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自爱,成己成人-----儒家“仁者自爱”思想及对生命教育的启示(文学论文)
儒家哲学是生命哲学,梁启超先生言:“质言之,则儒家舍人生哲学外无哲学,舍人格主义外无人生哲学也。”[1]儒家关切生命,注重人格。
在生命本体论上,儒家以为“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生人,天道决定人道,人应以德配天,天人合一,儒家文化提倡人的生命自觉。基于此,孔子对“天道”一直怀有深深的敬意。天不是神,也不是宗教神学意义上的上帝,而是具有生命意义、伦理价值和信仰意义的本源性存在。在生命价值论上,儒家以“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标,通过“成己”而“成人”,通过内圣而外王,追求“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从而实行生命的精神性超越。人生的意义在于成就卓越的完美的人格,近而实现对社会责任与世界的担当。基于此,儒家把儒家思想与文化归结为一种“为己之学”,一字以敝之,曰“仁”。
一、仁者爱人与仁者自爱。
儒家生命哲学的核心理念是“仁”,《论语》一书中提到仁字109次。孔子在不同的语境中对“仁”有着不同的解释,对樊迟做出的解释最为直截了当——“爱人”。后世儒家学者皆顺此生发。然而,无论从哪个角度阐发,对于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是“爱人”这一点,几乎毫无异义。孟子、荀子皆以仁义对举,孟子言:“仁,人心也;义,人路也。”[2]荀子言:“仁者爱人,义者循理”[3] “爱人”中所指之“人”与“己”相对,从行为指向性而言,是对自身以外的“他者”之爱。
然而,儒家并不单纯地强调“为他”的“仁者爱人”,“仁者爱人”的源头活水是“仁者自爱”。“仁者自爱”蕴含着“爱己”“修己”、“成己”。儒家强调通过“成己”而“成人”,通过“爱己”而“爱人”。“仁者自爱”是儒家生命哲学的重要根基。
首先,“仁”字本身包含着“修己”“成己”之内涵。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说:“仁,亲也,从人从二,古文仁从千心” [4]20世纪90年代,《郭店楚墓竹简》发表后,我们发现了“仁”字在字形结构上“从身从心”。有古文字学者指出,古文仁“从千心”是“从身心”的较早写法,内涵完全相同。因而从对竹简古文“仁”字分析入手,探讨儒家“仁”字的原初内涵。学者梁涛在《郭店楚简“仁”字与孔子仁学》一文中提出:“‘仁’字‘从身从心’,即表示心中想着自己,思考着自己,用当时的话说,就是‘克己’、‘修己’、‘成己’,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要成就自己,实现自己,完善自己。” [5] 可以说,“仁”字的最初内涵包含着“修己”“成己”,洋溢着浓厚的“仁者自爱”的意味。
其次,“仁者自爱”之思想与儒家“为己之学”的精神完全一致。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6] “为己”关心的问题是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是对自我生命价值最深切的关注,“为人”关心的问题是个体生命对社会的功用,包含着对功利的计较与思量。“为己”是为了“成己”,实现自我的生命价值。《中庸》有言:“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7] “成己”即为仁,“成己”方可“成物”,“仁者自爱”的思想与儒家“为己”,“成己”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
再次 “仁者自爱”是“仁者爱人”之前提与基础。儒家把“忠恕之道”作为“为仁之方”,是“仁者爱人”的行为表现。曾参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8]朱熹把“忠恕”解释为“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9]“忠”是发自个体生命内心的诚意与良知,尽心竭力恪守自己本分与职责。“恕”则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儒家处理人际关系的黄金法则,是自爱爱人的基本表现,把别人当自己,产生同理心(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进而有不强加于人的行动表现。第二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君子成人之美,从成全自己之角度换位思考,推己及人,到成就别人,通过成全别人而成就自己的君子人格。