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解读“批判性思维”

作者:张晶来源:《芒种》日期:2015-07-11人气:6295

 广义上的批判是法学研究领域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它能推动作品的接受、传播及创造,同时也是法学活动中具有建设性、引导性以及动力性的关键因素,对文学理论及思想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建立在广义上的批判思想也涵盖着诸多内容,尤其是西方法学作品。而狭义的批判更注重文艺学范畴的批评,是文学和法学领域最普遍、最经常、最活跃的形态。从某种意义上讲,狭义的批判思想是以理论为指导,以鉴赏为基础的,对所属学派、思潮、文学运动等批判的现象,以及文学接受、创作等作家作品进行评论。

法学的批判性思想是反作用于法学实践的,同时又从现实的情况出发。通过对作品的评论、分析,能够影响作品创作的发展,还能影响作家对文学的理解。从另外一个角度,法学作品的批判思想直接影响着法学社会功能的发挥。优秀的文学批判思想能够对同时代作家群体的艺术倾向和创作思维产生影响,同时,还能够指导、鼓励和支持个别同时代作家的创作。

因此,合理的运用和解读法学作品批判性思维,能够促进时代、社会的审美,还能提高读者对作品艺术趣味的品读和接受能力。

一、批判性思维是“合理的怀疑”

批判性思维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品格,罗伯特.恩尼斯指出了与法学作品批判性思维相关的性格和能力,主要是:带着怀疑思考的能力和有理有据的思考能力。这里的“怀疑”不是永远不相信所见所闻,而是在某一特定时间,你所知道的不是事实的全部。

首先怀疑是一种反思。上述一系列的怀疑都不是为了否定,而是为我们的信念找到真正的理由和支撑。罗伯特.恩尼斯把批判性思维定义为:“文学批判性思维是合理的、反思性的思维,其目的在于决定我们的信念和行动”。其中“反思”即有怀疑成分。

知识经济时代和互联网的出现,几乎每天我们都接触着海量信息,没有适当的怀疑我们将无所适从,会变得浮躁、盲从。有材料分析,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出生的年轻读者,接触的法学作品中大部分都是出生以后产生的。由于社会认知的近因效应,这些信息中难免有虚假与偏见。网络时代是人人都可以向全世界发布消息和情绪的时代,也同样是可以带着面具、贴着标签制造假象而难追其责的时代。这种现状对我们的信念、行动和决策提出了巨大挑战,人们的迷惑和盲动并非只源于信息的缺失,更在于面对真假混杂的海量数据。这时提出几个诸如“这是真的吗?有理由吗?还有其他说法吗?……”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法学作品批判性思维目的是构建

提起“批判”,人们想到的是破坏、否定,其实不然。“批判性思维”里的“批判”一词,不是“全盘否定”,更不是“批斗”,而是“扬弃”。这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杨叔子院士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的一段话。董毓博士也反复强调批判性思维“不等于否定,而是谨慎反思和创造”,“批判”一词在此并不具有负面、否定的意思,它源于古希腊词分辨的判断和标准,原本意思是根据标准来分析判断,即把论证、断言等拆成部分,探索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根据相应的标准来判断它们的真假、优劣。辨别、分析思想的直接结果可能发现了缺点,识别了虚假和错误,但这不是目的,只有发现了缺点我们才会有意识地去寻找正确的论证和思想。批判性思维是一个探索过程,是“在容许一个观念、信念或论证——不管是别人的还是自己的——进入你的大脑,成为你知识系统的成员之前,你先把它放在面前,用理性和公正的标准从头到脚地评头论足一番”。  发现缺陷之所在,进而根据经验的、逻辑的和辩证的方法找到更好的观念和论证。简言之,批判性思维,就是在合理和公正原则下,使用理智的标准来分析、评价论证的构成和质量。这些工作可以概括为下面这么几项内容:理解主题论点、澄清观念意义、分析论证结构、审查理由质量、评价推理关系、挖掘隐含假设、考察替代论证、综合组织论证,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好的论证。所以批判性思维是建构,而不是破坏和否定,是吸收不同观念、寻找完善结论、决策的思考过程。                       

