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前奏曲Op.28 No.17音乐分析
[摘要]:肖邦一生写有二十四首前奏曲,是肖邦钢琴作品中的一个重要体裁,风格各有不同,内容标新立异,调式丰富多变,艺术形象鲜明突出。本文对肖邦前奏曲第十七首为对象,试从作品的曲式结构,和声,主题特征,音乐风格等方面对该作品做出音乐分析,希望对肖邦作品的理解,研究有所加深。
关键词:肖邦; 前奏曲; 音乐分析
引言
前奏曲是一种短小的乐曲,通常是一首较长作品的前奏。但肖邦的前奏曲并不是这种前奏的概念,他的每一首前奏曲都是一幅完整的图画或印象。肖邦自幼体弱多病,他27岁时,由于疾病缠身,朋友们陪伴他去地中海的梅杰凯岛上去疗养。在那里,肖邦获得灵感,创作了二十四首前奏曲。
肖邦的24首前奏曲,是按十二平均律的律制方法,从C大调开始到b小调,以不同的24个调写成的,其排列方法为五度循环,即第一首为C大调,第二首为它的关系小调a小调,第三首为C大调的上方五度的G大调,第四首为其关系小调e小调……依此类推,最后有二十四首乐曲。有人认为由于这二十四首前奏曲关系紧密,应看作是一部音乐作品,做连续演奏。这24首前奏曲一般以一个短小的乐思为中心而构成,但是乐思并不是只做单纯的反复,也不做技巧的展开,而是按肖邦的感情做惊人的发展,绝不是容易理解的作品。
一、作品简介
肖邦是十九世纪中期富有伟大民族精神的作曲家,他的创作以钢琴音乐为主,前奏曲是肖邦音乐的代表作品之一。
肖邦的前奏曲创作大致集中在十九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此时的肖邦在一所修道院里开始了他的半隐居生活,本文分析的这首前奏曲极具浪漫性和鲜明的抒情性,具有“无词歌”的色彩,是包含引子和尾声的五部回旋曲式,也是二十四首前奏曲中唯一一首运用回旋曲式的作品。乐曲充满了甜美的温馨以及潜在的热情,表现了肖邦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二、作品的音乐分析
(一)作品的曲式结构
作品是一首包含引子以及尾声的五部回旋曲式,主调为bA大调,作品的曲式结构如下图所示:
Int2— ———————’———————”— Coda3
(1-2)(3-18) (19-34) (35-42) (43-62) Re2 (65-78) (88-90)
a+a’ b+c a b+c’+d a+a’+a”
8+8 8+8 4+4+4 8+6+9
bA bA A-#c-E-#C-E- bA E- #F-E-bE-D-bE- bA bA bA
作品引子只有两个小节,是整首作品节奏的基础,A部在主调bA大调上对全曲主题乐思做了初步的呈现,A部由两个平行乐句组成,8小节为一个乐句;B部也同样由两个平行乐句组成,8小节为一个乐句;从35小节开始是对作品A部的再现,不同的是,A’部不再由两个平行乐句组成,而是仅由一个8小节的乐句;从43小节开始进入C部,C部可以分为三个部分,4小节为一个部分,然后出现了一个两小节的连接;连接之后,从65小节开始是对A部的又一次再现,从88小节开始,进入作品的尾声。
(二)作品的调性布局以及和声分析
