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社区参与研究——以白族扎染为例
随着时代的变迁,后工业化社会的到来打破了传统工业化生产的束缚,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了工业化的消解后又慢慢的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中。大众开始从各类手工艺实践中寻找一种传统手工制品的感念和温情,这种返璞归真、崇尚自然的生活态度使得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一轮的经济转型中找到了自己的立足之地。
一、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区的必要性
(一)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的生存价值
在后工业化的社会中,人们往往以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文精神和情感寄托来促使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而从文化发展的多样性角度来看,则这种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留则显得尤为重要。
1、精神的寄托
扎染是在唐朝时期传入云南地区的,并在这里完整的保留了下来,这种历史变迁中的手工艺发展是人类文明史的象征,更是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作为一种活态的工艺存在,人们有义务有责任将其以不同的方式完整的记录和保存。
2、手工艺的魅力
后工业社会中,人们从盲目崇拜机器制造的神奇中醒悟过来,开始怀念传统的手工艺制造。“手与机器根本的区别在于,手总是与心相连,而机器则是无心的”①。在我们充分享受机器带来的方便与快捷的同时,人们常常会怀念那种“精致”的生活方式,从某种程度上手工艺承载了人们“怀旧”的心理状态,从一个侧面反应出人类生活的精神需求。手工艺品在现在社会中成为一种奢侈品的代名词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在某些产品中加入手工制品的痕迹往往提升了这种产品的档次,而能够消费这些产品的人群往往都具有独特的审美品位和鉴赏能力,也代表了一种高端消费的趋势。
3、文化多样性的呈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在致力于保护全球文化多样性的过程中。传统的生产生活模式是人类在与自然斗争和协调中发展出来的,这些人类的经验和智慧是无法比拟的宝藏。扎染作为传统的布料印染技术,包含了中国人们的传统智慧结晶,在传播过程中已经消失在了中原大地上,但却完整的保留在云南地区,成为中原文明寻根的一个重要线索,所以保护这种传统的印染技术将会更加有意义。
(二)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危机
在工业化的社会中,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了工业社会的礼席,将其部分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披上了工业化的外衣,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技术发展中遭遇到的生存危机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1、机器使用带来的影响
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社会中自然经济下的产物,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让长时间处在传统社区中的地区无法完全适应技术变革的节奏,在某种程度上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被迫进行革新的。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性发展动力模式来自于古代的手工业和农业的技术状态,而现代社会发展的动力模式则来自机械工业和高新技术的发展状态。②”不同的生产模式和生活方式决定了不同的生活需求和文化观念,技术改变人类生活的同时改变了人们固有的价值观念。新技术的产生和运用必然会淘汰那些老化和过时的技术,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在规模化的白族扎染厂,出现了大量的机械化生产机器,部分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工业化的生产工具所替代,例如烘手机、脱水机、烫平机等等;而化学染料的出现也使得传统的植物染料慢慢退出了人们的视野。传承了百年的传统白族扎染工艺部分成为了产业化的配角,并在一定程度上走上了消亡的命运。
2、生活方式转变带来的影响
技术变革导致生活方式的改变同样冲击着传统手工业的发展。全球化的浪潮下,大量的现代生活方式传入到中国,在大众媒体日益广泛的今天,各种现代的生活用品侵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方面,相对于传统扎染布料的运用,西方布料更能有效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并且符合了人们猎奇的心里,逐渐占据了传统扎染布料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新的生活方式使得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的产品,例如床单、桌布、方巾、挂饰、门帘等单一的传统产品不再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了它赖以生存的基础。
3、传统生产模式的弊端
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发展之初一直是在小规模范围内流传的,一些技术只是在家庭内部传承,而且大多数的工艺也是传男不传女,自然经济下这种封闭的生产方式使得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技术发展上鲜有创新或变化,这种稳定而封闭的状态别特体现在云南地区。云南边远的地理位置,一方面使得传统扎染工艺完整的保留下来,而另一方面封闭的环境制约了工艺的现代化发展,生产出的产品不能达到一定的产品标准,透露出手工艺生产的粗糙和简陋,且生产速度慢,不能够满足大量的生产需求,设计的产品也不能满足现代社会人们的需求。
三、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区参与中的变迁
