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舞蹈课男女生同班教学的探索-音乐论文
作者:中州期刊-小君来源:原创日期:2011-12-24人气:2028
随着艺术教育的深化与推广,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招收艺术类学生。国内三十一所独立设置本科的艺术院校其中设立舞蹈专业的院校在招收舞蹈专业学生时,招生计划中都有明确的男女生比例,入校后,也实施男女生分班教学。但除此之外的大部分院校在招生时,没有明确的男女生计划,新生入学后,一般实行男女生同班上课。
从目前的教学来看,高校的舞蹈教学内容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基本功训练部分包括身韵,一是民族民间舞部分包括组合和剧目。这两部分的教学对男女生的要求既有一致性,又有差异。一.基本功训练部分从生理解剖的角度来看,男女生身体的各系统功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女生骨骼重量较轻,骨骼能够承受的压力和拉力较差,但脊柱椎间盘软骨较厚,弹性和靭性较好,柔靭性较高;骨骼肌体积比男生小,肌肉力量比男生差;女生由于腰部较长,盆骨较宽大,体型特点使身体重心相对较低,这对于掌握平衡和稳定较为有利,但对于要求高速的动作和跳跃相对不利。因而在教学中,基本功训练部分应根据性别差异,有不同的设计。
对于力量和素质的基础训练,男女生有很多一致性,如:下肢力量训练,其中擦地、踢腿.蹲等练习,对男女生的训练要求基本是一致的;但根据男女生的差异,在柔靭性的训练方面,对女生的要求较男生要高,静态与动态的拉伸力度要大些;而在弹跳力和身体爆发力的训练上,对男生的强度要远大于女生。
在技巧教学中,男女生有许多相同之处。跳的技巧:射雁跳.分腿跳、大跳等;转的技巧:原地转、平转等;翻身类:踏步翻身等;控制类:探海等。但有些技巧男女生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如:男生技巧中的赞步跳、扫堂探海转.大蹦子.旋子.飞脚等,女生极少做;而女生技巧中的小蹦子.探海翻身.紫金冠跳等,男生也极少做。
以上男女生在教学中内容相同部分,为男女生同班教学奠定了基础,而对于男女生差异比较大的素质训练及技巧的教授,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有分层教学的能力。这一般体现为三种情况:一是动作相同,动作的训练幅度和要求也基本一致,以原地转为例,男女生都要求在半脚尖上重心直立,留头甩头,教学差异不大,较容易组织;二是动作相同,但动作的训练幅度和要求不同,以训练弹跳素质为例,男生的教学内容从数量和强度上都要多于女生;三是动作不同,训练方式和要求也不同,这就要求教师有很好的从教素质和驾驭课堂的能力,以翻身类技巧为例,女生在进行小蹦子的训练时,男生就相应进行大蹦子的训练,关于技巧中存在的问题就要分层讲解和训练,教学差异较大,要适时把握好课堂结构和感觉。二.民间舞教学部分在民间舞教学部分,大多数学校进行的教学内容有:东北秧歌、云南花灯.安徽花鼓灯、山东秧歌、藏族舞蹈.蒙古族舞蹈、维吾尔族舞蹈、朝鲜族舞蹈等。笔者将以上教学内容分为两类:一类是动作形态和气韵上虽有男女班的差异,但动作程式较为一致,如东北秧歌.云南花灯.藏族舞蹈.蒙古族舞蹈.维吾尔族舞蹈等;一类是从动作程式.形态.气韵等方面男女生差异都较大的部分,如山东秧歌中,女生常做的胶州秧歌.海阳秧歌与男生常做的鼓子秧歌差异就比较大,安徽花鼓灯中男女生的差异也比较大。
