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新闻人强化问题意识的举措浅析——新闻论文
党的“十八大”工作报告中明确地对宣传文化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在2013年的宣传部会议上,书记处书记指出,针对思想意识多元化发展的现代化社会,媒介格局也在发生明显变化,这就要求新闻人在思想文化宣传工作中始终树立“问题意识”。“问题意识”包括发现并提出问题、直面及分析问题、解决与推动问题的一系列内容。衢州在近年来的文化宣传工作中,始终推行“最美衢州人”的选取活动,为了更好响应“十八大”精神,进一步促进衢州新闻业的可持续发展,笔者结合近年来的工作经验,分析如何将问题意识落实到具体的新闻报道实践中,以便促进我国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提升新闻敏感性
新闻工作者能否对新闻进行及时发现,是衡量其工作能力的重要标准,一般可用新闻敏感性对这一特性加以描述。日前,衢州市区上街家电城门口一辆外地车撞坏了消防栓,水喷得有3层楼高,一名男子冲入水帘堵漏;之后,一名市实验学校的九年级学生冲入水帘中,将冻僵的男子救出。这一事件一经披露便引起多方关注,不同的人针对这一问题所提出的看法褒贬不一。针对此,笔者及时到达事件发生现场,深入了解该名男子姓名(徐崇义),同时多方调查民众的观点,并对此加以总结与对比。结果发现有部分民众认为:徐崇义的这一行为是正确的,也是值得褒奖的;也有部分民众认为徐崇义的行为“太傻了吧”,还有民众针对此次新闻报道的行为进行了评价,认为这一事件并不足以作为新闻热点内容。笔者还对徐崇义本人进行了简短采访,在采访中徐崇义表示“反正我只想把水挡住,也没有想那么多”,深刻体会出了其见义勇为的可贵精神。
但笔者对这一事件的有关报道并未止步于此。在此基础上,笔者还引入了同年12月13日发生的一起交通救援事件。事件起因是一名女生因贪玩而调入路边沟渠内,事件发生后路边民众自发性地参与到救援活动中。结合两件事例,笔者还对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崔唯航在考察衢州过程中的发言加以引用,使整个事件的精神引导意义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由此可见新闻敏感性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性。在整个新闻报道中,若笔者未对“堵水”事件引起重视,则将导致新闻线索的流失,而无法很好地解决问题。
从另一角度来讲,新闻人在具备足够新闻敏感性的同时,也应确保从多条新闻消息中准确、快速地找准重点,这也是反映新闻人是否具备良好敏感性的重要指标。例如在“堵水”事件中,笔者并未将救人的九年级学生作为报道重点,而是对在寒冬天气堵水的徐崇义进行报道,在引起社会民众产生不同对立观点的同时,借助“民众见义勇为救人”的事迹引入,成功地将社会舆论向积极方向引导,若在初始报道时仅对救人学生进行宣传,则毫无疑问会收到千篇一律的赞扬声,无法达到预期的舆论引导效果。
需要承认的是,新闻敏感性并不能够速成,新闻工作者需要在具体实践中不断累积经验,深刻掌握每次新闻事件所包括的要素及现象,并实时了解社会热点问题与民众的关注点,只有这样才能在确保新闻报道更具深度的同时,实现自身新闻敏感性的提升。
二、形成辨证思维模式
辨证思维模式在新闻业的应用要求工作者不仅要针对事件的产生与发展过程进行报道,还要在保证事件真实性的基础上,对过程中所产生的矛盾与问题加以分析,并尝试性提出解决措施。笔者在多篇新闻评论及报道中都用到了辨证思维模式。例如在上文所提到的“堵水”事件中,不同民众对于这一事件的提出了对立的观点,笔者从不同对立观点出发,分析了相关观点的产生原因,并结合社会实际对事件进行最终定论,在帮助民众更好理解新闻事件的同时,也对社会风气起到导向性作用。
“问题意识”要求新闻工作者对问题进行深刻剖析,这就要求新闻人具备良好的辨证思维模式,也即批判性的思维能力。由于新闻工作的性质特点,新闻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接触到的人或事具有多面性,若没有良好的批判思维能力则将直接导致报道偏颇,或事件报道流于表面,没有社会价值。因此在日常工作中新闻工作者应学会质疑,对于可能存在的疑点应深入分析,并始终用批判性思维进行反复推敲与验证。例如笔者在对“衢州市器官捐献”这一事件进行报道时,以我市第13例器官捐献者的产生及其所获得的赞扬与褒奖为切入点,引入了我市首例器官捐献者家属因无法忍受异样眼光而搬家的案例,与现阶段器官捐献所产生的社会效应进行对比,由此指出民众针对器官捐献所存在的不同观点,进一步加深新闻的思维深度。
