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左江流域壮族民歌与节庆、信仰的整体化研究

作者:李德彪来源:《戏剧之家》日期:2015-04-14人气:882

广西左江流域地处偏僻的山区,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壮族一直占据人口的大多数。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规律显示,自然环境决定其生产方式,而生产方式则决定着社会的文明类型,节庆风俗以及宗教信仰则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左江流域地处丘陵地带,当地气候湿润而且降水颇多,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了当地壮族人们只能选择稻作农耕作为其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左江流域的壮族没有形成自身民族统一的宗教信仰,相反他们非常敬仰生活的土地和自己的祖先,由此产生一系列的节日和祭祀活动。祭祀活动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活动现象,通常通过歌舞的形式来进行,人们进行祭祀不仅是对祖先的敬仰和现实生活的赞美,同时更重要的呃是表达出对未来生活的一种希冀,承载着人们的美好希望。因此,对于左江流域的壮族人民来讲,日常生活中的祭祀活动不仅带有欢庆盛典的娱乐色彩,同时更是人们对于祖先、神灵崇拜的一种信仰寄托,这样左江流域的壮族民歌与当地的节庆、信仰俨然融合为一组整体文化现象。在壮族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民族的某些宗教信仰正式通过这些壮族民歌得以展现的,他们不仅是对左江壮族人民生活现实的一种真实反映,更是对他们对于美好生活愿景的一种美好憧憬以及祖祖辈辈为其付出的重大努力,对于子孙后代的历史以及民族文化传统知识普及有非常大的价值。为了进一步探讨左江流域壮族民歌与当地节庆和民族信仰之间的相互关系,本人对农耕文化下的左江流域壮族民歌进行了田野采风,在此进行简单的阐释。

一、 左江流域壮族节庆与民歌的相伴相生

同我国其他古老的民族一样,左江流域的壮族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体系。但因其地处相对封闭的生存环境,当地壮族人们创造的节庆带有深深的地方稻作农业的烙印,像一月的蚂虫另节、二月的祭社节、三月开耕节、歌圩节、六月尝新节、九月庆丰节等等,几乎所有的节日都与壮族的乡土社会生活之间发生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为了着重说明他们之间的相伴相生关系,本人拟从两方面进行说明。

第一,农耕节庆中催生的壮族民歌。左江流域的壮族是典型的稻作农耕地区,人们居住在相对封闭的生活环境中,与外界社会接触不多,也因此不能通晓外界丰富多彩的娱乐方式和内容,节庆的主体娱乐就是简单通过歌舞来展现的,壮族的歌舞精神和内涵更多展现的是农耕生活中的乐趣,它是对壮族人们在日常的田间劳作中的即兴歌唱的一种汇总。人们在枯燥的农业生产劳动之余,最大的田间乐趣莫过于那些即兴民歌,它们不仅可以缓解人们的辛勤劳作疲劳,同时更能够调节人们的情绪,带着清新的活力与生命的朝气。例如,在《广西日报》上曾记载有关于壮族少女在田间劳作时对唱民歌的情景:每年端午节后, 打扮齐整、能歌善唱的牌宗山区少女, 便来到宝圩街上等待雇佣。雇主经挑选后, 把她们分别带

回家中。白天, 受雇的姑娘们帮主家做家务, 或和情人约会。一到黄昏后, 各家立即点燃火把, 一起到田峒里插秧去了。那时, 田峒里火光遍布, 一问一答的歌声飘荡在沃野上:

   三月初三播谷种, 五月初五就插田。

   粘米的秧苗插在围笆里, 糯米的秧苗插在村子边。

   凹地的水田地插完了, 再来插高地的水田。[1]

 通过对左江壮族民歌的来源进行调查后发现,很多民歌其实都是与壮族的农耕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目的除了通过还清节日表现收获的的愉悦心情之外,更多的目的是期盼来年风调雨顺,庄稼生长旺盛,表达良好的愿望。

第二,歌圩场上民歌翻飞。左江流域壮族很重要的一个节日就是三月的歌圩节,它是壮族人们在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地点举行的节日性聚会唱歌,起源于氏族部落联合祭祀活动中的群众性歌舞祭祀活动,后演化到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的群体性歌唱活动,作为定期的群体歌唱聚会形式,经历了从“娱神”到“娱人”、从舞化到歌化的演变过程,它的形成和发展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壮族文化心理特质相适应。壮族是有历史悠久的稻作民族,常年辛苦劳作难得相互交往,人们利用农作的间隙、传统节日等机会进行交流活动与生产季节和生活节奏有密切的关系。[2]可以说,在壮族民歌当中,歌圩成为了人们连接壮族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纽带。

通过分析以上与壮族民歌产生有密切关系的重大节庆,我们发现,其实广西左江壮族的民歌与节庆内容存在有很大的一致性,聪慧的壮族人民通过节庆上的民歌将自己所想要透露的信息有效的传达给广大观众。

二、 左江流域民族信仰与壮族民歌的影响

民族信仰是一种带有明显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现象,它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空间,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左江流域的壮族并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宗教信仰,在他们的世界观中,最受敬仰的人是他们的祖先,子孙后辈都信仰自己祖先的灵魂,其次他们还保留着图腾信仰和对神崇拜的传统。