基于以上所述情况,在教材选用上,尽量多选用男.女生差异较小、特点较为一致的教材,在教学中,要分别强调在动作审美和性格上男女生的差异。如:东北秧歌教学中,同是顿步训练,对男生要求要体现出洒脱.豪放的阳刚个性,动作相对要大气、夸张.倔强,腰部动律以横拧为主,动作重视“点”要到位;对女生则要求“俏”与“艮”,重视动作的美感,“以情带动”,腰部动律除横拧外,应多加入划圆动律,赏内容需要充足的时间作为保证;对于很多篇幅长大的作品,如西方音乐史中的交响乐作品,需要大量的时间和反复的聆听才能使人有比较完整的印象。这样耗时的功课放在课上进行会占据太多时间、影响教学进程,在课下又很难监督学生的完成情况。因此,赏析训练适宜将课下的赏与课上的“析”结合进行。教师在课堂上以“析”为主,从作品的背景、主题.结构.和声.曲式等方面带领学生剖析音乐,并以之作为学生课后听赏的指导,引起学生探索与印证的兴趣;课后学生则可以从容的进行反复听赏,并将所想所得在下次课上反馈.讨论。这样既大大节省了课堂上时间.保证了进度,又使欣赏的效果得到保证,同时还能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和课堂互动的积极性,可谓一举三得。(三)音乐史论之“论”在基础知识得以巩固、赏析材料充分熟悉后,音乐史课最重要的部分,“史论”之“论”就有了实践的基础。回顾上文,音乐史课所要达到的目标一人文性和创造性之所以有得以实现的可能,并非因为音乐史课是简单的基础知识和欣赏内容的叠加,而是因为在课堂上能给学生提供一方思辨的天空。
音乐史作为人文学科,其阐述必然与各种学术观点息息相关,教材的选用.教师的知识结构和主观视角都会影响对一段历史、一首作品或一个音乐家的印象与评价。将观点与史实区别开来,这是史论课上极易被忽视的。尤其在音乐本体赏析的环节,每个人对于作品所产生的高度个人化的感受是千差万别的,在这一基础上产生的观点自然会有差异。不同观点的显现与交流则是学生思辨的最佳启蒙方式。
以论文的形式进行考核是音乐史教师经常采用的方法,也是有效的促进学生深入学习研究的途径。但学生对于这样的功常常是一抄了之,论文变成史实的陈述,无论点可言。因此,论文写作之初,教师对学生立论的引导就显得十分关键。
乘着新课改的春风,音乐史论课程的教学改革方兴未艾。但不可否认,教学改革措施从理论成果到课堂实践再到成功地系统化与定型推广,仍然是前路漫漫。更新教育理念、不断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应当是音乐史论教师贯穿于教育实践的不懈追求,只有这样,音乐史论课才能够向着真正的素质教育的方向顺利发展前行。
从目前的教学来看,高校的舞蹈教学内容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基本功训练部分包括身韵,一是民族民间舞部分包括组合和剧目。这两部分的教学对男女生的要求既有一致性,又有差异。一.基本功训练部分从生理解剖的角度来看,男女生身体的各系统功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女生骨骼重量较轻,骨骼能够承受的压力和拉力较差,但脊柱椎间盘软骨较厚,弹性和靭性较好,柔靭性较高;骨骼肌体积比男生小,肌肉力量比男生差;女生由于腰部较长,盆骨较宽大,体型特点使身体重心相对较低,这对于掌握平衡和稳定较为有利,但对于要求高速的动作和跳跃相对不利。因而在教学中,基本功训练部分应根据性别差异,有不同的设计。
对于力量和素质的基础训练,男女生有很多一致性,如:下肢力量训练,其中擦地、踢腿.蹲等练习,对男女生的训练要求基本是一致的;但根据男女生的差异,在柔靭性的训练方面,对女生的要求较男生要高,静态与动态的拉伸力度要大些;而在弹跳力和身体爆发力的训练上,对男生的强度要远大于女生。
在技巧教学中,男女生有许多相同之处。跳的技巧:射雁跳.分腿跳、大跳等;转的技巧:原地转、平转等;翻身类:踏步翻身等;控制类:探海等。但有些技巧男女生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如:男生技巧中的赞步跳、扫堂探海转.大蹦子.旋子.飞脚等,女生极少做;而女生技巧中的小蹦子.探海翻身.紫金冠跳等,男生也极少做。
