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舞蹈表演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根据中州大学舞蹈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实施、改革及探索,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和经验,具体可概括为:“一个目标、两个面向、三个原则、四个创新”。
1、一个目标
是指高职院校舞蹈表演人才培养的目标,即“培养适应社会文化艺术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爱岗敬业具有舞蹈表演技能及教学能力,胜任基层文艺工作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关系到专业的发展方向及格局,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及相应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依据,在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及相应的课程体系时,必须瞄准地方区域文化演艺市场、艺术培训机构、群众文化馆(站)等岗位群,为地方文化艺术和社会发展培养舞蹈演职员、培训教师、社区文艺骨干、企业文艺工作者的办学指导思想和专业定位为前提。
2、两个面向
是指“面向社会、面向舞台培养人才”。其中,面向社会就是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1]来确定人才培养方案;面向舞台就是要以职业岗位为基础,以职业技能训练为主体,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
3、三个原则
是指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过程中要坚持的宏观原则、中观原则和微观原则。
宏观原则是以能力素质为本位,以突出教学目标的职业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教学环境的真实性、教学对象的主体性、教学实训基地的开放性为原则,充分利用社会专业院团、演艺公司、艺术培训机构等资源优势合作共建教学平台,实现教学与服务社会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目标。
中观原则是按照职业能力成长和职业教育规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构建由岗位基本能力学习领域、岗位综合能力学习领域、专业素质拓展能力学习领域组成的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应注重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核心课程的学习与舞台演绎实训(专业赛事)相结合;专业技能的提高与舞台表演能力的实训相结合;形成舞蹈表演能力递增、工作任务难度递增、职业素养不断提升的课程体系。在课程链的设置安排上,应瞄准市场舞蹈艺术职业岗位的需求,把握好因人而宜因材施教的原则,注重知识、能力、技能、素质四个方面的结合,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培养和个性化的发展。
微观原则是“以演出任务为驱动、以赛事促教学”面向社会,面向舞台和市场需求承接项目任务,把演出、培训项目任务和专业赛事列入专业素质拓展学习模块的考核之中,以学促演、以演促练、以练促学,实现舞蹈教学目标的职业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教学环境的真实性的教学格局,强化学生的实践意识和舞台表演实践能力。
4、四个创新
是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考核评价模式的创新。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指创建了“校企合作,学演结合”符合社会市场需求的“443”人才培养模式。
“443”人才培养模式,是将原来在校的学习学期,变成在校内和校外的学演交替的学习模块。即新生入校的第一学年为“2个在校基础课程学习模块+2个舞台演绎实践模块”,把第二学年安排为“2个核心课程学习实训模块+2个校企合作演绎项目实践(专业赛事)模块”,第三学年安排为“1个核心课程实训模块(前8周)+1个毕业舞蹈专场(排练)演绎模块(后8周)+1个工作模块(顶岗实习)3个学习与实践模块”;实现了“课堂教学+ 剧目实训+ 专业赛事+舞台演绎”学习、实践与工作学期的交替。
这种培养模式带来的效应是:专业培养目标明确,学生学习目的明确,课程体系形成及课程开发可跟进市场动态及时调整专业的课程设置,在服务社会的同时,强化学生的学习目标及专业技能,满足社会艺术市场的需求。
课程体系的创新是指依据职业岗位工作中的典型工作任务的调研分析,根据舞蹈演员、培训教师、群文工作者、舞蹈行业经营管理者应具备的职业能力(知识、能力、技能、素质),按照由舞蹈基础训练→舞蹈技能训练→舞蹈剧目训练→舞台演绎实践→专业赛事训练→文艺晚会组织→教学辅导的职业成长过程,确定出4个层次职业核心能力,即舞蹈表演能力→教学能力→艺术活动的组织能力→经营管理能力。4个层次的职业核心能力在知识和素质上由单一到综合,在技能上由简单到复杂。 以中国舞方向为例,针对中国舞方向4个层次的职业核心能力,对应4个层次的职业核心能力和4门优质核心课程,设置在校内外进行舞台实训、舞台演绎、专业赛事和顶岗实习4个层次的岗位实习,获得相应的岗位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专业综合能力。
教学模式的创新是指构筑了学校通往社会的桥梁,“课堂教学+舞台演绎+ 专业赛事” 以学促演、以演促练、以练促学“教、学、练、演”一体化教学模式;实现了舞蹈表演课程项目化教学紧贴舞蹈行业岗位实际,学校专业教育与舞蹈表演(培训)需求间的有效衔接,突显实践教学过程。
考核评价模式的创新是指根据舞蹈表演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要求,制定了相应体现培养目标、教学目的,能够准确考核评价出学生知识、能力、技能、素质的考核评价体系。即形成了:“专业理论课考试模式”、“实践课考核模式”、 “实习考核模式”等不同专业课程的考核评价模式。
专业理论课考核模式: “平时成绩40%(考勤及作业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占60%”;
实训课考核模式:“期末成绩40%+平时成绩40%(考勤及汇课成绩)+演出任务、赛事占20%”;
实习考核模式:“用人单位考核50%+指导教师考核20 %+实习报告占30%”。
改变了过去传统的终结考试(期中、期末)一次定成绩的评价方式,全面落实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充分体现以能力与素质为中心的原则,达到理论与知识并举、平时学练演的学习态度与专业水平并举;评价结果客观、公平、公正、准确地体现学生过程学习及能力素质的提升。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