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好莱坞为例分析意识形态通过把关理论对媒介的控制
一、电影作为强有力的媒介载体需要经过特别的把关
电影是一种特殊的产品,它身上的商业性让它具有工业化的生产模式,同时电影的艺术性成为表意,传达思维的理想载体。电影既是媒介商品,也是思维精神。好莱坞的电影有多大的传播力和渗透力,即使在最封闭的日本山村,美国的学者可以用《泰坦尼克号》和当地人建立交流,在非洲最贫困的国家,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人们也会去看《变形金刚》,而世界电影人最高的梦想往往都是奥斯卡。好莱坞的成功由三部分组成:华尔街的资金,制片厂的创意以及白宫的审查。强大的传播力来自于好莱坞背后的华尔街和白宫。正是因为这样的强大的效果,对于电影的控制显得特别的重要,所以把关人手中的权利决定了电影最后的传播效果。
把关人,或者叫做把关理论,从字面的解释来看,是对媒介进行把关,哪些内容值得鼓励,哪些内容需要改正甚至删除。把关理论经过多年的发展,实际上是说在媒介系统中居于决断性的关键位置,对信息进行过滤和加工的人或组织,而这种对信息进行的过滤和加工的过程就是把关。
从把关人这个比喻来看,实际上把关人掌握着媒介最后的生杀大权,小到道具的使用,大到电影的价值观,把关人都要涉及。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媒介最后的“话语”。经过把关后的电影往往并不是导演最初的想法,甚至影响到了制片厂的收入。所以把关人实际上站在了电影权利的塔尖。
为什么要把关?重要的是控制和利用。这和媒介生存环境离不开。在上面提到过,好莱坞背后是华尔街和白宫。受到经济和政治的双重影响,好莱坞的生存环境相当的复杂,一方面是要满足股东和观众,同时还要小心审查,这只是从宏观的角度上讲,现实的因素还要复杂,能够在激烈的环境中生存,使得好莱坞的电影创作面对着巨大的困难。2008年,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好莱坞遭受了编剧罢工,全年整体票房下降。因此,国家的强大力量给好莱坞提供了生存环境,而代价就是受到意识形态的控制和利用。
二、意识形态对电影采用的控制方式潜移默化的影响受众
好莱坞是“造梦工厂”。这个梦前面应该加上美国两个字,也就是说实际上是“造美国梦的工厂”,传达出:“生活在美国真好”的价值观。意识形态的渗入采用三种方式:道德审查、政治审查、经济审查,分别对应《海斯法典》、麦卡锡主义和分级制度,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受众。这三种方法是最为常见的把关人。
《海斯法典》自从1934年开始实施,直到1960年,成为了美国思想意识中的一把利器,因而实现了对好莱坞道德层面的控制。以道德法典的形式,列举了可能违反良好道德层面的禁忌,这个有关影片制作的法典使得意识形态与社会道德之间的关系相互适应得以具体化。法典中的条文包括:暴力、色情、种族宗教等,看似是生活中经常谈论和涉及的话题,但从最能够引起广泛兴趣的出发点入手,进而控制住生活层面的意识形态。同时也让好莱坞的电影在某种程度上扭曲了电影事实。二战期间,“善恶不明”的黑色电影一定程度上鼓舞了士气,但同时扭曲了事实。道德审查会的实质是狡诈的意识形态层面的审查。
麦卡锡主义是除了道德层面外的公开政治审查会。20世纪30年代开始,好莱坞就成为了反共政策的重点关注对象。大批的优秀电影人,最著名的应该是是查理卓别林了,尽管在70年代授予他特别贡献奖,但是美国电影学院没有给他正式的认可,也没有颁给他奥斯卡。
这一行动的实际目的是要让一切“反美”的颠覆性信息从此消失,同时这些收到了政府威胁的导演同时又拍摄了像《铁幕装置》、《巨大威胁》等一系列“亲美主义”的影片。麦卡锡主义,通过威胁电影人这样公开的方式,让大批优秀的电影人在没有为电影做出贡献的时候,就进入了电影创作的低潮期。麦卡锡主义最终导致了人才的流失,使得好莱坞陷入了偏激的创作氛围中,国家宣传的作用发挥到了最大。
电影分级制度原本只是《海斯法典》的一部分,1968年,分级制度取代了《海斯法典》。尽管做法看上去无伤大雅并且更加宽松,实际上与之前的做法有着相同的目的:依然保留着对电影内容进行评判的权利和最后的解释权。分级的做法实际上有着更加隐蔽的做法,表面上它让导演们想拍什么就拍什么,但想要获得他们想要的级别,就必须把影片修改的面目全非。
