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时代女性诗文集全编》中的梅意象探略
张伯伟编写的《朝鲜时代女性诗文集全编》(凤凰出版社2011年8月出版)中,包含花卉意象的女性汉诗作品共有1060首,作者以金林碧堂、宋德峰、李玉峰、许楚姬、许景兰、李桂生、光州金氏、金泠泠、延安李氏、蔚山李氏、金浩然斋、申芙蓉堂、徐令寿阁、金三宜堂、洪原周、淑善翁主、金芙蓉、朴竹西、南贞一轩、姜澹云、徐蓝田、小蓝、金清闲堂、崔松雪堂、吴孝媛、鹤丁轩吴氏、郑氏、李九箫28位女性诗人为代表,花卉意象共计55种。其中,梅意象以164次的高频次稳居各种花卉意象之首,梅的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食用价值、情感寄托和风姿品格三方面。
一、梅的食用价值
朝鲜时代女性诗文中仅有一首从梅的食用价值角度出发,与人们的味蕾息息相关,作为绝佳的调味品,对梅的描述独树一帜。这首诗便是金三宜堂的《谨述湛乐堂五昆季孝行》一诗中的《中厨调味》:
日入中厨执饪烹,登盘菽水胜三牲。
若将鼎鼐调无味,用此盐梅作大羹。
梅在典籍中最早被提及可追溯到《尚书·说命》中的“若作和羹,尔惟盐梅。”这里把梅用于调味,相当于食醋。这种口味上的酸,常常也被人们引申到情感上的酸苦,例如鲍照的《代东门行》有“食梅常苦酸,衣葛常苦寒”的诗句,成为人们情感的寄托。这种寄托超越了梅本身的实用价值,成为诗文中更具普遍性的意象。
二、梅的情感寄托
许景兰将梅的情感寄托运用地恰到好处,她的《出塞曲》中“笛怨梅花老”借梅花之态道出幽怨之情;她的《四时词》中“思折梅花寄驿使”以馈赠梅花的方式传递情感。金泠泠的诗集《琴仙诗》中共有3首与“梅”相关的诗歌,每一首都寄托着深情厚意。她的《迎客》这样写道:
黄梅五月天,白马豪侠人。
城西青楼夕,一曲千枝新。
她的《又》续写了相似的情致:
梅花忽到春,野外天气新。
我有一首曲,持赠有情人。
无论是随客而来的梅花,还是含情脉脉的曲子,无形之中给才子与佳人的邂逅营造了氛围,呈现一派美好的景象。
她的另外一首《雪月》以梅自比,寄托倾慕之情。
良宵雪月满庭中,竹失青光梅失红。
欲泻清词呼砚滴,疏才还羞薛涛风。
正值良宵,月光洒满庭中的皑皑白雪,此时的竹子青光暗淡,梅花不再红艳。只因诗人想要吟词泼墨,却发现自己才疏学浅,不禁感叹起唐代女性诗人薛涛的才华。此外,梅在离别之时,还能为惜别之情代言。例如:蔚山李氏的诗集《宇珍》中《思兄》一诗有云:“梅花如雪落纷纷,恨别天涯遥忆君。” 吴孝媛的《春江曲》也有诗句:“春江曲曲漾愁生,江柳江花送别情。借问飘梅何处落,夕阳孤笛断肠声。”又如:洪原周的《幽闲集》中有两首诗巧妙地借梅的意象道出无尽的别离与思念,其中一首是《和杜吹笛韵》:
林间楼鹤舞松清,云外惊鸿和笛声。
中曲萧萧梧叶落,余音袅袅月轮明。
江边杨柳迷归梦,塞上梅花送远征。
万里乡思此夜起,故园露滴秋风生。
看林间——楼鹤舞松清,望云外——惊鸿和笛声。笛声刚过半,梧桐便开始萧萧叶落,笛声落下却余音绕梁,月亮明亮呈袅袅之态。江边的杨柳似乎沉浸在早日归来的期盼中,塞上的梅花似乎为远征而饯行。无尽的思乡之情从这样的夜晚开始,故乡的寒露与秋风相伴相生。梅成为情景交融的重要意象,承载着离别之情与故乡之思。
姜澹云的《金陵杂诗》中“往来多少松京旅,玉笛梅花望故乡”也有相似的意象。 另一首《次唐闻歌韵》同样堪称佳作,洪原周仿效唐代诗人李商隐的《闻歌》,以折柳、落梅等风俗赋予该诗全新的意象。
袅袅遏云一曲歌,丹唇开处翠眉峨。
仙娥香梦秦楼断,游女佳气汉水多。
征客彷徨不忍听,行人踟蹰未能过。
娇声断续莺儿语,折柳落梅意若何。
这首诗传神地描绘出歌女的情态,从歌女之媚、婉转之声写起,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从夸张的比拟转到现实,以征客的彷徨之态、行人的踟蹰之姿烘托歌声中的离情别怨。歌女的呢喃之声诉说着折柳、落梅所寄托的相思之情。“折柳”、“落梅”的意象源于中国古曲《折杨柳》、《梅花落》。明代汤武的《一枝花·赠张韶舞善吹箫》套曲有云:“顿挫非《落梅》之趣,悠扬有《折柳》之情。”洪原周的《春夜闻笛》一诗有“忽闻云外落梅曲”、徐蓝田的《上元踏桥》一诗中也有“笛里梅花声似旧”之句,可以说,折柳、落梅的意象声情并茂,意趣盎然。
三、梅的风姿品格
除了食用价值、情感寄托的意象外,绝大多数提及梅的诗歌都赞颂梅的风姿与品格,归纳起来有如下三方面:
(一)凌寒
女性诗人们着眼于梅的凌寒特性,常常将梅的意象与“寒”、“月”的意象联系在一起,例如:许景兰的“每凭驿使寄寒梅”、李梅窗的“独爱寒梅映月斜”、洪原周的“更讶寒梅带月斜”、淑善翁主的“玉阶发寒梅”、金芙蓉的“寒梅独可怜”“小立寒梅树”、朴竹西的“寒梅落尽篆香残”、吴孝媛的“轩梅墀竹共幽寒”。朴竹西的“破冻梅花第一功”更是将梅花凌寒的特性与破冻之功绩予以高度评价。此外,她们将梅与“雪”相联系,使梅的意象在“凌寒”的基础上增添圣洁无暇的意味。例如:徐令寿阁的“梅横三夜雪”、洪原周的“却忆阁梅凌雪心”、朴竹西的“早梅先发雪中枝”、吴孝媛的“寒梅透雪一阳辰”等。其中,金芙蓉的《追用前韵呈渊泉相公》(其三)写得别有一番风味:
当世文章是谪仙,渊泉浩浩出青莲。
分明雪夜寒梅下,一斗呼来又百篇。
前两句既表达了对大诗人李白的追慕,也透露出对渊泉相公的褒奖。第三句以雪夜、寒梅为背景,在视觉上令人为之大快、精神上为之爽朗,最后一句如“斗酒诗百篇”,此情此景怎能不“文思如泉涌”?
