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套中人》的文学创作特色及译本翻译研究

作者:杜晶晶来源:《芒种》日期:2015-07-09人气:6026

引言

契科夫的作品不论在文学特点还是思想内容上都具有跨时代的意义。《套中人》是契诃夫短篇小说中的代表作,其中的文学特点和艺术价值都已突破了传统现实主义的框架,具有极高文学价值,同时还蕴含了鲜明的现代意识。

一、小说《套中人》的文学特色分析

    (一)小中见大,平中见奇

    契科夫善于取材于生活,通过对微不足道生活琐事的描写从而来反映社会本质。《套中人》的主人公别里科夫一出场便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晴天里穿着的雨鞋和大衣、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用棉花堵住的耳朵眼的描写生动塑造出一个性情孤僻又胆怯不安的人物形象。契科夫进一步对别里科夫生活习惯的刻画如把雨伞、表、削铅笔的小刀通通装在套子里、一坐上马上总要支起车篷、箱子一般的卧室等进一步深化了别里科夫循规蹈矩的人物形象。作者对主人公陷于有形套子的形象描写为无形套子的揭露打下了铺垫,例如,在职业上别里科夫教授古代语言,借以盲目的歌颂过去来躲避残酷的社会现实,在思想上别里科夫只相信政府的告示和报纸上的文章,对不合规矩的事感到闷闷不乐,在论调上别里科夫总是大声叫嚷着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契科夫更为高明的是在对别里科夫的种种古怪的“套子”行为细致入微的刻画的同时又表现了别里科夫作为沙皇专制制度卫道士的残忍的另一面。主人公外表的套子、职业的套子、思想的套子、论调的套子、生活的套子所表现出的胆小懦弱同在维护沙皇专权制度像鹰犬一样残忍敏锐形成鲜明对比。契科夫在短小的篇幅中通过讽刺手法对主人公日常言行的反差进行描写,生动地刻画了一位沙皇政府专制的忠诚捍卫者的人物形象,并借“套中人”为读者呈现沙皇政府统治时期人们思想言论受到禁锢,生活在沉闷乏味和恐惧之中的生活现状。

(二)幽默讽刺,含蓄有力

契科夫是俄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和幽默讽刺大师,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并通过幽默可笑的情节进行艺术概括,以此来反映俄国社会现实及人们的心理特征,从而塑造完整的人物形象。《套中人》是契科夫短篇讽刺小说中代表作,作者运用幽默、讽刺的手法塑造了一个因循守旧的害怕变革者的符号象征以此来反映当时阴沉郁闷的社会景象以及专权捍卫者的丑恶嘴脸。当时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者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他们死守着旧有的阵地,仇视和反对一切新鲜事物,然而这种人不但出现官场,也出现在知识界,文中的别里科夫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套中人》中的讽刺艺术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人物形象漫画化。契科夫在刻画别里科夫时对其进行夸张和变形,文中这样写道:“他手中的雨伞平时都要用套子包好,而手表也是要用灰色的鹿皮套子包好,甚至是连削铅笔的小刀都必须要装在套子中。”这段引人发笑的描写将别里科夫的日常生活和心理特征直观展示在读者面前。第二,人物反差的鲜明对比。文中人物反差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是别里科夫自身性格双重性的反差。别里科夫怀着无尽的忧虑和恐怖缩进“套子”里,整日胆战心惊丧失了一切生活乐趣,让人心生可悲可怜之感。但别里科夫自觉充当统治者的鹰犬,长期辖制整个中学和城市又不由得生出可憎可恶之情。其二是别里科夫与瓦连卡兄妹之间的人物反差。在小说中瓦连卡兄妹是具有新思想敢说敢为的年经人,代表着一种新生的进步力量,文中柯瓦连卡和别里科夫的冲突展示了新旧两种思想的矛盾斗争,以此淋漓尽致鞭挞讽刺了别里科夫腐朽反动的本质。文中对别里科夫婚事的描写更深刻揭示了其必然灭亡的下场,并表达出虽然别里科夫的死并不等于反动势力的灭亡,但一定会有新思想的力量将其打倒的深层含义。

