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阿恩海姆的“张力”理论——艺术论文
在美术作品中艺术张力是由物理学的张力而来,因此艺术张力与物理张力有着相似的特质。艺术张力的形式表达在艺术领域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课题,特别是在视觉艺术方面。诸如一幅画、一件雕塑、一件工艺品都蕴含着某种内在形式的、力的结构特性。艺术张力的形式表达无论从动态、造型、空间,还是作品的整体结构上,都可以产生颇具强度的直诉性,从而给人一种视觉张力。这种具有倾向性的张力是由美术作品中的整体状态形成的,所产生的局部状态十分符合整体,也符合艺术家的艺术表达方式。
一、 形的曲与直对比产生的视觉张力
形的曲与直是我们欣赏和观看艺术作品中常见的元素,把曲与直作为一种纯粹与直接的表达方式,这种从客观物象中抽离出来的高度概括的曲线和直线构成了独特的造型,产生了强大的视觉张力。正如发现的洞穴壁画,线条进行简化、分离,直接用单纯的直线和曲线进行绘画,原始力量呼之欲出,使人们面对这种简单的力量无法抗拒。再如俄国现代抽象艺术理论和实践的奠基人瓦西里·康定斯基的作品,利用各种弧度、粗细、方向的曲线,显得活跃、跳动、轻狂。带动整个画面的运动,似乎一群人在狂欢舞蹈。而那种粗细、长短、方向各不同的直线,则显得呆板、僵硬、稳重。这种曲线和直线的对比,也形成了一种视觉张力。从形式状态来讲,曲线和直线的差距,跳动和僵硬的碰撞,充分的显现了这种具有倾向性的张力。而从整个精神状态而言,这种轻狂和稳重的交错,更加深切的表达出这种视觉张力。T.S·艾略特曾经这样讲过:“一个中国式的花瓶,虽然是静止的,但看上去却在不断地运动着。”他所讲的“不动之动”正是由花瓶上内在的曲线和直线所对比中得来的。在花瓶中既看不到由物理力驱动的动作,又看不到这种物理动作造成的幻觉。我们从中看到的仅仅是视觉形状向某些方向上的集聚。正如康定斯基所说,他们包含着一种“具有倾向性的张力”。
二、运动作用下产生的视觉张力
张力和运动是分不开的。“刺激”,实则是用某种冲击力在一块顽强抗拒的媒质上面猛刺一针的活动。在任何情况下,“刺激”都不会造成一种静止的式样,只要光线刺激到大脑的视觉中心,推理和拉力就会持续一阵子,最后产生出的相对稳定性不是别的,而是相互对抗的力达到的暂时的平衡或动态平衡。正如爱德华·马奈的《柱拐杖的老人》素描作品,由于整个图形具有向右的方向性,其中的每一条具体的线条也都展示出一种像这个主要方向的运动倾向。再加上画中模特上半身向右下方倾斜,这种倾斜本身就给整个画面一种运动感。如拉玛佐所讲“具有清醒相撞的人体是最美的体形。”在楔形中,其运动方向上的模糊性要比一个正方形小得多,因为这样的形状中,运动的方向一般是朝向顶点的,这样就产生了某种类似箭头前进时的运动效果。
三、形式的倾斜因素导致的视觉张力
如果想使某种式样包含着倾向性的张力,最有效和最基本的手段就是使它定性倾斜。这里还可以借奥克斯特·罗丹的话,为了在一尊半身雕塑中暗示出运动,经常赋予塑像“某种倾斜性,某种具有表现性的方向,介意加强外贸的含义”。拿安德鲁·怀斯的作品《克利斯蒂娜的世界》来讲,整个画面的地平线与右边的房子形成了水平定向上和垂直定向上的张力,而处在画面近处斜躺着的女人,倾斜着身体,这种倾斜偏离水平定向和垂直定向,而又产生距离,这就形成了具有倾向性的张力。倾斜的形式所造成势的偏移给观者心理上的不平衡性所产生的张力,也有偏离正常位置的角度,不恰当的角度会达不到视觉张力的产生,同时也会毫无运动感,导致画面呆板生硬。所以要对倾斜合理的控制和把握,使之符合我们的艺术表现手法,实现给观者带来的视觉张力。
四、变形扭曲产生的视觉张力
倾斜手法会产生出一种具有倾向性的紧张力,因为倾斜总是被知觉偏离了正常位置。但必须指出的是,我们上面所讲的例子中的偏离都是指位置上的偏离。实际上,偏离也包含着形状的变形。从自然形态到艺术形态的过程中,通过夸张变形的手法可以使作品产生视觉张力,在视觉方面形成变形的张力。一般来讲,变形手法是指以自然形态为基础,通过夸张、重构等方法,借助艺术家的情感表达和创作需要,对物象形态进行理性化和形式化处理的方式和方法。变形并不是简单的只把形状改造一下,把一个物体改变它原来的位置,也不是把整个物体都扩大,这种都不能称之为变形。当物体发生变形时,留给人的视觉印象就是这个物体上施加了某种推力和拉力,就像是把一个物体拉紧、旋拧、压缩使其空间结构发生变化,并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处理,从而使作品形成张力。通过夸张变形的手法可以是作品产生视觉张力。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的经典作品《哭泣的女人》,描绘了一位极度悲伤的女人。悲伤的泪水与悲惨的命运是通过强烈的变形体现出来的。通过变形手法把人物的眼睛、嘴唇、鼻子进行解构,夸张的结合重构,画面显得杂乱无章,人的面部五官已经不可分辨,甚至是让人难以承受。这些分割后的要素以三角形和多边形、规则和不规则的元素互相衔接,同时形状间的矛盾冲突,正常自然形态的矛盾突兀,集合成激烈的冲突,从而产生了强烈的画面冲击力,也就充分的给观者一种极强的视觉张力。
通过认识和掌握艺术张力的产生方式,有助于在艺术作品中把握强烈的节奏感和扩张力,势必会对艺术家的美术创作提供帮助,进而丰富艺术创作。这种艺术张力的表达方法,可以供我们欣赏、体会、吸取,并更好地运用于自身艺术创作中,充分的表达自己所想体现的情感力量和内在涵义。
参考文献:
【1】《艺术与视知觉》,鲁道夫·阿恩海姆著,滕守尧 朱疆源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3
【2】《艺术的故事》,房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10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