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余秋雨散文的文化意蕴试述——文学论文

作者:刘爽来源:《名作欣赏》日期:2015-01-01人气:3873

    作为中国文化史学者,余秋雨散文的文化意蕴主要体现在对“文化”的重新诠释上,他的散文不仅立足于人生真谛和人生苦旅的追述,对历史的反思和对民族未来的关注,而且还积极探寻文化人生的出路和归宿,抓住历史意志和文化伦理之间的矛盾冲突考察传统文化,从民族、国家和历史的角度构架起一座内涵丰富的“精神道场”。[1]

一、理性的回归

    恢复和弘扬理性精神是新时期文化思潮的重要特点之一。余秋雨散文在继承传统散文“文以载道”的基础上扬起理性的旗帜,不仅使其散文获得了众多读者的心理认同,也使其散文在文化内蕴上超越了当代散文。在作品《文化苦旅》的自序中,余秋雨指出追溯中国文化之旅既不是某些学者和评论家所理解的行旅之苦,也不是一种借景抒情、笔调轻快游记见闻描述的甘旅,而是一种苦旅,是在探索中国文化发展道路上取其精华的繁复之苦,是对传统文化情形、理性认识的思索之苦,是中国古人灵魂在历史草莽中的挣扎之苦,是在文化历史长河中追本溯源、寻求文化生命本真状态之苦。由此可见,余秋雨所说的苦旅之苦更多是源于“既想远离又不知该走向何处”的思索之苦。[2]从敦煌、柳侯祠、都江堰到吴越春秋和南洋的丛冢,面对自然山水景物和一堆堆的文化遗迹,余秋雨以遥看、近观的视角探寻着文化更新的鲜活血脉,发出了苍凉的人生感叹。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散文形成了对文化理性思考的特点。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每到一个地方,他都会感觉到沉重的历史气息笼罩着他,使他产生不由自主的感动和喟叹,艰难跋涉的步伐和强烈的心灵冲击既是对千年历史的穿越和深刻感悟,也是自然和人的内在精神的和谐统一,既是自然和人情构建起的巧妙的生态环境,也是人生苦旅的起点和终点。[3]因而,他的文化散文在落笔上比过去写的任何文章都显得苍老。

    在《道士塔》、《莫高窟》中,面对被洗劫一空的文化废墟、被破坏殆尽的文化瑰宝,余秋雨义愤填膺地批判了敦煌石窟的罪人王圆篆的无知和愚昧,以强烈的文化感受表达了中国古代灿烂文化被毁的悲哀和文明惨遭愚昧荼毒的悲剧性命运,表现了作者对民族屈辱历史的感叹和痛苦反思,他想亲手阻止伸向艺术瑰宝的罪恶的手,他企图拦下掠劫者满载典籍的车队,他脑中一片惨白,情感的痛苦变为思想的痛苦,正是这种对传统文化和古老文明的深刻感悟,才使他谴责冷漠和愚昧,才使他对勃奥鲁切夫、伯希、吉川小一郎之流充满愤慨,对文化良知产生撕心裂肺的呐喊。同时,余秋雨对敦煌艺术又有着深切的热情,在他的散文中,情感变化显示出中国学者特有的文化心态和生存心态,他认为敦煌艺术展现出来的是两个长廊和两种景深:艺术的长廊和观赏者心灵的长廊,历史的景深和民族心理的景深。[4]

   在《山居笔记》中,余秋雨以散文表述的载体旗帜鲜明的表达了自己崇尚理性、捍卫理性、回归文字叙述的“重大心灵情节”,这也正是余秋雨文化散文精神的重要层面。在以长调式叙述风格描写“有清一代”复杂情感的《一个王朝的背影》中,余秋雨抛弃情绪化,张扬和捍卫理性,这种思想观念不仅使读者对世界、历史和人生进行了冷峻的思考,也使作品折射出思想的光华和文体的魅力。作品《十万进士》更是余秋雨理性精神的集中体现。对古代科举制度,多数人都持批判和唾弃的态度,但余秋雨却从众多研究成果中分析了影响民族文化心理和历代王朝政治命运的科举制度的面貌,得出了崭新的叙述和富有独特见解的结论,而他富有激情的学者精神的融入更使得其文化散文中的理性精神产生了一种美学张力。