(三)逐层深化,从古看今

契科夫在《套中人》中赋予了小说鲜明的现代意识,在创作中突破了传统现实主义的拘泥,通过创设别里科夫这一典型形象表现了社会对个体的人的异化以及人与自我关系的异化的深层含义。首先,纵观小说中的思想意蕴,可从三个层次来探讨:其一,社会批判层面。《套中人》小说发表与1898年,当时沙皇政府面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形式,政府为了加强反动统治,疯狂镇压人民。这种专制剥削控制人们的自由,整个俄国笼罩在阴沉郁闷的气氛之中;其二,文化批判层面。别里科夫作为一名知识分子,不仅不接纳新思想反而被反动政府的思想文化所控制,成为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者。同时契科夫还表现出处于病态社会环境下人们精神危机的关注,显示出作者超前的人文意识;其三,人性探讨层次。契科夫在小说中对当时俄罗斯人民的心理特征和民族劣根性的揭露,表现出对人生存状态的关注。小说中对人性的探讨是从人本层次的角度出发,如对人的基本的存在处境和人生的根本意义的探讨,对人的基本根性的探讨。这三个层次所蕴含的丰富内容同时并存于这部短篇之中,让人感叹作者简洁深刻的同时自发对小说所含哲学意蕴有形而上进行探索。其次,对小说进一步深入分析不难发现,虽然契科夫以19世纪末期俄国的社会现实作为创作背景,但作者并为将小说的立意局限在民族范围和特定的社会时期内。契科夫在文中大量运用讽刺的艺术手法,着重对人物形象进行夸张刻画,并不重视追求对当时真实生活的细节描写,从中可以看出小说并不仅仅具有反映社会形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人物形象所带有象征符号和隐喻意义增添了小说的超现实色彩。因此《套中人》不仅仅揭示了俄罗斯民族和沙皇统治时期特有的时代矛盾和社会问题,而已上升到对自由及生存意义层面的探讨。

    契科夫将当时俄国的社会现实纳入整个世界文明社会来进行批判和反思的,表现出深刻的现代意识和敏锐的现代感受力。契科夫善于用文化批判眼光和现代意识来挖掘日常生活中的创作素材。契科夫作为日常生活的现实主义作家将社会底层小人物的卑微生活描写的精细而又透彻。19世纪末沙皇专权统治给人们带来的生存困境和精神危机引起了引起了契诃夫的高度警觉。因此契科夫笔下的别里科夫正是病态社会所造就病态群体的本体象征。《套中人》中别里科夫这一形象体现了社会对个体人的异化,并且在契科夫看来,别里科夫不仅没有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日趋个体和自由,反而如同寄居蟹一般极力缩进硬壳之中,并逐渐丧失自我意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退化。因此可以这样说《套中人》的讽刺批判一方面指向了沙皇的专权统治和人性弱点,另一方面也人类在病态社会中的精神困境。

三、小说《套中人》的译本翻译策略研究

《套中人》是契科夫讽刺小说的代表之作,小说中简练的语言却透露出强烈的表现力,不仅将别里科夫“套中人”的形象活灵活现呈现在读者眼前,更在短短篇幅内浓缩了更为深刻的意蕴。因此为了在翻译的过程中体现契科夫的语言精髓和思想底蕴,这就要求译者运用不同的翻译技巧为读者展现出原文内容的同时突显原文的深层的内涵。小说《套中人》译本翻译策略主要有三方面:第一,语态转化手法。《套中人》原文中运用的白描语言来对人物形象进行描述,而在译文中大多译者都采用了语态转换的手法,一方面使译文更符合汉语表达习惯,另一方面利用语态转换对语气语调的强化作用进一步突出角色性格。其次,加注解释。由于原文中常常出现一些隐含俄语语言文化的内容,因此译者在翻译时需要加注解释来对译文进行文化补偿,力求还原原著中的语言精髓。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俄罗斯国家民族文化对于中国读者相对陌生,因此为了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特殊含义的词语和专有词语搭配,译者通常会加注相应的解释。例如文中瓦莲卡所说的一句话被译为:“小俄罗斯人管南瓜叫卡巴克,而将酒馆叫做什诺克。”这里译者加注的解释为:“卡巴克在俄语中的意思是酒馆,但是在乌克兰语言中是南瓜的意思”。契科夫在瓦莲卡的语句中加入乌克兰语言来表现瓦莲卡不拘一格、随意的开朗性格,同别里科夫的死板僵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达到一种独特的反差效果。

结语

《套中人》中的意蕴丰富而又深刻,小说自始至终用幽默讽刺甚至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别里科夫“套中人”的形象,小说既平中见奇又含蓄又力,并且体现了契科夫对人类生存困境的深层次探讨。

参考文献:

[1]高尔基.淡淡的幽默:回忆契诃夫[C].倪亮,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

[2]解志熙.风中芦苇在思索[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3]埃里希·弗罗姆.对自由的恐惧[M].许合平,朱士群.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

[4]李嘉宝.走出传统的契诃夫[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2,4.

本文来源:http://www.zzqklm.com/w/zw/1534.html  《芒种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