这一制度导致了大量的影片失去了观众和市场,这些导演如果还想继续自己的事业,就不得不同审查委员会妥协。这样,借助着这三种手段,意识形态控制住了好莱坞。
好莱坞被利用除了对内容的要求外,奥斯卡也是重要的手段。奥斯卡的获奖作品往往是的到一直认可的影片,保守严肃,史诗题材的文学改编作品,或者重大的历史题材:《北非谍影》、《乱世佳人》等,而不是《雌雄大盗》、《出租车司机》带有反传统色彩的影片。奥斯卡并不强制的遵守电影分级制度,但是会遭到体制的排斥,不遵守体制内游戏规则的导演会被排斥出去。所以,想要认可就得进入体制,就得为体制服务。这样意识形态可以利用好莱坞了。
把关人在这其中发挥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确认意识形态在好莱坞中得到体现,同时又把意识形态传达给好莱坞。好莱坞的镜头对准了社会的各个阶层,各个人群,同时也面向全体社会。道德作为维系社会的重要社会底线,引领社会的价值指标和价值引导。利用道德观念并不是社会的最高标准缺点,将意识形态植入到生活层面,让受众意识到这是自己的生活,同时也利用了群体意识喜欢直接具体形象的心理因素,综合作用下,意识形态让好莱坞为自己所用。把关人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意识形态的控制收到来自内部和外部的挑战。
通过一部又一部的电影,好莱坞建立了自己的标准,也是意识形态的标准:大团圆,善恶两级对立,为梦想服务。但是随着竞争环境的变化,多元的文化标准使得好莱坞受到了挑战,也对把关人提出了质疑,对意识形态提出挑战。
好莱坞钟情反战,是因为充满戏剧性变化。从演员,到布景,设计镜头和对白增加美学感染力,增加观众的吸引程度。保证了票房的同时,也融合了导演的艺术追求。对于战争表现的两种不同声音,也反映了两种对待意识形态控制的意见。
以两部经典电影为代表《最长的一天》和《拯救大兵瑞恩》为代表。两部影片同样的时效,同样的票房,都被奥斯卡认可,但是对于两部影片的评价却不同。《最长的一天》和《拯救大兵瑞恩》,一个代表着黩武主义宣传,另一个是反战的和平宣传。做出这样的评价,首先来看两部影片的背景。《最长的一天》上映在古巴导弹危机,意识形态较量最为严重的时期,所以不难理解,这是美国对“冷战”做出的最佳宣传。但是《拯救大兵瑞恩》上映的1998年,美国的全球扩张正在进行中。这是一个信号,美国民众对于反战情绪,和意识形态控制的一种反抗。导演希望唤醒民众的意识,能够重新对待战争。这是导演的想法,也是一批好莱坞电影人的想法。同时,美国的外部环境也受到了挑战。战争带来的指责,造成的经济下滑,已经让美国政府头疼不已。在内部收到反抗,外部环境严峻的情况下,把关人的作用被削弱。
意识形态的控制并不会完全的消解。把关人始终掌握着方向。人们对《拯救大兵瑞恩》的另一种解释是对美国海外政策的庇护,在影片中强调的牺牲“自我”,实际暗含着是对牺牲美国人换取和平的认同,这也暗合了小布什关于单方主义的解释:这场战争是为了拯救人类文明本身,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有这样的解释了。
四、意识形态的控制并非针对所以好莱坞电影
在分析了意识形态为什么要控制和怎么样控制后以及目前的现状后,再重新审视这个问题发现,不能错误的将好莱坞电影“一棍子打死”,宣布,所有的电影都是反动的、束缚的、带有意识形态的,这样导致了精英主义的错误,片面的认为一种是聪明的作者电影,另一种是“愚蠢的”大众电影。同时,对待把关人也是,维护银幕的纯洁度和安全度是本能的职责,而进行意识形态的输出则是国家战略的角度。
无论是否属于好莱坞制作,都不能把好莱坞电影想象成没有优点,因为每一部电影都是集体劳动的结晶,涉及方方面面,都会产生不同的意义。像《泰坦尼克号》、《星球大战》、《阿甘正传》这样的影片,会引发观众的思考,会说他们保守,也认为深刻。但是无论怎样我们应该保持正确的态度,保证大众电影的清白,也保留果断草率的意见,带着批判和理智对待好莱坞,对待把关人,对待意识形态宣传。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