二、强烈的人生意识

    对人生况味的品尝是余秋雨对文化最真切的感受,因而,在他的文化系列散文中蕴含着强烈的人生意识,如《三十年的重量》中体现出的无处逃遁的苦涩,《信客》中弥漫的起落人生,《老屋窗口》中散发出的人生的伤感、萧条、坚毅和壮美。寂寞的天柱山、秀丽雅致的江南小镇、苍凉空旷的边塞大漠、绚丽的莫高窟等既寄托着他悠远的凭吊、承载着他浓重的感喟,又承载着他深沉的思考、回响着他无奈的感叹。余秋雨以文化的眼光注视着历史,以优美的语言阐释着历史,他从这大千世界中真正读懂了文化的内涵和美之所在,读出了悲苦和忧患。余秋雨笔下的“美”是一种可触摸的、让人心颤的、缺憾的人生美,就如《柳伺候》中诗人失落的价值观、《牌坊》中主人公以寂寞包裹的人生、《江南小镇》中退思园主人的失意以及《道士塔》中王道士的愚昧无知等,既透视了中国文人无奈的人生和人生价值,又透露出忧心忡忡、无处解脱、彷徨的焦虑。余秋雨在对中华民族苍莽步履的观照和对文化人格内蕴探寻的思索中寻找着文人的人生价值。通过对苏轼、柳宗元等被贬官员悲剧人生的分析,余秋雨发现这些文人正是由于远离现实政治斗争中心,他们才能获得更深的人生感悟,才能有足够的时间与自然想唔,与自我对话,从而使文化精英散发出持久的个性魅力与人格力量,而统治者对他们的流放和罢贬既点化了民族的精灵,更使他们克服了重重阻力完成了“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5]在封建专制制度下,这些文人的生命既是脆弱的,也是坚强的,他们在苦难中以屈辱之身点燃文明的火种、净化人们的灵魂,他们所到之处不仅弥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而且还放射出永不漫漶的文化张力,这种凭文化人良心做事的行为所昭示的个性魅力和人格力量就是余秋雨所敬仰的文人的人生价值。

    探寻文人人生的出路和归宿是余秋雨文化散文立足人生真谛和人生苦旅追述的根本目的。对古文明的追寻是为了找出悠久文化的生命力所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国传统文人的文化价值观不仅没有得到认可,反而还为他们带来无数劫难。通过对文人人生苦旅的探寻,余秋雨发现了希望的亮光。在三峡,他找到了叛逆者的生命魅力,揭示出最具有魅力和吸引力的是“自在的人发出的生命信号”和只有叛逆者才不会被传统束缚的生命哲理;[6]在莫高窟,他发现中国文化本来就不是一种固定不变的音符,多元化才是旺盛生命力的前提,因而,在这片神秘的土地上应当重新会聚人马喧腾、载歌载舞的游行;在充满人文气息的庐山,“它最后的归宿如何,无人知晓,但它绝对不会消亡”,“它只有怒吼,只有咆哮”,他对三叠峡勇往直前、豪壮生命形象的塑造,表达了他对历代文人渴望超越俗世、跨越时空的强烈生命激情和超越意气的高度赞扬,同时也为当代知识分子实现人生价值指明了方向。

    总之,余秋雨散文将人生热血贯注在文化中,既体现出中国文人深刻的人生意识和文化韧性,也使之成为充满人生真情的活文化。余秋雨对中国文人人生价值观的反思和肯定,既给中国散文史增添了崭新的一笔,也是其对“文化”的另一种诠释。

三、现实的感悟

    对现实文化的探讨是构建文化良知的关键。自《山居笔记》之后,余秋雨开始思考中华文化带给现代最深的阴影以及历史阴影在现代消解的可能性。《霜冷长河》是余秋雨以自己真实的情感来体验和书写生命之流的一部作品,在这部作品中他开始了更深入的人生之旅探寻。他以历经沧桑却沉着清醒的笔调描述着文化良知的荒凉、寂寞,拒绝驱使、安然自得,这种悲壮、令人神往之美触动着中国文化人的心灵,吸引启迪着读者,因而当面对现代人无奈、悲伤的心灵时,我们无法以简单的词语来解释一切。

    《霜冷长河》在谈友情时指出友情的本质是“无所求”,在探讨名誉与生活的关系时指出,“名誉的基础是生命质量的自然外化”,在谈善良时指出应当从现实生活、文化和生命本真状态等不同角度进行探索,在谈嫉妒时,则从东西不同文化对嫉妒的对照中产生忧思。余秋雨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和批判都是集中在现实的层面上,都展露着文化人面对现实社会时应具有的良知和独立人格,都是建立在作者自身坎坷人生和丰富的阅历基础上的,因而才体现出更深刻的生命体验和认知。对于备受国人关注的教育问题,余秋雨进行了独特的审察。他认为,太过严肃和琐碎的教育过程不仅会使人们的精神受到压抑,而且还会造成自我意识的萎缩,因而应当提倡游戏精神,摆脱精神枷锁,使人们发自内心地去追求理想。此外,出于文人的责任感,余秋雨还尖锐的指出在中国文化中,“技术性文化细节”已成为“文化的敏感带”,这对文化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却也容易造成对文化整体性思考意义和创造功能的忽视。

     余秋雨散文从一而终的灌注着鲜明的文化主题:对历史的反思、对人文精神的探寻和对民族未来的关注,他的散文是深厚凝重的理性思考,是激情与想象的有机融合。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作家,余秋雨站在文化的制高点上,以自己深厚的学养和独特的体验表达了对中国文化理性的审视和关怀;作为精神旅途中的游子,余秋雨以独到的表现手法和特有的美学风格营造了一个富有生命质感和历史分量的文化氛围,他将苦涩和劳烦留给自己,却将甘甜捧给世人。

参考文献:

[1]李琼英.精神旅途中的游子——谈余秋雨散文的文化情怀[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2]张磊.文化视野中的余秋雨散文[J].咸宁学院学报,2011,(4).

[3]彭志芳.再读秋雨——试论余秋雨散文的文化意蕴[J].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3).

[4]马广芹,姜志军.关照历史:广博厚重的文化内涵——余秋雨散文魅力探微[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8,(4).

[5]郑艳.试析余秋雨散文的文化意蕴——再读《文化苦旅》[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