作品的引子,A部,A部的一次再现以及二次再现,尾声,都是在作品的主调-—bA大调上进行的,B插部的调性相对A主部而言比较丰富,B部由A大调引入,从21小节开始转入#c小调,在23小节开始转入它的平行大小调E调上,并且做了转调模进,在转调前都有一个半音连接的处理。从25小节开始,转入#C大调,在27小节转入E和声大调,这个调性一直持续到32小节,之后转入主调bA大调;从43小节开始进入作品的C插部,C部由E大调引入,在46小节通过一个半音连接转入#F大调,在50小节,同样是通过半音连接转入E大调,在52小节就转入了bE大调,在54小节转入bE和声大调,从61小节开始转回作品主调bA大调,一直持续到作品结束。
作品的和声运用的很丰富,较为复杂。作品的引子和尾声同样都是主四六和弦的持续,引子与尾声相互呼应。引子的主四六和弦进行到A部D7 和弦,这样的和声给人一种先声夺人的作用,这样的和声运用在后面的作品中也出现了。作品的第8小节有一个Ⅴ/Ⅱ的离调进行,在第12小节又出现了一个Ⅴ/Ⅳ的离调进行。作品进入B插部之后,在16小节有一个Ⅴ/Ⅱ的离调,在转入#c小调和E大调的时候,作品又运用了之前的和声手法,由D7 引入进行。进入作品的A’部之后,在第35小节,有一个Ⅴ/Ⅳ的离调,在第40小节有一个Ⅴ/Ⅱ的离调。在作品的84小节,运用了一个属低音的持续处理,最后在主四六和弦和属和弦的交替进行中结束。
(三)作品的主题分析
作品的主题为作品A部,从第3小节开始到第18小节结束。
1.主题旋律
主题的旋律外形为大山型,波浪般绵延,具有明显的浪漫色彩,织体使用柱式和弦分解伴奏,增强了主题旋律的动感,在声部层次上加厚,有利于和声色彩的表现,同时会表达出作曲家激烈的情绪,主题的旋律在这样的柱式和弦伴奏背景下,主题旋律显得沉静,甜美而富有动感的潮气,并且又极富有歌唱性,主题旋律的音大多数在标准音以上,所以主题旋律的应用音域在标准音以上,主题旋律比较宽广明亮,正好与前面旋律外形的分析结果相吻合。
2.主题节奏分析
作品主题旋律声部的节奏为逆分型,左手伴奏声部节奏为等分型,使作品既有柔美的歌唱性,又不失活泼的朝气,这个分析结果也与前面对主题旋律外形的分析结果相吻合。
3.主题旋律的结构
作品主题旋律的结构是由两个平行方正乐句(8+8)构成的乐段,每一个乐句又可以细分为(2+2+2+2)的结构,第3-4小节开始是作品主题的开始,是作品主题的核心动机,后面主题的材料都是在此动机上发展的。第5-6小节就是对主题动机一个上方五度的变化重复,而第7,8 小节又是对5,6小节旋律的下方三度模进。因此,主题的进行主要是由重复,模进等旋律发展手法构成的。
(四)作品的音乐风格
本作品结构相比肖邦的其他大中型作品,如:圆舞曲,波罗乃兹舞曲,甚至是也去而言较为短小,没有中大型作品那么大的篇幅来抒发作曲家的情感思维,但是这部作品同样具有纤巧的旋律线条和精心组织的的和声音响及调性布局。肖邦巧妙地运用加花,增加装饰音,柱式和弦分解伴奏,以及短暂的离调手法,使得主题变化丰富,意味深长。
本文分析的这部作品,在分解和弦轻柔的伴奏下,静静地呈现出沉静,由衷的旋律,在B插部中,音乐又充满了另外一种情调:既有热情又有温婉的柔情,旋律不是宣叙,而是抒情,富有歌唱性;作品再现部更加充满活力,A”部65小节连续运用了持续音,造成一种美妙的色彩,肖邦极力想达到浓重的音响效果,持续音营造出深夜教堂钟声响起的意境,有着神秘莫测的色彩气氛。
三、总结
这部作品是一部充满激情,富有诗意,又极具个性的作品,它的绝妙之处在于情感丰富,调性多变,音乐风格独特,音乐形象鲜明突出,与其他前奏曲作品并称为“浪漫主义的音乐格言”。该作品很好的反映了肖邦的音乐艺术特点,是钢琴音乐史上重要的文献,对西方浪漫主义音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