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高职院校影视鉴赏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作者:唐 琳来源:《视听》日期:2015-06-30人气:1035

    “无论我们喜欢与否,我们置身于视觉(vision)已成为主导形式的当今社会。” ①“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一种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②视觉文化是当代社会的典型特征③。视觉文化在当代人的文化生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对高职院校的大学生而言,观赏影视剧已经成为其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据笔者调查,高职院校大学生观看影视的时间平均每天超过两小时。这对于旨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影视鉴赏课程提供了教学改革的机遇。

一、课堂所播影片的选择

1.青春励志,感染学生

    高职院校的学生培养普遍采取2+1的模式,其在校时间被压缩到两年。学业任务重、课程紧,因此,选取励志向上的影片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是非常必要的。

    一些励志影片的台词富有深刻的启发性,如彼德•威尔(Peter Weir)导演的《死亡诗社》(Dead Poets Society),其中有这样的台词:“Boys, you must strive to find your own voice.” “Oh, I live to be the ruler of life, not a slave.” “To struggle against great odds, to meet enemies undaunted.”这些感人至深的台词激励青年学子与逆境抗争,寻求自己的声音,做自己生活的主宰。

    通过观影,学生们感受着影片所传达的正面的、积极向上的思想,学会如何处理自己生活和学习中的负面情绪。在这个过程中体现着“同化”和“顺应”效应。“同化”是指将电视剧客体纳入主体的“图式”中,引起“图式”量的变化;“顺应”是指主体对不能“同化”的客体,主体改变原有的图式,去适应环境的变化,“图式”发生质的变化。

    通过经典台词赏析,学生与电影、学生与老师之间深入交流,产生共鸣,共同体会主人公的生存状态,体验主人公生活方式,感受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体味人生的欢愉和艰辛,以达到认识自身、珍惜生命、善待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的境界。

2.热播电影,吸引学生

    作为影视消费的年轻群体,当代大学生接受影视信息的基本要求是快速、前端、潮流。对热门影片的介绍与点评,可以激发学生影视鉴赏的热情,如2014年的热门电影《小时代》《心花路放》《亲爱的》《后会无期》《忍者神龟》等都受到大学生们热捧。因而,在课堂上可先从对《小时代》的极端差评与高额票房收入之间的反差入手。《小时代》的取景场域切合十八九岁的大学生的生活世界,“青春调”抓住了数量庞大的目标受众——青少年。即使受到了主流意识形态的攻击、谩骂,也未阻止它飙升的票房收入和话题的热度。《小时代》《后会无期》《亲爱的》《心花路放》等等作品,其获取高额票房的成功之处正在于:非主流价值,纯感官的表述。它们的共同元素是感性、身体性的,直戳观众泪点和笑点,同时以拥抱主流的姿态拒绝意义与价值。这也是中国商业电影与好莱坞作品的迥异之处:好莱坞电影立足市场的前提是以某种超越性价值为内核,借此支撑其人物情节、叙事逻辑。

    这些影片的火爆是值得关注的青年文化现象。在市场经济、消费文化的强力冲击下,高度融合商业元素,受商业利润法则支配,这是资本趋利性特征决定的。这就需要教师从文化研究的视野考察其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并对学生加以引导。通过热播电影的介绍与鉴赏,调动学生的观影激情,针对学生的观影兴趣,进行讨论,调动课堂参与积极性,引导学生感悟影视艺术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引导和培养影视鉴赏主体

    影视鉴赏过程,是有目的、有意识的精神消费活动,是审美化的情感过程。鉴赏主体在观影的过程中能激起众多的情感,获得心理的补偿和替代,或进行某种情感的宣泄。

    鉴赏主体的审美过程包括“直觉→体验→认识”三个阶段。这里所说的影视鉴赏主体,在此专指影视鉴赏活动中的大学生。鉴赏主体与鉴赏客体通过同化和顺应功能形成审美交流,形成一种新的符合审美预期的接受视野和审美期待。