儒家之恕道所遵循的逻辑秩序是从自爱到爱人,以己及物,推己及人。“自爱与爱人”并非水火不容,此消彼长的矛盾对立关系,而是内外交融,相辅相成,皆为仁道之一体内外。自爱为内,爱人为外。学者王楷指出:“在伦理学的意义上,‘仁者爱人’所关注的是 ‘应该做什么’(what I ought to do?),而‘仁者自爱’所关注的则是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what I ought to be)的问题。自爱是为了‘成己’,终极目标是人的道德生命的全面发展与自我实现。”[10]儒家这种爱的秩序符合人的本性,也符合自然的秩序。卢梭说:“自爱始终是很好的,始终是符合自然的秩序的。我们第一个最重要的责任就是而且应当不断关心我们的生命。为了保持我们的生存,我们必须要爱自己,我们爱自己要胜过爱其他一切的东西。从这种情感中将直接产生这样一个结果:我们也同时爱保持我们生存的人。” [11]“爱己”而后“爱人”符合人之本性,符合自然秩序。儒家“仁者自爱”是“仁者爱人”的源头活水,“自爱”与儒家“为己”“成己”之学一脉相通,成为儒家生命哲学的基点。
二、“仁者自爱”及其生命内涵
西方思想史上直至16世纪初才出现了“自爱”这一理论范畴,意大利学者特勒肖提出:自我保存是人类斗争的唯一目的。把自我保存作为人类本性的意义。人为了生存,基于本能趋利避害,设法求得自我保存,而自爱是自我存在的根本欲念。实际上,“自爱”这一理论范畴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提出了。在《荀子》中记载:
子路入。子曰:由,知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路对曰:知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爱己。子曰:可谓士矣。子贡入。子曰:赐,知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贡对曰:知者知人,仁者爱人。子曰:可谓士君子矣。颜渊入。子曰:回,知者若何?仁者若何?颜渊对曰:知者自知,仁者自爱。子曰:可以明君子矣 ![12]
以上材料显示了孔子对三位高足的评判,子路为“士”,子贡是“士君子”,颜回则为“明君子”。士人之境界使人爱自己,按照冯友兰的四境界论,子路的境界是“功利境界”,子路的“仁者使人爱人”着眼于道德“外得于人”的受用性,有着外在的功利目的,这种功利直接指向不是名利,但是有着对他人爱己情感与行为的贪求,与爱名利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而子贡“仁者爱人”对仁道的理解进一步深入,子贡的境界停留在“道德境界”,以奉献自我为人生的价值与追求。然而,“对仁道的理解如果仅仅停留在对‘为他’(爱人)向度的单纯强调上,则仁道就可能陷入一种对行动者自身缺乏积极价值关怀意涵的片面的自我否定。[13]“爱人”因为个体生命缺乏内在的生命本源的内驱力,显得苍白而僵硬。德行科第一的颜回则对“仁道”有着更深的体认,颜渊的“仁者自爱”,从“为人”的深处体证到“为己”,这是宇宙的境界,反身而诚,与天合一。这也正是“孔颜乐处”之生命的大爱与大乐 。以上分析可见,从“仁者使人爱己”到“仁者爱人”再到“仁者自爱”,对仁道的理解依次递进,只有颜回真正把握了“仁”之精神与内核,并付诸行动,孔子曾赞叹其“三月不违仁”。以上“三子论仁知”章,在儒家早期文献中独见于《荀子》,然而“仁者自爱”所透显出的对个体生命自我成长与自我完善的关切是清晰而真切的,并与儒家内圣而外王的生命追求相契合。
笔者结合文献典籍,进一步从生命的维度进行探究,“仁者自爱”至少包含以下三层内涵:
其一,从生理生命而言,自爱是基于人之本能,珍爱自己的生命,全生避害。孔子告诫门人:“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14]“危邦”与“乱邦”都有可能使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生命安全是极为重要的。基于此种认知,孔子不与“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 共事[15]。在孔子看来,赤手空拳与老虎搏斗,不用船只而渡河之人,不珍惜自己的生命,行事过于鲁莽,不能与之为伍。为全生避害,君子要防患于未然,预先觉察潜在的危险,一旦发现自己处于危险境地,要及时离开。君子知而慎行,孟子指出:“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严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16]“严墙”即有着倾倒风险的墙。真正懂得命运的人,会珍惜自己的生命,是不会在危墙之下站立的。顺天道而行的是“正命”,犯罪而死的则非正命。以马斯洛五个需要层次理论而言,君子不立在危墙之下正是为了满足个体生命的安全需要。