以上男女生在教学中内容相同部分,为男女生同班教学奠定了基础,而对于男女生差异比较大的素质训练及技巧的教授,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有分层教学的能力。这一般体现为三种情况:一是动作相同,动作的训练幅度和要求也基本一致,以原地转为例,男女生都要求在半脚尖上重心直立,留头甩头,教学差异不大,较容易组织;二是动作相同,但动作的训练幅度和要求不同,以训练弹跳素质为例,男生的教学内容从数量和强度上都要多于女生;三是动作不同,训练方式和要求也不同,这就要求教师有很好的从教素质和驾驭课堂的能力,以翻身类技巧为例,女生在进行小蹦子的训练时,男生就相应进行大蹦子的训练,关于技巧中存在的问题就要分层讲解和训练,教学差异较大,要适时把握好课堂结构和感觉。二.民间舞教学部分在民间舞教学部分,大多数学校进行的教学内容有:东北秧歌、云南花灯.安徽花鼓灯、山东秧歌、藏族舞蹈.蒙古族舞蹈、维吾尔族舞蹈、朝鲜族舞蹈等。笔者将以上教学内容分为两类:一类是动作形态和气韵上虽有男女班的差异,但动作程式较为一致,如东北秧歌.云南花灯.藏族舞蹈.蒙古族舞蹈.维吾尔族舞蹈等;一类是从动作程式.形态.气韵等方面男女生差异都较大的部分,如山东秧歌中,女生常做的胶州秧歌.海阳秧歌与男生常做的鼓子秧歌差异就比较大,安徽花鼓灯中男女生的差异也比较大。
基于以上所述情况,在教材选用上,尽量多选用男.女生差异较小、特点较为一致的教材,在教学中,要分别强调在动作审美和性格上男女生的差异。如:东北秧歌教学中,同是顿步训练,对男生要求要体现出洒脱.豪放的阳刚个性,动作相对要大气、夸张.倔强,腰部动律以横拧为主,动作重视“点”要到位;对女生则要求“俏”与“艮”,重视动作的美感,“以情带动”,腰部动律除横拧外,应多加入划圆动律,赏内容需要充足的时间作为保证;对于很多篇幅长大的作品,如西方音乐史中的交响乐作品,需要大量的时间和反复的聆听才能使人有比较完整的印象。这样耗时的功课放在课上进行会占据太多时间、影响教学进程,在课下又很难监督学生的完成情况。因此,赏析训练适宜将课下的赏与课上的“析”结合进行。教师在课堂上以“析”为主,从作品的背景、主题.结构.和声.曲式等方面带领学生剖析音乐,并以之作为学生课后听赏的指导,引起学生探索与印证的兴趣;课后学生则可以从容的进行反复听赏,并将所想所得在下次课上反馈.讨论。这样既大大节省了课堂上时间.保证了进度,又使欣赏的效果得到保证,同时还能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和课堂互动的积极性,可谓一举三得。(三)音乐史论之“论”在基础知识得以巩固、赏析材料充分熟悉后,音乐史课最重要的部分,“史论”之“论”就有了实践的基础。回顾上文,音乐史课所要达到的目标一人文性和创造性之所以有得以实现的可能,并非因为音乐史课是简单的基础知识和欣赏内容的叠加,而是因为在课堂上能给学生提供一方思辨的天空。
音乐史作为人文学科,其阐述必然与各种学术观点息息相关,教材的选用.教师的知识结构和主观视角都会影响对一段历史、一首作品或一个音乐家的印象与评价。将观点与史实区别开来,这是史论课上极易被忽视的。尤其在音乐本体赏析的环节,每个人对于作品所产生的高度个人化的感受是千差万别的,在这一基础上产生的观点自然会有差异。不同观点的显现与交流则是学生思辨的最佳启蒙方式。
以论文的形式进行考核是音乐史教师经常采用的方法,也是有效的促进学生深入学习研究的途径。但学生对于这样的功常常是一抄了之,论文变成史实的陈述,无论点可言。因此,论文写作之初,教师对学生立论的引导就显得十分关键。
乘着新课改的春风,音乐史论课程的教学改革方兴未艾。但不可否认,教学改革措施从理论成果到课堂实践再到成功地系统化与定型推广,仍然是前路漫漫。更新教育理念、不断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应当是音乐史论教师贯穿于教育实践的不懈追求,只有这样,音乐史论课才能够向着真正的素质教育的方向顺利发展前行。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