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浅析《安东诺夫卡苹果》中的电影化叙事

作者:李沛璇来源:《名作欣赏》日期:2015-04-13人气:1960

作为俄罗斯著名诗人兼小说家,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伊凡•蒲宁正是唱着《安东诺夫卡苹果》这支优美的挽歌登上俄国文坛,这部作品展现了俄国农奴制衰败这一历史进程中贵族庄园的凄凉场景,以及对往昔美好生活的怀恋。作品中细腻的色彩、精巧的构图以及多处蒙太奇的运用,使其如同由一幅幅画面连缀而成的工笔画,一部充满欢娱与感伤的俄罗斯田园影片。

其实,小说中融入电影化叙事由来已久。20世纪60年代,爱德华•茂莱在评论当时美国盛行的“电影小说”时曾指出:“在一个以语言为主要手段的作家手里,电影技巧能帮助他以一种更富动力和含义的方式开掘他的主题。”[1]小说,这门比电影有着更为悠远历史的艺术给予电影创作的启示无可争议,在此也无需赘言。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现今在小说这一艺术中有绘画、音乐、摄影、电影等多个艺术门类复合渗透的痕迹,两者的相互关系自电影诞生之日起一直绵延至今。

然而,蒲宁这部《安东洛夫卡苹果》创作于1900年,仅比世界上第一部电影的诞生晚了五年,那么这部作品是作家有意识地借鉴电影叙事艺术的结果,还是其本人一贯地美学理念之产物呢?在回答这个问题前,让我们先来谈谈这部作品中的电影化叙事。

一、《安东诺夫卡苹果》中的电影化叙事

(一)画面

1、色彩:

众所周知,蒲宁因其小说中语言精于表现字词的色彩、音响、气味、线条,而被称为“印象派小说家”。当时与蒲宁私交甚笃的“南俄罗斯画家协会”会员尼鲁斯认为“如果作家的语言能具有两三种几近相同的色彩,那么就可以说他对色调的掌握十分成功了…作画的原则可以借用到文学创作中来”。[2](P97)他以这番话来评价蒲宁,无疑非常准确。蒲宁也的确精于此道,他的小说对自然景色中色彩的描绘异常细腻。在《安东诺夫卡苹果》这部短篇中,蒲宁更是将印象主义色彩推向极致。“这部作品不仅将一种俄罗斯少有的华丽与震撼呈现在读者眼前,同时其重叠的印象主义画面使小说获得了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是对现实主义艺术手法的一大突破。”[3](P22)

在这部作品中几乎涵盖了我们所能想象到的所有颜色,如“只有停在果园深处珊瑚色花揪树上的肥肥的鸫鸟的鸣声”[4](P12);“瓦蓝色的炊烟便像长长的带子,在果园的树木中间弥漫开去”[4]同上;“在黑魆魆的果园深处,出现了一幅童话般的画面,那情景就好似在地狱的一角一般:窝棚旁腾起血红的火舌,而周遭则是无边无际的黑暗。”[4](P13);“旷地上空横着白茫茫的银河”[4](P14);“一道红光直冲云霄”[4];“萦绕着淡紫色的薄雾”[4](P15);“我良久地凝望着黑里透蓝、繁星闪烁、深不可测的苍穹”[4]同上;“打麦场上麦粒堆得像座黄金的城市”[4](P16);“冬麦的禾苗,娇嫩、茁壮、青翠欲滴”[4](P18);“电报线上停着好些青鹰,——活像乐谱上黑色的音符”[4]同上;“能够在绿松玉似的秋日的天空下,到这个安乐窝内作客,是何等的舒适惬意呀!”[4](P20);“凝望着绿油油的冬麦地”[4](P30);“每天白天都在白雪漫漫的旷野里消磨时光”[4](P32)…其中也不乏同一画面中几种颜色之间的碰撞,如“树木后面不时闪过鲜红的衣裙”[4](P12),绿色的树林与一抹抹鲜红对比强烈,“闪过”这一动词烘托出这种颜色对比的时隐时现、恰到好处。再比如,第三章描写狩猎这一忧伤而又温暖的主题时,蒲宁为我们展开了果园和打麦场风云突变、风雨飘摇以及之后雨过天晴的景象,色彩和光影的配合把画面的唯美推向极致,同时伴随着大自然的声响,意境非凡:

“……风整日整日摇撼着树木,雨则自早至晚浇淋着它们。偶尔,傍晚之前,在西半天上,落日的颤抖不已的金光会穿破阴沉沉地压在地面上的乌云。这时空气就变得洁净、明朗,夕照令人目眩地辉耀于叶丛和枝桠之间,而叶丛和枝桠则由于风的吹拂犹如一张活动的网似地摇曳摆动。同时,在北半天,在沉甸甸的铅灰色的乌云上方,水汪汪的浅蓝色的天空冷冰冰地、明亮地闪着光,乌云则慢慢地凝聚成为连绵不绝的含雪的云峰。

…然而一进十月就雨霁日出,此时的果园又是多么美丽啊!…黑森森的果园将在绿松玉般的碧空的映衬下,晒着太阳,柔顺地等待冬天的到来。田野由于已经翻耕过,变得乌油油的,而已经分糵了的越冬作物又给它增添了鲜艳的绿色……打猎的季节到了!”[4](P21)

在上述引文中,蒲宁为我们展现了截然不同的两组画面。第一组中“落日的金光”、“乌云”、“浅蓝色的天空”、“含雪的云峰”再加上原野上“目眩的叶丛和枝桠”,总共出现了不下5种色彩,并在落日余晖的掩映之下,达到色彩与光影交错的视觉效果。美则美矣,却以冷色调为主,略显凄凉。同时,雨声、风声以及原野上“叶丛和枝桠”被风吹动而“摇曳摆动”的沙沙声穿插其中,让我们犹如身临其境。第二组图画中,雨霁天晴之后呈现出“黑森森的果园”、“绿松玉般的碧空”、“乌油油”的田野、越冬作物“鲜艳的绿色”,却转而采用绿色等明亮的颜色展现果园的美景,衬托作者明朗愉快的心情。前后两幅画的对比强烈,这种类似于绘画的手法的使用,成为作家内心情感外化的重要手段,从而与作品的主题相呼应。

2、构图:

“构图”在上述有色画面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正是有基于此,《安东诺夫卡苹果》带给我们的是各种角度的立体体验,既有大自然辽阔的远景:“果园里由于树叶日稀,已经可以望得很远。不但那条通往用麦秸作顶的大窝棚的林荫道,连大窝棚本身也都可以一览无遗了。”[4](P12);也有详述庄户生活的近景:“窝棚里铺着几张铺,放着一支单管猎枪、一只长了铜绿的茶炊,窝棚的角落里搁着碗盏器皿。在窝棚旁边堆放着蒲席、木箱和用坏了的杂物。”[4]同上;穿插各色人物的特写:“她头上的确长着一对‘犄角’——那是盘在头顶两旁的发辫,上面还包着几方头巾,因此她的头显得格外大;她脚上穿着一双打有铁掌的短统靴,站在那儿显得笨重、牢靠;身上穿着棉绒坎肩、长围裙和用家织的条纹呢做的裙子,裙子的底色是紫黑的,条纹是砖红色的,裙裾上还镶着一条金色的阔滚边……”[4]同上;既有展现恢弘场景的俯拍:“打麦场旁边,辟有一方方的大麻田,大麻又密又壮,连成黑压压的一片,打麦场上耸立着谷物烤干房和禾捆干燥棚,房顶铺得整整齐齐,犹如梳理过的头发”[4](P17);又有站在主人公视角的仰拍:“几颗流星在夜空中画出了几道火红的线条。我良久地凝望着黑里透蓝、繁星闪烁、深不可测的苍穹,一直望到觉得脚下的大地开始浮动。”[4](P15)这些场景之间自如地相互转换,让我们犹如身临其境,同时也像是站在摄像机“取景框”的后面。“通过‘框’的局限有意识地限定人物(在阅读中同时是接受者的位置)所能获知的信息范围,达到对客观现实中人物所处情境的仿真模拟,这种模拟的过程本身暗含着小说家运用“镜头”的意识。”[1](P21)