    对大学生而言,大学时代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就要求对影视鉴赏主体(大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培养。

1.提升理论素养,培育人文精神

    影视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作品,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结合对经典影视的鉴赏,向学生讲析影视知识与影视理论,提升学生鉴赏影视的理论素养,从鉴赏中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影视传媒信息的能力。

    人文精神是国家民族传统文化和文明发展的延续。人文精神不仅关注人的价值和人生意义,也关注人类的整体命运。影视成为当代高职院校学生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对高职学生培育和弘扬人文精神、健全独立人格、树立高尚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2.健全审美意识,坚持鉴赏实践

    审美意识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形式,影响着高职学生的精神世界,并反作用于他们的实践生活。电影《心花路放》采用公路之旅的喜剧模式,讲述郝义打着为好基友耿浩走出离婚阴影情感疗伤的旗号而进行的3000 公里的自驾游,一路下来的是“艳遇”“一夜情”等欲望叙事。几次车震情节,将感官冲击无限扩大,车震与音乐节奏(第二次车震的音乐是《最炫民族风》)的结合直戳笑点。整个影片充满娱乐与搞笑元素,呈现的价值思想混乱不堪。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指出“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因此,教师必须以健康的审美意识对学生进行引导,坚守道德底线,抵制低俗趣味,健全审美意识,提高审美情趣,提升审美品位。    电视剧《奋斗》在情感和事业上契合正在变化的大学生,把情感融合到奋斗励志的过程,表现出青年学子从毕业的迷茫逐步走上成熟,对青年学子具有积极的人生指导意义。抗战剧《历史的天空》《亮剑》等,在激烈的战斗过程中,学生的的心理压抑得到宣泄释放,激发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英雄人物在审美意识的体验过程中得到确认,抗战英雄舍生忘死,誓死捍卫民族和祖国,进一步把个人的命运与民族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

三、新媒体环境下的影视鉴赏课程

    网络、手机、移动终端的普及,微信、自媒体、微电影等新媒体的应用,使得学生接受信息更便捷、媒体的传播更直接。作为这些新的网络平台的重要用户群体——学生,观看影视剧和微电影等是他们重要的课余生活。

    微电影的出现,打破了原有的影视剧制作的限制,使得广大的学生自己能够参与制作,将自己的作品通过微博、微信等广泛传播。通过影视鉴赏课程,对学生制作微电影给予必要的指导,引导学生动手实践,个人或者小组制作自己的微电影,提升实践意识,锻炼实践能力,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对影视鉴赏课程的兴趣。

    微电影《老男孩》之所以能够吸引大量的学生关注,正是因为其中展现的小人物的成长符合学生的现实,用电影的矛盾冲突和情节手法拍摄带有励志色彩的故事。这样带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的微电影,对大学生而言,既容易引起情感的共鸣,又有现实的教育意义。

    笔者带领所带的两个教学班共160名学生通过自由组合来拍摄制作微电影作品,学生积极性高涨,各组齐心协力拍摄微电影。并组织了学院影视协会对参赛微电影进行评选,对优秀影片给予奖励。在课堂上,师生共同观摩学生的作品,同学和老师进行点评。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锻炼了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既解决了学生认识上的不足,又纠正了他们在所拍微电影中错误的价值取向。

    当下高职院校影视鉴赏课程教学应选取热播的、富有正能量的影视作品,在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健全他们的审美素养,注意引导和培养作为影视鉴赏主体的学生。此外,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步。

注释

①阿莱斯•艾尔雅维茨.胡菊兰,张云鹏译.图像时代[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5

②阿莱斯•艾尔雅维茨.胡菊兰,张云鹏译.图像时代[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8

③丹尼尔•贝尔.赵一凡等译.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156

本文来源:http://www.zzqklm.com/w/xf/9501.html  《视听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