次之,中有单刀、复刀,千古不易。”明代甘旸在印章集中说:“刀法者,运刀之法,宜心手相应,自各得其妙。”善用刀者,千变万化,目的在于有其精神。所谓“精神”,实际上是要巧用刀法,为作品创造出生气勃勃的韵味来。一件好的篆刻作品,首先要看它是否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趣,有说不出的美感。富有生命意气的篆刻作品,就能使欣赏者感动,有吸引力,否则不是一件好的篆刻作品。

1、对刀法的再认识

以前,我们在篆刻实践过程中,总以为一件好的篆刻作品主要来自于运刀,只要学会了冲刀和切刀的方法,就能创作出好的作品,其实不然。甘旸指出:“文有朱白,印有大小,字有稀密,画有曲直,不可一慨率意。当审去往浮沉,婉转高下,则运刀之利钝,如大则用肱力宜重,小则指力宜轻,粗则宜沉,细则宜浮,曲则婉转而有筋脉,直则刚健而有精神,勿涉死板软俗。”这段文字说明了篆刻者在创作过程中,要善于把篆法功力和雕刻功力有机结合起来,融汇成一种更高的智慧、能量,创造出更有深邃的艺术作品来。“笔有意,善用意者,驰骋合度;刀有锋,善用锋者,裁顿为法。”(明程远语)就是说,刀法不但要把篆文的形态、力度、精神充分表现出来,还要对其进行再加工(称之为补刀),再加工的过程,就是要把人的情感、刀石的趣味熔铸在点线之中,这样便使抽象的文字符号变得有“筋骨血肉”、刚健而有精神,从而升华为特殊的篆刻艺术美。要做到上述几点,必须将笔情,墨意,刀趣,石味有机地融贯其中,才能够达到篆刻创作艺术的最高理想境界。

2、刀法的技巧分析

刀法是表现字法、笔法的重要手段。充分表达篆书的力度和精神是通过以刀刻石所产生的效果来体现的。我国用刀镌刻文字的历史悠久,早在3000多年前,甲骨文的锲刻技法已很成熟。战国以来随着印章的广泛应用,镌刻技法有了更大的发展。但古代使用的印材坚硬,要靠工匠加工,刀法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至明代石印材广泛应用,文人代替工匠,自篆自刻,通过实践与探索,丰富发展了刀法技艺,极大的提高了刀法的表现能力。明代杨士修删编的周公瑾《印说》介绍了几种运刀方法。张在辛在其《篆印心法》中阐述了奏刀之法只有三种,即直入法、切入法、斜入单刀法。这种给刀法赋予多种美妙的名称,使之神秘化、繁琐化,人们难以接受。其主要原因,即对一些概念没有清楚地加以界定,理解各不相同,有让学者难以捉摸的感觉。因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就要根据不同情况,对其加以对待,为我所用。

3、刀法带来的各个流派

篆刻者在镌刻的过程中,由于刻刀的利纯,下刀的轻重,进刀缓急,在不同的石质上所产生的“刀石味”会有很大的差别。加之篆刻者的个人素养,理解能力,书写水平,在刀石相触的过程中,也会带来很大的差别。逝者如斯,以形成各个流派问世。明代文彭,对篆刻艺术的发展起了继往开来的作用。文彭的学生何震,是皖派的先驱,用刀生辣、劲悍、刚健,以“猛利”著称。在文彭、何震的影响下,明代朱简利用石材质软易刻、受刀易裂的特点,首创了一种“短刀碎切法”,这种刀法对后来的浙派诸家影响很大。丁敬的篆刻宗秦汉印篆和前人长处,擅长以切刀法刻印,苍劲质朴,独树一帜,开“浙派”之先河。浙派印家从汉印中汲取营养,并运用切刀表现汉印的古拙、辛辣、朴茂的线条,形成一种犀利苍莽、老辣险峭的篆刻风格。其代表人物有:黄易、奚冈等。到了清代,邓石如提倡“以书入印”治印理念,把书法的用笔用墨引入篆刻领域,加之刀法苍劲、浑扑,婀娜多姿,其篆刻成就斐然,为篆刻创作开辟了新路,后人称之为邓派。以黄士陵为代表的“黟山派”,以苏宣为代表的“泗水派”,以汪关为代表的“娄东派”,以吴昌硕为代表的“吴派”,以及现代以齐白石为代表的“齐派”,等等。在众多的派别之中,成就较高,影响较大的是“皖、浙”两派。