(二) 声音

电影与绘画的不同之处在于,绘画是静态的,只能定格下某一瞬间的状态。电影画面可以声画并现,展现一个场景的动态过程。“在电影中,音响和视觉符号一样占有一席之地。它可以暗示延伸的听觉隐喻,可以给影片增加其他方法难以实现的多层次含义。音响经常被用来帮助外化人物的内心思想、噩梦、幻觉、梦境、或者愿望。”[5](P144)

《安东诺夫卡苹果》在为我们打开一幕幕画卷的同时,伴随而来的声音渲染了气氛,意境非凡。文中非常多的声音描写,对于再现庄园鸡犬相闻、人民安居乐业等众多生活场景功不可没。比如有关动物的声音:“停在果园深处珊瑚色花揪树上的肥肥的鸫鸟的鸣声”[4](P12);“而鹅群则每天早晨在河里游来游去,无所顾忌地嘎嘎叫着”[4](P16);“被猎犬像乐曲般动听的吠声激动得不可名状”[4](P23);“马打着响鼻,要求让它纵蹄驰骋,马蹄跺着由发黑的落叶铺成的厚厚的然而轻盈的地毯,发出沙沙的喧声”[4](P24);“远处什么地方有一条猎狗尖声吠了起来,随即第二条,第三条……群起响应,吠声狂热而悲凉,倏忽间,整个树林好像是用玻璃做成的,被狗的狂吠和人的喊叫震得叮当作响”[4]同上;“便勒住大汗淋漓、嘶嘶喘气的坐骑”[4]同上;“两条雌猎狗尖声尖气地在他脚边吠着”[4](P30)。有关大自然的声音:“满地的落叶由于严寒而冻得发黑,全都卷了拢来,在靴子下发出簌簌的声音”[4]同上;“因为风刮得残叶簌簌直响……”[4]同上。关于人的声音:“空气洁净得如同不复存在一般,果园里到处是人声和大车叽叽嘎嘎的响声”[4](P11);“有个雇来做工的农夫,一只接一只地喀嚓喀嚓大嚼苹果”[4]同上;“听着长长的车队在沉沉的夜色中小心翼翼地、叽叽嘎嘎地向前驶去,真是再惬意也不过了”[4]同上;“以及把苹果倒进斗内和木桶里的咕辘辘的声音,才打破了寂静”[4](P12);“在窝棚附近响彻着笑声、话语声,乃至跳舞声……”[4](P13);“村里的人语声和大门的吱扭声听起来分外清晰”[4]同上;“脱粒机的滚筒慢慢地转动着,发出隆隆的声响”[4](P31);“所有这一切都伴随着滚筒的隆隆声和赶牲口的人单调的吆喝声和呼哨声,有节奏地移动着,忙碌着”[4]同上。乐器的声音:“而在院子里,有人在呜呜地吹着角笛”[4](P22);“树林里久久地回荡着角笛无望的、忧郁的呜呜声”[4](P25);“吉他调好了弦……暮色中狂风啸吟,吹开了我的家门”[4](P32)。这些声音包罗万象,或明朗或欢愉或忧伤或沉重,多姿多彩地点缀在哀伤唏嘘的旋律中,正是对声音这一艺术的巧妙运用,使文章更有表现力,同时他用“声音”这一手段有效牵制了我们的注意力,对其的运用手法更是独具匠心,将我们一步步带入了场景中去。比如,在第一章丰收场景末描写偷梨贼的片段时,这样写道:

“‘我们怎么能睡呢。时间大概很晚了吧?我好像听到那班火车快要开过来了……’ 