与此同时,辨证思维模式还要求“透过现象看本质”,即通过对现象的深入剖析,引入相关问题,以便带来启发。这一点也在“器官捐献”事件中得到体现。笔者在报道衢州市首例与第13例新闻所引起的不同社会反响后,并未就此结束,而是通过引入专家学者的社会现象分析、政府政策的转变等,分析了人们发生思维转变的原因及其所带来的良好社会效益,有利于社会风气的良性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对新闻事件进行提炼与意义升华,帮助民众更好地认识到事件的本质与规律性认知,对社会舆论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三、强化自身责任感
从本质上来看,责任感要求利己利人;站在新闻媒体人的出发点,自身责任感则主要表现在民生意识与人文思维两方面。民生思维要求新闻工作者始终站在民众角度进行新闻报道,真正将民众所关注的问题作为新闻报道的重点内容。而人文思维则要求将人文关怀的内容始终贯穿于新闻报道的整个过程中,也即是要求在关注事件本身的同时,对事件或主人公的有关事迹进行深入挖掘。例如笔者在报道衢州首例人体器官捐献者家属徐萌仙搬离老家的事件中,并不仅仅是针对这一事件进行报道,而是对家属进行采访,了解到首例人体器官捐献者家属的心理活动变化;同时还添加了第二例、第三例直到现今的第13例器官捐献事迹,并提出了首例器官捐献者所受到的社会褒奖与鼓励,对于社会形势发展与民众意识的提高有积极引导作用。不仅如此,笔者在新闻评论中还引入了有关专家学者针对器官捐献的看法,剖析了器官捐献在医学界的重大意义。这一内容的报道将让更多人群认识到器官捐献的积极社会意义,摘除“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传统思想,让爱心在社会范围内得到更好地传递。
在这一新闻报道中,笔者始终秉承自身责任感,始终将民生意识与人文思维作为新闻报道的根本原则,考虑到民众对于器官捐献的陌生,笔者引入了多方案例加以说明,使广大民众能够消除对器官捐献家属的偏见与歧视,使报道更具“人情味”。此外,这一举措也将对社会精神面貌产生积极引导,进一步推动和谐社会的顺利构建。
需要注意的是,“问题意识”并不意味着一味地提出问题,这就要求新闻人能够进一步强化自身责任感,准确把握报道尺度,在提出民众关注问题的同时,也应对社会上的“真善美”加以报道,合理权衡正负面报道的分布篇幅,避免过度宣扬某一方面新闻而适得其反。笔者在“器官捐献”的新闻报道中在报道现阶段民众面对器官捐献的积极态度时,也深入挖掘了器官捐献在初始阶段不被接受的情况,但并未对此一味否认,而是保持理解的态度,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引导作用。
结束语
综上所述,问题意识的形成对于新闻工作者而言有积极作用,新闻人应始终秉承这一思维形式,并将其应用于新闻工作的整个过程中,保持对问题发现的敏感性、分析问题的深入性以及解决问题的巧妙性,从多方面做好新闻宣传工作。在新的时代发展背景下,新闻工作者应不断培养自身对于新闻消息的敏感程度,注意在问题分析过程中养成辨证思维的方式方法,同时注意始终保持自身的工作责任感,做到从民众角度出发进行问题解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推动新闻工作的创新性发作,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陈世华,程咪.再谈新闻人的“问题意识”[J].新闻研究导刊,2013,(7):52-54.
2.花宇,黄露玲.问题意识:新闻人的自我修养[J].青年记者,2014,(18):18-20.
3.冯海波,周萍.问题意识与有效提问——兼论新闻工作者的问题意识[J].理论界,2008,(7):166-167.
4.徐国跃.新闻工作中的问题意识三辨[J].中国记者,2013,(9):71-71.
5.张毅.时评写作的问题意识和思维向度[J].新闻知识,2014,(5):99-99,96.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