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论意象作为诗歌必要因素的深层原因——文学论文

作者:李徵来源:《名作欣赏》日期:2014-09-28人气:942

 一、作为表现前提的认识方式

    人类在认识客观世界以及主观世界的过程中,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对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直接的、水平式的认识,亦即对于客观世界中万物的外在形态、颜色、质地等等属于外在物理性质的认识以及对于人的主观世界的某些思想与情感的直接描述与分析;第二种则是对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间接的、立体式的、感应式的认识,亦即能够感受辨识客观世界万物与人的主观世界之间的同构关系、相似性,认识到宇宙的存在本质贯通着万物与人,客观世界的万物与人不过是存在本质的分有体。

    第一种认识方式局限于对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现象进行一对一的认识与描述,局限于对两者的外在形态以及表征的认识而无法深入领悟内在本质。其表现即为见风识风,见雨识雨,只知作为个体的四季而不知作来整体的四季,更不知四季的轮转其实是宇宙阴阳平衡与变化与体现。因此,这种认识方式实际上是一种局部性、水平性的、非本质性的认识方式。

    第二种认识方式则能够感知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之间的隐秘关系、感应关系。无论是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说,还是西方柏拉图的理式说、基督教神学的上堂与人间、斯威登堡的唯灵论,傅立叶的宇宙相似论,黑格尔的理念说,虽然这种种学说在认识论与方法论层面上都存在着差异,且其覆盖的知识范围亦有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亦即宇宙本质、宇宙的运行规律与人的物质层面的肉体构成以及精神层面的灵魂同构,这种同构成为感应关系的前提。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曾如此阐述了作为本体的道与作为其分有体的象之间的关系: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老子》二十一章)瑞典神学家与哲学家斯威登堡的唯灵论则在天堂与尘世、上帝与凡人相对立的基础上认为被神赋予了某种天赋的人可以倾听到上帝的话语,实现连通天堂与尘世的愿望。“何谓通灵?在斯威登堡看来,‘通灵’由灵、灵界和通灵三个部分组成。所谓灵,即亡灵,也就是人死后的灵魂。灵界,指由亡灵组成的世界,即阴间、彼岸超验世界)))一个古往今来所有亡灵在等待上帝末日审判之前所处的特殊世界。通灵,即此岸生者与阴间、彼岸超验世界的亡灵进行交往与沟通。”[1]

二、在认识方式基础上建立的表现方式

    人类的第一种认识方式由于局限于对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现象进行表象的认识与描述,因而在表现的过程中,无疑是一种是水平式的直接描写、叙述、推理、分析;从而形成的表现方法论是写实主义。这种写实主义在散文、随笔、小说、戏剧文体中覆盖甚广。作为中国古典诗歌源头的《诗经》中体现了诗歌的三种表现手法:赋、比、兴。在《诗经》中,赋无疑属于写实主义的体现,而后两者则属于象征范畴。通过纵览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我们会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诗人在实践中形成的创作技艺与及诗学观的代代传承,赋作为一种表现手法渐渐在诗中失去了与比及兴的平等地位,不再作为诗歌之鼎的其中一足,而仅仅成了比与兴之间的纽带与桥梁。这种美学上的转变,有着渊源流长的哲学根源。《易传》已提出:圣人立象以尽意。魏晋玄学家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篇》中从哲学的角度更为深入地阐释了言、象、意的关系:“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历代的诗人以及诗学家继承了这种哲学上的认识,并将其应用到诗歌创作以及诗学建构中去,通过累积与遗传,逐渐形成了以意象为元素的意境说。我们可以简单纵览这一过程。《诗经》时期,赋比兴三足鼎立,汉代时期赋的横行无阻及诗的赋化,历经魏晋时期诗人以及文论家对文学认识的深化所引致的文体划分,譬如陆机在《文赋》中指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而刘勰则认为“然后使元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远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刘勰《文心雕龙·神思》),及至唐代,司空图在总结前人的创作经验时则更为推崇“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主张“韵味说”,南宋严羽更是高屋建瓴,以其广阔的视野以及精深的认识总结了从《诗经》到当时的诗歌创作并推崇唐诗的意境美:“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2]从这一条诗歌艺术发展动脉来看,很显然,赋手法逐渐零落萎弱,而比与兴则驾着意象驶向了意境的立体式的广阔空间。