我俩久久地侧耳倾听着,感觉到土地在颤抖。继而,颤抖变成隆隆的响声,由远而近,转眼之间,车轮好像就在果园的墙外敲打起喧闹的节拍:列车发出铿嚓铿嚓的轰鸣,风驰电掣般奔来……越来越近,越来越近,声音也就越来越响,越来越怒气冲冲……可是突然间,声音轻下去了,静息了,仿佛消失在地底下了。 

‘尼古拉,你的猎枪在哪儿?’”[4](P14)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蒲宁让我们先了解到主人公们在果园对话时突然听到了类似火车的轰隆声,此处对声音的描写十分精彩,既有拟声词“铿嚓铿嚓”渲染,又运用了“怒气冲冲”的拟人手法,我们开始和主人公一起好奇到底是什么发出的声音,此时故意放慢对声音描写节奏,使我们的好奇心不断增加,随后才让我们“看到”主人公开枪恫吓偷梨贼的画面,这一节奏上的一慢一快、张弛有度,对比强烈,动作感十足。给场景增加悬念的同时,影响了我们的潜意识,让我们站在了主人公的视角,随着他的心情起伏,从而达到了一种共鸣。

再比如,在第三章中,在一个睡过了头的早晨,“我”漫步书房,在慵懒的书卷气中,度过了一段甜蜜而孤独的时光:

“一个个亲切而古老的词汇在眼前闪过……嚄,这几本是刊有茹科夫斯基、巴丘希科夫、皇村学校的学生普希金的名字的杂志。于是我怀着惆怅的心情思念起我的祖母来了。我曾看到她在几架翼琴的伴奏下跳波洛涅兹舞,曾听见她用懒洋洋的声音朗诵《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篇什。于是那古朴的、充满幻想的生活复又映现在我眼前……”[4](P27)

我们眼前闪过“亲切而古老的词汇”,当然不仅如此,还有往日的光景历历在目,于是耳边响起了“波洛涅兹舞”舞曲--是祖母在伴奏下翩翩起舞,《叶甫盖尼·奥涅金》的篇章声声入耳--是祖母慵懒的嗓音。此时主人公正将内心的愿望投射到这些杂志上,而耳边的温馨场景与眼前时过境迁的画面不相匹配,则正是暗示我们要聆听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对旧时光的怀念与渴望。这种超现实声音的运用,让我们再次站在了主人公的视角,来体会周遭发生的一切,亦真亦幻,有力地营造出忧伤的气氛。

(三) 剪辑

1、用剪辑暗示时间的流逝。《安东诺夫卡苹果》被称为是“无情节”小说,文中几乎没有使用到“过了多久”、“某年某月”等情节叙述中该有的字眼。从秋到冬,时间仅仅是蒲宁叙事场景背后的一条暗线。因此,蒲宁选择用“剪辑”来暗示时间的流逝。

    在最后描写小地主生活图景的篇章里,干燥棚里,大家的忙碌淹没在滚筒机嗡嗡作响中。蒲宁这样写道:

   “他【小地主】不时回头眺望着旷野……不消多久旷野就要披上银妆了,初雪很快就会把旷野覆没……

   初雪终于飘落下来,这可是头一场雪呀!十一月那阵子,由于没有灵猊,无法打猎;但是现在冬天到了,可以同普通猎狗一起‘干活’了。于是小地主们,就像往昔一样,又聚集拢来,掏出仅存的一点钱,开怀畅饮,每天白天都在白雪漫漫的旷野里消磨时光。”[4](P31)

 下一段第一句的“初雪飘落”紧接上一段最后一句对“初雪”的美好愿望,同样的原野画面,从绿油油的麦地变成银装素裹,从空旷旷又到熙攘的人群,此处的对比蒙太奇旨在淡化时间线索,突出空间场景,使我们关注的焦点不会停留于时间过了多久,或某个事件是在什么时刻发生的,而仅仅是让我们感觉到季节在更替,时间在流逝,重要的是冬天到了,人们的生活又是另一番景象了。