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历的变迁是社会发展必然的结果。在现代社区中,由于社区保护主体日趋多样化,其变迁的过程也经历了如下几个方面:
1、生产模式的变迁
白族扎染的生产模式经历了家庭作坊到集体所有制企业再到家庭作坊到转变,其工艺流程在各个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状态,在已有调研材料基础上,将其工艺流程分解为传统家庭作坊手工生产阶段和周城民族扎染厂规模生产阶段。
从传统家庭作坊手工生产阶段到周城民族扎染厂规模生产阶段。
传统手工扎染流程为主要工艺,分为扎花、染色两个阶段。这一阶段扎花样式比较传统,产品出现在白族传统服饰以及宗教祭祀活动中。而染料都是采用植物染料制作完成,提取蓝靛的过程基本是纯手工制作完成,板蓝根作为植物染料的原材料本身就具有清热消炎的作用,在白族地区用来治疗炎症和感冒类的小病。染色时会采用一些土办法来加快染色的过程:将先染过一次的布料放入粘稠状的猪血中浸泡,取出晾干,再放到火上蒸,这样布料再进行染色就会快很多。但这种方法染出的布料固色效果不是很好,会有脱色的现象出现。
周城民族扎染厂属于社区中以企业形式来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传承的一类保护主体。周城民族扎染厂在成立之初延续了之前的工艺流程,但企业化的生产模式还是让工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了巨大的变迁。其一,机器的引进代替了部分手工艺的流程,规模化的生产引进了烘手机、脱水机、烫平机等大型机械设备,将可以规模化生产的环节转嫁到机器上来进行,节省的人力和物力,在部分生产过程中节约了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为扎染的规模化生产提供了最初的原型。其二,在图案的设计中采用了印刷图案的方式,统一样式的图案大量的出现在了各种规模化的生产中。其三,在不能用机械化规模生产的环节,周城民族扎染厂将扎花和拆线的手工工作分散到各家各户进行,而剩余的步骤则由工厂的机械统一完成并将其进行统一销售。这样保证了工厂以最少的人力资源来获取更大的利益,这种将分散加工和集中生产的形式综合在一起的模式,比传统作坊式的生产更大程度上地整合了资源,有效地分配和调动了人力物力等资源地优势,统筹安排,合理利用,创造了更为可观地经济效益。
长期大规模的周城扎染产业使得一些家庭作坊也与周城扎染厂同时存在,而这些家庭作坊也在周城民族扎染厂破产后逐渐发展壮大,形成了自产自销的微型产业链。
2.设计理念的变迁
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化的浪潮必然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社区中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群也受到了观念上的冲击,在变迁中适应不同人群的审美需求和功能需求。
从程式化到多元化的设计理念。
一方面,从审美需求来说,多元文化包容的手工艺品更容易受到消费者的青睐。除了小梅花、蝴蝶花和毛毛虫等传统图案,白族扎染制品中还有汉文化中传统的双喜字图样以及道教文化的八卦图,现实了各种文化的交融共同。在周城民族扎染厂产生以后,扎染制品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来自日本的订单,这样出现在扎染制品的日式图案也逐渐成为一种流行的趋势,这段时期内的大理白族扎染产品很多是满足日本市场的需求,这些需求的改变必然涉及到花纹样式和设计观念的变革,从日本传统人物造型到风景绘画、从书法装饰到简单的平面几何图样,白族扎染的图样已经融入了很多日本的审美意识与设计,同时也将白族的生活场景纳入了图样创作的一种素材,图样设计从装饰、祈福的阶段过渡到了人们精神生活需求的一个部分。样式设计在这个时期不仅只是吸收和借鉴传统日式审美元素,同样尝试了文化的共融:尝试日式风格与传统图样的结合、生活化场景与传统图样的结合、抽象艺术与传统图样的结合等等,在设计理念上体现了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球化过程中的成功转型。
另一方面,从手工艺品的功能效用来说,不仅要满足当今社会的物质文化需求,更要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扎染布多用于桌布、门帘和服饰类用品,在经过历史的演变和发展中,扎染制品呈现出多样的发展形式,挂饰、靠垫、坐垫、杯垫、灯饰、零钱包等产品穿现在市场上。为了赢得市场,工厂和作坊都是绞尽脑汁、费尽心机的,结合传统工艺,将时尚元素加入到扎染制品中是现在较为受欢迎的手工艺制品,例如长钱夹、发卡、扇面等等,都受到年轻游客的青睐。扎染产品在顺应着社会发展的需求,慢慢成为与旅游业相辅的优势产业。从精神层面说,现代生活方式下扎染的物用形态与形式分离,主要作为服饰面料的扎染布料只保留了形式,成为一种墙面装饰或是旅游纪念品,在形态方面走向了纯艺术品的领域,满足了人们对自己生活的感受和体验,表现出现代人们对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审美性和艺术性的认识。
总结
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精髓的体现,文化内涵在时代的变迁中而改变,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一种生产方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方式。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区中正在从一种实用性的必需品向审美性的装饰品逐渐转变,在全球化背景下不仅要认识到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的困境,还要根据环境的变化从 生产模式以及设计理念的角度对白族扎染工艺在社区的发展做出调整,并适应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区中的参与。
参考文献
[日]柳宗悦.日本手工艺[M].张鲁 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
② 方李莉.论工艺美术的原生性与再生性[J].民族艺术.2002(1)
③李博婵.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以大理白族扎染为例[J]. 生态经济(学术版),2013,01:428-431.
④金少萍. 白族扎染工艺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开发[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05:51-54.
⑤张义妮. 云南白族扎染艺术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6.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