不仅如此,孟子认为要爱养身体发肤:仁之于身者,兼所爱。兼所爱,则兼所养。无尺寸之肤不爱也,无尺寸之肤不养也。[17]这里的“爱”就是“自爱”,爱惜保养自己的身体,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祖先生命的传承,生命不仅属于自己,也属于宗亲。因此,“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18],否则有违孝道。孟子比喻说:“拱把之桐梓,人苟欲生之,皆知所以养之者。至于身,而不知所以养之者,岂爱身不若桐梓哉?[19]孟子认为:桐树、梓树,假如要使他生长起来,都晓得如何去培养,至于自己的生命、身体,不懂得去培养,难道爱自己还不及爱桐树、梓树吗?仁者不仅爱其命,亦爱其身。
其二,从心理生命而言,自爱是基于人“趋乐避苦”之人之本性,是原始的内在的本我之自然欲望的满足,是人格的和谐与完善。人格的真正检测即是自爱的深度与品质。根据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理论,人的人格结构有三个层次:本我、自我与超我。本我是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本能、冲动与欲望,追求快乐,回避痛苦,是人格的生物层面,遵循快乐原则。自我介于人本我与外部世界之间,是人格的心理层面,遵循现实原则;超我指导自我,限制本我,是人格的社会层面,是“道德化的自我”。本我、自我、超我只有处于平衡状态,才有健康的心理与人格,才能更好地适应环境与处理现实问题。孔子对于人之“食色本性”给予充分的肯定,认为这是人性的一部分。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是对人“好色”本性的喟叹!“爱而欲其生,恶而欲其死” 揭示了人原始的内在的强烈情感。孟子则深刻地指出:“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嗅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20]口好美味,目好美色,耳好音声,鼻好香气四肢好安佚,是人之自然之性。孔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噎而餲,鱼馁而内败,不食。色恶,不食。息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21]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为使自己身体健康以及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粮食不嫌舂得精,肉不嫌切得细。粮食霉烂发臭,鱼和肉腐烂,食物颜色难看,气味难闻,烹调不当,都不吃。不到该吃食物的时候,不是按照正确方法切割的肉,没有一定的酱醋调味,也不吃。正视人性,满足本我,是自爱的表现。孔子在齐国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韶乐“尽善尽美”,悦耳悦心,满足孔子了“耳好音声”之欲,以至于发出:“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的慨叹。根据弗洛依德的理论,本我得到合理的释放与满足,自我的人格才能完善。儒家基于对人性的了解与尊重,表达出“乐生”的生命观。然而,儒家之自爱并没有停留在对“本我”欲望的无限满足上,而是在现实生活中不断调整“本我”与“超我”的矛盾,以理调情,使人格日趋完善,以致达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自由境界,实现了外在规范秩序与内在情感的统一。孔子虽好音声,但认为“郑声淫”,而《武》乐“尽美未尽善”,因而选择听“尽善尽美”的《韶》乐。孔子承认人“好色”之本性,但是告诫年轻人要“戒色”,“好德修道”才是人生正途。儒家本于性情,却不任性任情,《中庸》有言:“喜怒哀乐未发之为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22],正视自己作为人的存在,通过“克己复礼”的生命修炼,克制“本我”汪洋恣肆的欲望与情感,正是仁者“自爱”的体现。儒家从自我生命出发,修己成仁,成就“内圣”而“外王”的君子人格。