2、用剪辑完成场景的自如转换。《安东诺夫卡苹果》全文共分四个章节,讲述了4个不同的场景,且独立成章,这势必会出现空间的跳跃。然而纵观全文,无论是丰收时的喜悦热闹,还是狩猎时的策马奔腾,亦或是冬季的银装素裹,通篇都弥漫着一种难以言表的忧伤。其行文的飘逸、轻灵、洒脱,具有诗一般的虚实相生的意境。换句话说,它在叙事上并不连贯,并非是一般小说中的线性叙述,但在情绪上却是统一的,节奏上张弛有度、引人入胜。这种效果究竟是如何达到的?我们看下面这个例子。

在主题为狩猎的第三章里,狩猎后,“我”跟着一大群人到素昧平生的地主庄园里投宿。庄园里灯火通明,人头攒动,相谈甚欢,热闹非凡,“我”在酒醉饭饱之后,睡意正浓。

“当你步入某处拐角上一间古色古香的、供着小小的圣像和圣体灯的房间,躺到床上的鸭绒褥子上时,你眼前就会浮现出斑斓似火的猎犬的幻影,全身就会感到那种跃马奔驰时的酸痛,但是不知不觉地,你就会连同这些幻影和感觉一齐淹没在甜蜜而健康的梦中,甚至忘却了这间屋子当初曾是一个老人的祈祷室,而他的名声是同好些阴森可怖的有关农奴制的传说连在一起的,忘却了他就是死在这间祈祷室里,而且十之八九还是死在这张床上的。”[4](P25)

这间屋子与狩猎的场景相互转换、交错,色彩斑斓与暗淡光线相对比,策马奔腾与行将就木相对比,这一段剪辑使场景的转换自然流畅,同时这些对比强化了我们的感官,贵族庄园从鼎盛到落寞的感伤之情油然而生。

3、用剪辑外化主题。《安东诺夫卡苹果》是诗化的、散文化的,它不重情节,不重人物塑造,极少对白,并没有大段的独白来剖白心声,也没有矛盾冲突的高潮点题。它追求语言的含蓄、凝炼,其主题通过特定的抒情氛围同人物心理、感觉的契合来传达,具有一定的模糊性,而这也正是剪辑手法的运用起到了外化主题的作用。

在讲述农村和中等贵族生活方式的第二章结尾,蒲宁走进姑妈的宅第,这样写道:

“我每次望着这幢宅第的正面,总觉得它是个有生命的血肉之躯:就像一张压在大帽子下面的老者的脸,正用眼窝深陷的双眼——一对因日晒雨淋而呈珠母色的玻璃窗——眺望着前方。……”[4](P20)

此处以“我”的视角,仰视宅第的屋顶和玻璃窗,叠化出一张老者的脸,“正用眼窝深陷的双眼眺望着前方”,这正是蒲宁心中贵族生活的理想形象:古老而又坚韧。这一组老宅和老者的匹配剪辑提示了二者之间的联系,同样带有历史的厚度,同样日薄西山,暗示贵族制的行将就木,以及主人公在历史洪流面前的渺小。

综上所述,蒲宁对故土庄园的描述真实而又真挚,在感伤地告别过去的同时,还有对未来的希冀。庄园场景对于蒲宁来说,再熟悉不过,他就出生于俄国沃罗什市一个贵族家庭。不幸的是,由于家道中落,年幼的蒲宁跟随全家迁离沃罗涅什,乡居于叶列茨县。在这里,他和庄户人频繁交往,又度过了一段田园牧歌似的时光。他了解农民和小贵族,了解俄罗斯的大自然、乡村以及乡村生活,对俄罗斯乡村的风俗,俄罗斯人的性格、习性和心理具有深刻的认识,这些都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同时我们也应该留意到,在蒲宁的字里行间,大放异彩的不仅是其遣词造句,还有光、影、声、色的完美结合。他用诗一样的文字给读者带来视听盛宴早已为人称道,而其中电影元素在《安东诺夫卡苹果》中的运用更是不胜枚举,上文中提到的仅是冰山一角,由于篇幅有限,在此无法一一展开。