这种意象进一步扩展为“雪中梅”、“雪中梅月”,例如:崔松雪堂的“偏爱雪中梅”、金三宜堂的“雪中梅花满地落”等。金芙蓉的《洛下陪诸公共赋》写得最传神,一句“雪中梅月是知音”道出了诗人对梅与月的赞颂以及对知音的渴求。“雪中梅”也固化为高尚人格的象征与代名词。
(二)独立
梅,孑然独立、卓尔不群,常以“一枝梅”的意象出现,代表诗句包括徐令寿阁的“皎皎三更月,亭亭独树梅”、吴孝媛的“莫惜陇头梅一枝”、朴竹西的“半树寒梅迥不群”等。
梅的独立也体现在梅的矜持。金芙蓉的《床梅》中将这种矜持描写地惟妙惟肖:
一种风飘矜自持,万般无路介言辞。
小折红笺题韵语,倩人斜揭弄珠枝。
通篇未题只字“梅”,却将风中之梅写得娉娉婷婷、优雅内敛,与美人遥相呼应,充满诗情画意。
梅的独立还表现在独自开放,于百花之前透露春的讯息,常与“春”的意象紧密相连,例如:许楚姬的“寒塞无春不见梅”、金三宜堂的 “梅花结子竹生孙,春意恼人暗断魂”、朴竹西的 “梅传春信作新颜”、南贞一轩的“有意迎春窗下梅”、金芙蓉的“宣化堂梅春有色”“春心隐约见梅花”、徐蓝田的“百花头上开能早”、吴孝媛的“梅柳争春色”“新年春信早梅传”“玉梅花底春魂薄”“梅姑颖悟暗传符”等。其中,徐令寿阁的“凭问梅园春意早,疏林楼鹤梦犹闲”将梅、鹤与春多种意象的组合,勾勒出融融的春意和闲适的状态。这正是梅“独天下而春”的特质,从古至今作为传春报喜、吉庆的象征,被视为吉祥之物。
梅与“魂”的意象组合,是将梅的精神进一步提炼与升华的集中表现。对“梅魂”意象描写得最多的是女性诗人是金芙蓉,她的“春意怊怅谢梅魂”、“梅魂暗逐炉香去”、“梅魂暗淡随长笛”赋予梅以更深刻的内涵。
(三)暗香
《朝鲜时代女性诗文集全编》共有19首诗歌提到梅的香气。梅的“香”往往与“雪”来反衬和对比。金浩然斋云“梅香伴月闻”“幽香问阁梅”、朴竹西云:“月白梅香夜,那堪独掩门”、李九箫云:“庭梅暗动骚人兴”、小蓝云:“梅柳动清香”、淑善翁主云:“梅香满室中”“一朵梅香入绣户”“暗香湿衣巾”“梅花香动室中湿”。吴孝媛写梅香的诗句最多,《杂咏》中有云:“春滋梅酒暗香浮”“一园香雪半藏梅”“香梅小店酿新醪”,又有“自怜香淡梅花片”“栏角香生闻玉梅”“寒梅欲发香先动”“梅下沁香随夜动”等诗句。
洪原周云“处处寻梅雪意香”“梅香阁影深”、金芙蓉云:“梅花落地香犹在”等。可以说,“踏雪寻梅”是对“梅香”意象的进一步发展,闻香、踏雪、寻梅,成为风雅至极的文化风尚。
梅作为集色泽与香氛、集风姿与品格为一体的化身,关乎味蕾、关乎情感、关乎人的精神与信仰,既与兰、竹、菊并称为“四君子”,又与松、竹并称“岁寒三友”,梅已成为花品与人格的象征,地位无可撼动,朝鲜时期东方审美的格调初步奠定在梅的风雅之上,与时代所需求的精神品格一致,这在很大程度上深受中国宋代“赏梅”、“咏梅”风尚的影响。梅意象所寄托的独立、自由精神与朝鲜时期反封建反压迫的女性意识的觉醒息息相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典型意义,对于东方女性诗文的欣赏解读与比较研究提供启示。
参考文献:
[1] 蔡美花、李花.朝鲜中期女性汉诗与中国文学的关联[C].中朝古代诗歌比较研究,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2005.
[2] 杜华平.花木趣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3] 李惠顺(音译).韩国古典女性作家的诗世界[M].首尔:梨花女子大学校出版社,2005.
[4] 闫钰卓.《朝鲜时代女性诗文集全编》中的花卉意象研究[D].吉林大学,2014.
[5] 张伯伟.朝鲜时代女性诗文集全编[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
[6] 张建军,周延. 踏雪寻梅——中国梅文化探寻. 济南:齐鲁书社, 2010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