    左江流域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当中,人们逐渐形成了对土地神的绝对信仰。壮族人们会在一年里的正月在村镇上筹钱,然后用筹到的钱款购买一些祭品到当地的土地庙进行祭拜,祈求土地神保佑来年获得大丰收;在六月稻田插秧之后,人们杀鸭做饭,然后拿到自己的田地里进行祭田魂;在接下来农作物生长的七月,壮族人们还会举行祭禾苗神的活动。土地神在人们的生产劳作中发挥有巨大的作用,因此也极受壮族人们的爱戴,人们在许多民歌中都曾对其进行了歌颂:“三月枫树长新芽,拿来染糯饭去拜山”;”五月采茶茶叶团,茶根水下乡龙盘,多买金银烧土地,山神土地保平安”。

虽然没有形成统一的宗教信仰,左江流域的壮族依然保持着本民族的图腾崇拜。蚂虫另节由最初的图腾信仰,有发展至现今的重要节日,可以说浓缩了壮族信仰节庆的精华,是学者考察研究壮族图腾崇拜的一个重要渠道。在左江流域壮族人们的眼中,蚂虫另与雷神之间存在着必要的割不断的联系。他们认为,春雷伴着蛙鸣,上下遥相呼应;蛙鸣雷响伴随甘雨;春天到来,秋天消逝。于是壮民族将两者捆到一起 , 给他们赋予一种充满人情味的关系 ———雷与蛙成了母女 。为了让雷婆与蚂虫另女的这种血缘关系得以在民族社会中确立,人们还编了《蚂虫另歌》述唱 :

蚂虫另是天女,雷婆是她妈。

她来到人间,要和雷通话。

不叫天就旱,一叫雨就下。

送她回天上,感动雷婆心。

求雷婆下雨,保五谷丰收。[3]

左江流域壮族的这种信仰源自于他们的生产劳作方式,作为种植水稻的农耕民族,雨水对于壮族人们的生活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主要因为是人们对于生存本能的一种追求。于是,在这种情感因素的支配下,人们自然而然的将所有与与水有关的事物看做生命的福音,对其赋予极高的生命价值文化,促使他们在社会生活中存活下来。很明显的例子就是,当旱年来临,人们进行求雨的时候,通常都是高唱民歌,在民歌当中歌颂雷神。当人们觉得雷神似乎遥不可及,希望能够找到一个能与雷神进行沟通交流的媒介。很幸运地,青蛙被人们所看重,也因之建立了与雷神之间的密切关系,在日常生活中地位更是迅速上升,青蛙也成为了壮族名额中的常见物象,收到人们的爱戴。

左江流域壮族中最主要的一项信仰内容——对祖先神灵的敬仰。在为祖辈办丧事的过程当中,其中有一道很重要的程序就是请道公唱歌念经为祖辈祈福。道公是左江流域壮族传统文化的主要传承人,他们一般具有很高的修养,能够通过民歌或者悼词的方式进行人与神之间的沟通,民歌的内容多是对死者长辈进行歌功颂德,给予综合性评价和对其灵魂进行抚慰,还有就是说父母养育儿女的艰辛,儿女只有知恩报恩才能让长辈魂灵早日超脱,一种程度上对生者给予重要的教育作用。在左江壮族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为此还有专门的节日“鬼节”来祭祀祖先,在壮族儿女心中,这是与“春节”具有同等重要价值的节日。在朴实的壮族人们心中一直流传着这样的说法,人死后都会变成鬼进入阴间,他们在节日的时候可以回家探望自己的亲人,因此家里的子孙每每过节都会为祖先烧纸钱,让他们带走从而能在阴间过的更好。除了烧纸钱这一习俗之外,就是打扫干净房子,准备大量丰盛的祭品,迎接祖宗归来。在节日当天的祭祀当中,还会出现“天堂路,路天堂......”、“逍遥快乐仙乡”之类的民歌,这是将信仰文化与人们的日常表达完美糅合在一起的民歌,完全将左江壮族乡土社会中人们的质朴呈现了出来,他们期望通过对祖先神灵的祭拜,借助这种超自然的力量让自己摆脱病患之苦,能够过上安生的红火日子。

三、 结语

在左江流域壮族传统社会生活当中,人们在通过日常辛勤的劳作,逐渐形成了各种欢庆生活的节庆,一方面通过节庆达到祈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庄稼大获丰收、生活幸福美满,另一方面壮族人们更是通过节庆来表达自己生活的美满幸福、富足盈余。他们这种内心情感的表达多是通过节庆上的民歌、舞蹈表现出来,可以说,民歌在一定形式上来源于人们节庆的内容,深深植根于人们的社会生活劳作当中。民族信仰作为一种植根于民族心理的很重要的地域性特征,更是对人们长期生活情感的一种基体表达,它体现的是壮族人民的生活观、做人价值观,他们更希望通过这种不成文的集体约束来达到自己民族生命状态的更加完美。

总之,左江流域壮族的民歌文化与当地生活的节庆、信仰等存在着不可分割密切联系,换言之,壮族人们的任何节庆、信仰内容都可以通过民歌的形式向外界宣传,同时,民歌的出现更是一种融合了民族信仰与欢度节庆复杂内涵的事物,他们在实际生活当中完美的融合为了一体,深深地影响着左江流域壮族人们的衣食住行。

参考文献:

[1]白雪.乡土社会中的壮族原生态情歌透视---以广西左江流域大新县壮族民歌为个案[J].歌海,2011(01):40.

[2]陆丽君.左江壮族传统文化景观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6年.

[3]邵志忠.从人间走上神殿--壮族信仰节日起源探幽[J].广西民族研究,2000(03):52页.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