三、 章法

用辨证唯物主义覌点指导篆刻创作,是理解和掌握章法问题的切入口。篆刻创作的章法经营,实际上是篆刻家自觉和不自觉地遵循对立统一规律,把握主次矛盾及矛盾的主导方面的特点,利用矛盾双方具有相互相成的作用进行处理的过程。篆刻家把诸多不同个性的点线组合在一起,形成对比、穿插、顾盼、呼应……,将不同的表现力加以综合,使之成为崭新的艺术因素,使文字符号升华为篆刻艺术美。

1、虚实相生的变化

虚和实,是古代哲学宇宙覌的一个重要问题。“虚者万物之始也”,“天之道,虚其无形。”《老子》,虚实的对比、呼应是构成篆刻形式美的重要因素。就技法而言,印是由文字组成,字的朱白为实,字画之间的空隙及殘破之处为虚。只有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相生,才显得灵活生动,具有生命力。古今印例比比皆是,这里着重强调的是对虚实关系如何调节的问题,要充分认识实是虚的基地,虚依实而生。实布置得如何,将直接影响到虚的效果。在手法处理上,印人应从虚处着眼,从实处着手,在六个方面加以考虑。一是充分利用印文结构的特点和笔势,适当地加以调整,巧妙地加以组合,以求虚实天然成趣。二是制定印文笔画的粗细,间隙的大小,变幻多端的加以组合,以构成新奇险绝的虚实关系。三是以夸张的手法来增强印文的虚实的特点,形成鲜明的对比,以产生奇特的艺术效果。四是处理好“断”与“连”的关系。在一些古玺印里,因受自然条件的腐蚀,线条断断续续,虚虚实实。断显得空灵畅气,连则气势贯通;虚显得有话说不出,实则韵味无穷。五是仿效自然残破形成的虚实之美。六是适当留空,以增强虚实对比效果。

2、疏密相间的变化

邓石如有句名言:“疏处可走马,密处不通风,常计白当黑,奇趣乃生。”组成篆刻作品的基本要素是线条,要追求作品的整体效果,对线条疏密的安排要恰当。形成篆刻作品疏密关系的因素很多,如印文的笔画多少,点线的长短,线条的收放,用刀的轻重、缓急,印面的残破程度,间距的大小等。特别是对笔画偏旁的组合,或增或减,或挪或让,或破或残,主次映衬,呼应有情。处理疏密关系常用的手法,一是利用印文的繁简求自然天成;二是用夸张的手法求大疏大密;三是巧妙留空;四是增减笔画;五是参差错落区别有致。

3、方圆兼用的变化

一件成功的篆刻作品,并不是一味追求纯方或纯圆,而是方圆兼用,既平整稳定,又有圆曲,奇姿异态,变化无穷。明代赵宦光在《寒山帚谈》中说:“笔法尚圆,过圆则弱而无骨;体裁尚方,过方则刚而无韵。笔圆而用方谓之遒,体方而用圆谓之逸。逸近于媚,遒近于疏;媚则俗,疏则野。”篆刻妙在方和圆相互利用,巧妙组合。方为骨,圆为肉;有骨有肉,筋脉贯通。如吴昌硕刻的“園丁”印,两字外形有方有圆,以圆为主,与方形边框形成对比。“園”字上方下圆,与“丁”字之帽上尖圆,下角方,交叉对比呼应。两字的内部,圆中有方,方而复圆,全印方、圆、弧、直巧妙地熔铸成一个有机整体,妙趣横生,引人入胜。

4、曲直相参的变化

篆刻是用抽象的线条造形的艺术。各种线条都有不同的变化,给人带来美的视角。直线能给人以刚毅、挺拔、坚强、单纯之感,有阳刚之美。直线中的粗直线有厚重、雄强的感觉,细直线有明快敏銳的感觉。垂直线则给人以紧张、兴奋、突破、冲动的感觉。但线条过直则易板,显得生硬。曲线有阴柔之美,能给人以柔和、轻盈、优雅、流畅的感觉。但曲线过多则少骨,显得软弱无力。曲与直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辩证地处理好这一对关系,可以使直与曲的艺术水平达到相当高的程度。如很有名的汉印“大陽長印”和“别都司马”,笔画粗壮,雄强有力,初看似横平竖直,但细看平中有微妙的起伏,竖中稍有曲折。笔画的转折处,非方非圆,非不方不圆,或外圆内方。从全印看,在众多的坚挺的线中,又参与少数的曲线、弧线和斜线,巧妙地将众多形态各异的点线组合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在端庄威严的整体美中,又有灵动之趣,耐人寻味。

参考文献

[1]方旭.篆刻美学初探[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05)

[2]周赞.明清流派印技法三十例[M]安徽美术出版社.2011(01) 

[3]杜志宇.历代明印鉴赏[M]河南美术出版社.2008(04)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