    在西方,从古希腊时期以来的“模仿说”,一直到古典主义文学时期大体上都处于写实主义的笼罩之下。之后的浪漫主义崛起,其祖师爷柯勒律治以及华兹华斯都强调想象力在诗歌中的重要作用。英国浪漫主义盛大时期的三先锋拜伦、雪莱、济慈更是将想象力的地位再次抬举,乃至将其提升为一种认识世界、感受宇宙奥秘的本体性能力。虽然浪漫主义仍旧依靠叙述、水平逻辑、描写等等散文化的方式来创作,但以意象为元素的明喻、隐喻乃至象征都已经繁密地分布于其中。及至法国象征派先驱波德莱尔主要接受了斯威登堡的唯灵论、傅立叶的相似说以及拉瓦特的学说的影响之后,宣告:“一切,形式、运动、数、色彩、香味,在精神上如同在自然界中一样,都是有意味的、相互的、交流的、契合的。”[3]此外他还通过诗作《应和》来传扬这种主要由上面所提及的学说转化而来的诗学观。在波德莱尔的影响下,法国象征派的后继旗手纷纷高举象征的大旗,前赴后继,将意象从水平线的单调景观扩建成立体式的、多向辐射、全面散发的思想与情感磁场。这个磁场的磁线伸向了存在的真相、宇宙的奥秘以及人的灵魂世界的隐秘之思与情。如兰波就主张诗人必须成为通灵者,马拉美则认为:“直陈其事,这就等于取消了诗歌四分之三的趣味,这种趣味原是要一点一点儿去领会它的。暗示,才是我们的理想。”[4]而深受象征主义者影响的英国诗人艾略物更是以其深厚的理论素养指出,诗人应当在浩瀚的宇宙中寻找与灵魂的隐秘、诗思、诗情的“客观对应物”。他所说的“客观对应物”实际上就是意象。在象征主义之后,实际上,西方整个现代主义文学,都在象征主义的影响之下,都认象征主义为现代主义文学的起点或先驱。表现主义诗歌,意象派诗歌,荒诞主义文学,魔幻现实文学等等都通过象征构建出一个穿越于经验主义与超验主义、客观与主观、物质与精神之间的文学世界。如果仅仅将视点限在诗歌中,我们即会发现,象征功能得以实现,依靠的是意象。诗歌通过意象来实现的暗示、象征、隐喻功能。而意象,是与意之间具有某种同构关系或某种相似性的象。为传达作为非实体的意,诗人必须构想出象来。故而在诗歌创作与欣赏过程中,想象力成为一种必要的能力。唯有通过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诗人方能敏锐地捕捉到与内在诗思诗情具有同构关系的即具有相似性的意象,并在此意象中灌注自己灵魂的浪潮与细流。而读者也唯有凭借想象力才能辩识诗人所立之象与所传之意的相似性,进而领悟所传之意。故而,意象实际上诗歌的必要元素。假若舍弃意象,诗歌无疑会如失去支柱的大厦而轰然倒塌。

    我们亦可以通过反证来获得以上的诗学观点。中国第三代诗人中的民间写作派主张“拒绝隐喻”,从事“语言反原”,认为朦胧派在诗歌文本中大肆铺张地织缀繁密的意象、断裂性过大的意象造成了能指与所指的游离,亦即造成了意蕴的混乱与无定向。结果是,理解遭遇了障碍。他们反思原因,认为汉语诗歌天然的隐喻性、暗示性是这类诗歌的罪魁祸首,故主张“拒绝隐喻”,重新启用赋手法。于是叙述、描写、刻画等等方法将口语连缀了起来,形成了口语法诗歌的排山倒海,其势头至今不绝。当然这股开始时是口语化的诗歌浪潮,涌流至今,已经口水化。当初力主引进叙述、描写、线性逻辑、及物性的民间写作派主将的创作及其诗学观亦在时间推移过程中渐渐发生了变化。于坚《尚义街六号》的纯叙述与描写,最终还是蜕变成了长诗《飞行》中的五步一楼十步一阁的或明喻意象或隐喻意象。写出逻辑思维、口语化、还原事物的《你见过大海》《大雁塔》的韩东,最终难以为继,不得不写起来了小说。

    从以上对中国古典诗歌与西方自古希腊诗歌到现代主义诗歌的简单勾勒中,以及以中国当代诗歌第三代诗歌作为反证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明确这一诗学观点:意象乃诗歌之必要因素,是诗歌织体的最小单位。通过中心意象与边零意象的排布组合,构建出一个意义的辐射空间,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语言所具有的象征功能、隐喻功能。

注释:

[1] 李珺平.波德莱尔应和论与斯威登堡通灵术-兼及康德[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5):1-5

[2] 严羽.沧浪诗话校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3] 波德莱尔. 1846 年的沙龙——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M]. 郭宏安,译.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 黄晋凯,张秉真,杨恒达.象征主义 意象派[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第45页

 

参考文献:

[1]沈天鸿.现代诗学-形式与技巧30讲[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5.第1-到10页.

[2]王泽龙.中国现代诗歌意象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第9-19页.

[3]奚密.现代汉诗-一九一七年以来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第75-126页

[4]耿建华.诗歌的意象艺术与批评[M].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第1-9页.

[5]张长青.刘勰的审美意象论[J].中国文学研究,1991(1):3-9.

[6]王玫.谈司空图的意象论[J].保定师专学报,1999(1):45-48.

[7]郑明鲁.试论柏拉图“理念论”的形成与发展[J].厦门大学学报,1987(3):59-65.

[8]杨寿堪,吴圣正.解读柏拉图理念论[J].淄博学院学报,2001(4):21-24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