二、蒲宁的电影叙事与其美学观

    除《安东诺夫卡苹果》外,蒲宁一生还创作了无数具有电影化叙事倾向的作品,如《轻柔的呼吸》中倒错的叙述顺序,好似别有用心的剪辑把悬念推向极致。再比如《中暑》中蒲宁刻意省略了男女主人公的相遇,压缩了二人的相处时间,却偏偏无限放大了女主人公离开后男主人公几近煎熬的几个小时,增强了读者的画面感,延长了其心理体验。这种将散文艺术与电影艺术相融合的方式,散发出了耀眼的光辉和永恒的魅力。众所周知,文学用语言,电影用画面来塑造典型形象,表达完整的意义,从这个角度来说,文学与电影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艺术形态,但在现如今的小说中,这两种艺术形式得到了高度融合。其实,电影从诞生之日起,就与文学缔结了亲缘关系,当电影发展到一定规模,它又会反作用于文学,当代许多“影视文学”也正是因此应运而生,然而为什么蒲宁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先知先觉地在自己的作品中融入了电影元素呢?笔者以为,这与以下几点因素不无关联。

首先,这与蒲宁的成长环境密不可分。蒲宁童年时期的家庭教师对他产生了重要影响。据蒲宁本人回忆,此人“是个天才,怪物……出身首席贵族家庭,却宁愿弃绝遗产和亲友,过萍飘四方的流浪生活。”[6](P15)然而,年幼的蒲宁在文学方面显露出的天份却让他决定留下来做蒲宁的家庭教师。他不仅精通三种外语,而且擅长音乐、绘画,还“喜欢天南地北海阔天空地讲故事。正是在他的艺术禀赋的熏陶下,蒲宁自幼养成了用画家的眼光观察世界,用音乐家的耳朵捕捉天籁,并养成了思维能力。”[6](P15)这对蒲宁日后的创作风格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其次,蒲宁的自然美学观及其洞幽烛微的观察力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一方面,作家在大自然中清晰地看到转瞬即逝、一去不复返的美;另一方面,他又坚信这些美的瞬间必然会在自然之中和人的心灵之中留下痕迹。”[7](P304)正如蒲宁回顾早期写作的倾向时说:“写我知道和感觉到的东西。”[8](P264)这是蒲宁作品充沛动人的美感的根本所在,也是贯穿他的全部创作的一根主线。蒲宁把大自然看成是生活永恒的基础,通过对大自然的深刻洞察达到对世界哲理的、审美的和伦理的统一认识。俄罗斯著名宗教哲学家伊凡•伊林曾这样评价蒲宁:“无论是蒲宁的先辈,还是同一时代的作家,没有一个人写得像他那么细致,那么精确,那么具体,他是视觉大师,语言的风景画师,他的艺术有时像是望远镜、照相机留下的印象。”[9](P18)而“以作家的敏锐的目力贪婪地瞅着他的每一个动作。”[8](P252)也正是提升美感的重要前提。

海纳百川、博取众长,蒲宁以其细腻的笔法和独特的视角在俄罗斯文坛独树一帜,因此将他归入任何一个派别都未免过于机械,他就是这样一个独一无二的存在,或许我们能做的,只需靠近他,用一颗赤子之心去体会这穷其毕生所探寻的自然与艺术之美。

参考文献:

[1]英佳妮.小说的电影化叙事手法及其审美价值表现[D].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2012:21.

[2]俄罗斯科学院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编.俄罗斯白银时代文学史[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6:97.

[3]彭运潮.布宁短篇小说的现代主义特征—一种现实主义的突破[D].内蒙古师范大学俄语语言文学专业,2006:22.

[4][俄]伊凡•蒲宁.蒲宁散文选[M].戴璁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12-32.

[5]詹妮弗•范茜秋.电影化叙事[M].王旭锋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81-144.

[6][俄]伊凡•蒲宁.蒲宁回忆录[M].李辉凡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15.

[7]任光宣.俄罗斯文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304.

[8][俄]蒲宁.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M].章其译.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84:252-264.

[9]Бунин И.А: Избранная проза[M].Москва:АСТ ОЛИМП,1996Г:18.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