此外,自爱是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是自我生命价值与意义的肯定。孔子对自己的人生轨迹有着清晰而深刻的认知,他这样总结自己的人生轨迹:“吾十有吾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23]孔子清楚地知道自己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所达到的境界,孔子十五有志于学,一生“志于道”,“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不改初衷。正是本于对自我生命的认知与价值的确认,孔子困于陈蔡之际之时,才会有淡然的心境抚琴而歌,才会有困境中对于君子之道的坚守,体现出“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素”的仁者风范。孔子对自我的认知,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而是对自我客观的评价。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24]孔子客观评价自己的忠信品质,对自己好学的品质给予肯定,从心理学上讲,这是一种自我悦纳。悦纳自我的人在内心深处不与自己对抗,不与自己心灵对抗的人,生命才会达到一种真正的自由。自爱还包含着对自我生命与意义的肯定。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25]这种让人高山仰止的生命力量,来自于对天道的体认,也来自于对自我生命价值与意义的肯定。“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的发问正是发自心灵深处的自信。
其三,从灵性生命而言,“自爱”本于良知良能,是“爱人”之基础,是仁之境界。颜回体悟到“仁者自爱”,箪食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不改其乐。颜回之“乐”已经超越了俗世的耳目口腹之乐,也非单纯的情绪情感,这种“乐”不依赖于外在的任何条件,是自我本性光明的显现,是“仁者自爱”的境界。“仁者自爱”是人本心具有的良知良能的自然显发;是人类先天心灵自由无碍,清净妙乐的本性显现,是“天地与我为一,万物与我一体”的至善境界。孟子之“人性本善”之“善”,即是至善之本性。“仁者自爱”是性体之明,人必“尽心知性知天”,“仁者爱人”是妙用之显发,人必“存心养性以事天”。孟子在论述“不忍人之心”时,举“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之例,申明行动者“怵惕恻隐”的情感反应,“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26] “仁者爱人”之情感是发自于“一念之善”,是自爱本心的自然而然的流露与表达。学者王楷指出:“在‘仁者爱人’的道德实践中,自我的奉献与牺牲不再是一种片面的自我否定,而是一种以自我实现为导向的精神与人格的升华。”[27]这种“自爱”的本性,人皆有之,是人类心灵共同的功能,只是被各种欲望所蒙蔽不得显发。自爱不仅是爱人的基础,也是爱人的归宿,二者内外一体,相辅相成。“仁者自爱”是个体生命的潜能充分发展与实现,是自我生命经过长期的自我修炼所要达到的境界。由“修己以安人”,“内圣”而“外王”,从而实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达到精神生命的不朽。所以,扬子在《法言》中说:“自爱,仁之至也。”[28]
三、 仁者自爱对生命教育的意义与启示
其一,对于生命教育者而言,“修己”才能“育人”,“成己”才能“成人”,“自爱”方可“爱人”。“仁者自爱”,为仁之体;“仁者爱人”,为仁之用,二者一体两面。爱不仅仅是一种情感,亦是自我心性的显发,爱是心性本善的弥漫,不是刻意为之的表现。“仁者自爱”是内在的生命的觉悟,无关乎学历、知识、名声、地位,是经过长期修养达到的一种境界。
儒家经典《中庸》有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为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29]这段话揭示了教育的核心在于“修道”。天命秉承于天,教育者遵循人的天性而教,依照天理而行,就是“道”。“道本于天而备于己”,教师乃是“天道”的承载者,必然修己而后育人,爱己而后爱人。正因如此,孔子认为“朝闻道,夕死可矣。”[30]古往今来,教育的有识之士把“修道、行道、明道”作为生命的至高追求。生命是自我的修炼与觉悟,教育者需时时反身而诚,反求诸己,才能自觉觉他。仁本在内,不假外求,只有经过不断地修炼,达到“仁者自爱”,内心的力量才能源源不断地涌出。“仁者自爱”应该是每个教育者努力的方向。
生命教育的核心是为了“培养真正的人”, [31]教育必须传达生命的气息,一个不热爱生命,缺乏良好人格与美好心灵的教师无法更好地承载“传道”之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32]教育的每个细节都是自我心灵的抉择,抉择是价值的体现,价值是心灵的呈现。教育者内在生命的德性与存养是实施生命教育的关键之所在。雅斯贝尔斯说:“教师要唤醒人的潜在的本质。” [33]就像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触碰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自身不“闻道”“体道”的人,无法唤醒他人。只有做到“仁者自爱”,人格才会塑造人格,良知才会唤醒良知,生命与生命才可以真诚地敞开与交流。在人性被异化,生命被物化,教育功利化,教师工具化的现代社会,只有“仁者自爱”之士,才能真正引领学生的生命成长。
