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乐参半人生中“生”与“死”的抉择——论印度影片《请求》中的价值观
导演桑杰通过独特的视角向人们展示了“生”与“死”、自由与尊严、灵魂与思考、爱与被爱等纷繁复杂的问题。影片中的主人公伊森曾经是世界上伟大的魔术师,但因一次失误的演出使他全身瘫痪,在这漫长的十四年中,伊森过着苦乐参半的生活,他积极用微笑面对人生的痛苦,创办了“世界上最快乐的电台”、书写著作、给有着相同命运的人以鼓励,成为了人们与命运抗争的英雄与典范。直到有一天,躯干逐渐麻木,器官逐渐衰竭,甚至有时连呼吸都要靠机器的辅助,生活变得极度痛苦,人生变得毫无尊严。他提出了“安乐死”的要求,但是法律无情的回绝了他唯一的请求,他的崇拜者们也纷纷阻拦。人们好不吝啬的给予伊森鲜花和掌声,但却没有给予他真正的理解与尊重。
价值观是一种处理事情判断对错、做出选择时取舍的标准,也可以说是一种深藏于内心的准绳,在面临抉择时的一项依据。每个人的价值观的不尽相同,在《请求》中,在对于伊森的请求,不同的人显现了不同的价值观。
一、“美”的含义及价值理解
理性价值观是以知识和真理为中心的价值观,具有理性价值的人把追求真理看得高于一切。伊森在一间屋子、一张床、一个轮椅上度过了漫长的十四年,他失去了荣耀与掌声,每天必须依靠他人来完成日常生活。他的身体器官逐渐的衰弱,最后必须依靠仪器来维持生命,这是骄傲的伊森所不能容忍的,所以“安乐死”就是伊森所要追求的真理以及最后的愿望。伊森为了他的真理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反抗,不断地战斗。他要为自己争取最后的那一丝尊严与骄傲。当所有人都不理解伊森,把他的努力当成是愤怒发泄的时候,只有伊森自己明白,他是理性的,他有着独立思维与看法,他很明确自己在做什么,自己要做什么。例如当伊森知道自己的请求被法院驳回时,他还是很理性的看待问题,他通过自己的电台来扩大这件事情的影响范围,让民众都参与到其中,使法院不得不重新审理他的请求。伊森的身上无不体现了理性价值观。
美的价值观是以和谐与协调为中心的价值观,以心灵感触的和谐美满为基础,相较于理性价值观而言,美的价值观更加侧重于感性。伊森的母亲在面对检察官咄咄逼人的询问下说出了一番潸然泪下的话,“ 我是他的母亲,我生下了他,我非常爱他。但我相信我儿子有权利掌握自己的生命。毕竟,这是谁的生活?我吗?因为我生下了他吗?纳亚医生的吗?因为他救了他吗?索菲亚的吗?因为她护理他吗?迪菲亚妮的吗?因为她帮他诉讼吗?你的吗?检察官先生,因为你质疑他。还是你的?法官大人,因为你掌握这他的未来?这是伊森的生活,伊森独有的。请在我们的宪法允许下给他尊严的保障…我想终止他的痛苦,我想结束他的痛苦…”字字铿锵,表达了一个母亲对儿子深沉而伟大的爱。伊森的母亲身上透露着爱的光辉,是从心灵中迸发的情感,是一种无私的美的价值观。同时片中索菲亚的形象也带有美的价值观,她十二年来尽心尽力,无微不至的照顾着瘫痪的伊森,从不抱怨。她对伊森有着爱慕之情,但她并没有告知伊森,只是默默地付出,以及到影片最后成为伊森的妻子,帮他完成“安乐死”的请求,这些都闪现着和谐之美,都透露着美的价值观。
二、对于社会价值观念的认知
社会价值观是以人群和他人为中心的价值观,把群体、社会影响、服务他人看作是最有价值的。法官是国家法律的维护者和遵守者,他更加注重整个社会的和谐与安定,一切按照宪法所规定的条例去做。在面对伊森的个人请求,因为在印度的宪法中,人是不允许“安乐死”的,所以法官给予的是驳回请求,法官心中有他自己的考量。如果他同意了伊森的请求,那么他就违反了宪法,开辟了先河。会有更多的人请求“安乐死”,那样会给社会带来骚动和不安。法官一直站在社会的角度看待问题,体现了社会价值观。
政治价值观是以权力地位为中心的价值观,拥有这一类型的价值观的人通常会把权力、地位、名誉、成败看得是非重要。检察官这一形象的塑造就彰显了政治价值观。检察官的权力是维护法律尊严,为国家的利益而努力。但是影片中的检察官却显得咄咄逼人,为了自己的胜利不顾他人的想法与感受,只提出他需要的证词,避重就轻的回答法官的问题。在第一次的审判中取得胜利,这使得他得意洋洋,后来由于事情的影响范围扩大,他就更加重视成败,名利。在检察官的身上,政治价值观中不好的一面被体现的淋漓尽致。
宗教价值观是以信仰为中心的价值观,认为信仰是人生最有价值的。影片中的神父来劝说伊森放弃“安乐死”的请求,神父信仰宗教,信仰神的力量,他认为人不可以有放弃自己生命的权利,生命是神灵给予的,人类个体不能够随意践踏和轻视。神父认为伊森的所作所为是一种罪,要受到神的惩罚。宗教价值观在神父的心中不可逾越的高峰,占据着不可动摇的地位。在生活中,价值观的不同,在面对抉择时就会有不同的行为。当尊严和骄傲受到侵犯时,是“生”还是“死”。伊森给予了他的答案,那些崇拜他的人都相继阻止,只有真正爱他,理解他的人才支持他的选择,这也是尊重他的唯一选择。
《雨中的请求》,陈希米在纪念史铁生的文集《让“死”活下去》里提到的电影,一部在史铁生离开后,她想去看的电影。因一场意外脊柱受伤,瘫痪十四年的天才魔术师伊森,在世人眼里是个身残志坚的英雄,他写书、主持电台节目,鼓励起无数人生活的勇气和信心。陪伴在伊森身边的护士索菲亚,十二年不间断地照顾这位瘫痪在床的病人,用伊森的律师朋友的话,这样的陪伴,超越了看护,超越了友情,超越了情人,甚至,超越了妻子。仿佛看到了史铁生和陈希米的影子,也理解了为什么陈希米要看这样一部电影,不仅是他们的命运与片中两位主角相似,更因为,他们的情感、处境、现实、追问,也与电影有诸多共鸣。至于片中的一大拷问,是伊森有没有权利选择安乐死,也即是,人有没有权利结束自己的生命。对长年不能动弹、饱受病痛折磨,且生命气息已越来越微弱的伊森,求死是他最大的渴望。
然而,这样的渴望在遭遇法律、社会规则时,却变得艰难,不同人以不同的理由希望他活下去,因为他是榜样,因为他的存在给人心灵带来安慰,因为大家爱他,因为害怕同意他的死会引起别人对死的请求……所有的理由都充满爱与关怀,却都是基于自身的需要和恐惧,因为我们的需要,所以我们希望另一个人活着,哪怕那另一个人很痛苦,哪怕他希望去死。又或者,因为我们的恐惧,恐惧自己的生命里的某种失去或坍塌,恐惧如果我们选择同意所要背负的遗憾与悔恨。亦或者当检察官咄咄逼人地问:“作为他的母亲,你一定非常爱他,你能同意他安乐死吗?”伊森的母亲说:“我是他的母亲,我生下了他,我非常爱他。但我相信我儿子有权利掌握自己生命。”如果举人们熟知的中国人的例子,对一个“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瘫痪近四十年的人,史铁生所面临的生命的困境,与伊森颇为相像。残疾与死亡,也是史铁生文中经常出现的话题。史铁生的同学李子壮说,在瘫痪的早期,就他所知史铁生就自杀过三次。面对漫无止境的痛苦,活着还是死亡,究竟谁有权利做出选择?而当陈希米在史铁生病危时选择放弃抢救,这又是基于什么而来的勇气和决断?在伊森安乐死被驳回的绝望里,索菲亚来到了他的身边,成为伊森的妻子。残疾与爱情,这是饱受世俗质疑的一对主题,陈希米在书中特别提及伊恩和索菲亚结合的场景,我想或许是她在这里面看到了她与史铁生的境遇,也看到了同样“不同凡响”的爱。而当索菲亚选择成全伊恩的死,以一个妻子的身份去帮助他实现生命最终解脱的愿望时,这或许也契合了陈希米的相信,因为,这既是她们的选择,也是他们想要的选择。
结语
在这部影片之中,生命的抗争是电影所要反应的主题,但是在影片之中,印度的种姓制度也有着不明显的体现,比如个人理解中的男女主人公的外貌。这也只是猜测,但是在各种价值观影响下的语言和行为却完美的阐释了生命的意义。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