其二,生命教育要本于人性,深入心性,培育好学生的善念。
“仁者自爱”是人性至善光明的显现,是本心而固有,“仁义礼智,非外烁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而矣。” [34]生命教育要本于人性,深入心性。爱是本乎“心性”,发乎“性情”的直接当下的生命呈现。人之为人,有食色本性,七情六欲,生命教育必顺乎性情以导之,如大禹治水,顺水性而为。基于对人之性情的尊重,生命教育不仅要“养德”以健全人格,更要“化性”以完善生命。“化性”的教育必须抵达受教育者心灵的深处,从心理学上而言,必须是在潜意识层面,才能真正地“化性”。
人性从伦理层面而言,善恶具存,可善可恶,冥冥中影响我们的一生,因此要为善去恶。《说文解字》对教育的“育”的界定是:“教人使作善也。”[35]“善”不仅是伦理层面的善,更应是心性层面的善。儒家提倡“克念作圣”,克制恶念,发扬善念,使念念皆善而“止于至善”。善念是“仁者自爱”的起点。教育学生培养好自己的善念至关重要。当善的念头升起,教育学生自我赞赏,不断强化。当恶的念头升起,学会克制。“克念作圣”就是仁,善恶只在一念中。王阳明说:“吾辈今日用功,只是要为善之心真切,此心真切,见善即迁,有过即改,方是真切工夫”[36]良知是需要心性上的体证的,善念即迁,恶念即改。生命教育要“成人”,是要培养本质良善的人,善念的培护,至关重要。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深汤。”[37]心存善念,培育善念,才能引导学生达到“仁者自爱”。当我们每个教育者“反身而诚”,善念长存,“仁者自爱”就会像一盏明灯照耀我们前行的路。
参考文献:
[1] 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84页。
[2][16][17][19][20][26][34]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206页,第233页,第207页,第207页,第263页,第59页,第200页。
[3][12]王先谦:诸子集成之《荀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185页,第350页。
[4][32][35]许慎,徐铉校订:《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161页下,第69页,第310页。
[5]梁涛主编:《中国思想史前沿——经典、诠释、方法》,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38页。
[6][8][14][15][21][23][24][25][30][37]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73页,第42页,第94页,第77页,第117页,第13页,第59页,第100页,第40页,第200页。
[7][9][22][29][宋]朱熹,陈戍国标点:《四书集注》,湖南: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38页,第81页,第 21页,第22页。
[10][13][27]王楷:《仁者自爱:儒家传统的道德生命观及其哲学基础》,《孔子研究》[J],2012年第5期,第26页。
[11] [法]卢梭,李平沤译:爱弥儿·论教育(上卷)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289页。
[18][唐]李隆基注,[宋]邢昺疏:《孝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4页。
[28]李守奎,洪玉琴译注:《扬子法言》,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93页。
[31][苏]苏霍姆林斯基,蔡汀译: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4页。
[33] [德]雅斯贝尔斯,邹进译:什么是教育,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9页。
[36] [明] 王阳明:《传习录》:广州出版社,2008年版,第71页。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