三、作品批判性思维贯穿创新全过程

作品批判性思维本身不是创新,但创新离不开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者既大胆又谨慎”,在面对陈旧思想观念时,创新者要破旧立新,实现观念突破和技术革新,就必须具有独立思考、敢于怀疑的胆略;具有寻根究底的强烈好奇心;具有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科学精神。这就是典型的批判精神。没有批判精神的介入、驱动,就谈不上创新;没有谨慎科学的求证,更不会有创新成果。 

作品批判性思维与创新存在怎样的关系呢?

第一,建立知识创新平台为法学作品思想提供交流区域。实际研究中,大家往往忽略知识是创新基础这一点。但不是所有的知识都能构成创新,这也是法学作品批判所遇到的障碍。当前的应试教育,使得学生把精力多放在知识的记忆和传授上,学习过程所接触的知识没有任何活力科研,基本是被动式接受。而法学作品批判思想则不同,它要求学习者在接收过程中不迷信标准答案、权威评说或书籍。同时,在论证过程中接受知识信息,把法学作品的学习当成一种手段而非目的。

第二,作品批判性思维是提出有价值问题的前提。批判性思维者具有如此特征:“大胆质疑, 谨慎断言”。伽利略比萨斜塔实验便是源于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的质疑。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下落速度与物体重量成正比”,伽利略审慎地对待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和论证。

第三,学习作品突破思维定势的关键在于批判。作品思维定势即为,学习者在阅读或理解法学作品过程中形成的自己惯用的模式化思考。通常情况下,遇到法学作品学习问题时,不假思索的将思维主体合并到自身的思维框架中,并按照这个框架对作品进行思考和处理。强大的思维惯性和稳定形式化结构为这一行为的主要特征。这种想象的存在,为法学作品的学习和创新造成了极大的屏障。而批判性思维则强调对这种惯性问题的质疑和反思,从自我审视入手,避免了法学作品学习过程中的故步自封和自欺欺人,这点是法学作品批判性思维学习和创新的关键。

第四,作品批判性思想为当前法学作品的学习开辟了新途径。重塑创新性思维是当前创新研究过程中的重点,批判性思维往往被忽视。而在实际情况中,重塑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对法学作品来说是不可替代的。其中,批判性思维是对已有的法学作品学习问题进行检验,并保证其思维的有效性。而重塑创新思维能够引发问题的学习方式。也就是说,对于法学作品来讲,批判意味着检验缺少,创新意味着发现新观念。在法学作品学习中,这两种思维是必不可少的,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解决问题的原材料来源于创新想法的隐喻、想象、灵感以及直觉,而后,批判思维将这些观点提取,并提出最佳的法学作品学习方案。

四、法学作品批判性思维者公正、开放、谦和

许多人提到批判性思维就联想到挑剔、刻薄、冷漠等这些令人不悦的词汇,其实不然。美国法学作品批判性思维研究中心主任保罗区分了强和弱的批判性思维者。一个强意义上的批判性思维者不仅能质疑别人的思想,更能够深刻地质疑自己的思想架构;能想像重构与自己的观点和架构完全相反的最强的思想形态;能够辩证地分析何时自己的观点处于弱势,何时相反的观点处于强势;不被自己的已有的观点蒙蔽双眼。仅仅挑战别人的假设和论证是弱的批判性思维者;挑战自己的假设和论证是强的批判性思维者。可见批判性思维者并非只质疑、挑战他人的观点。

法学作品审视过程中,我们常常三思而后行,这也就是批判的观念。而通常,学习者对法学作品的批判有些误解。认为批判性思维是发现法学作品中的弱点和错误。其实,这是片面的。法学作品批判是一种判断力、辨别力和洞察力,包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用学者认为的找茬。法学作品的批判性思维核心精神为反思、开放、公正及求实,目的是为了在审视法学作品过程中倾听不用的声音和态度,而不是劝说。比较不同的观点,谨慎论证梳理自己的观点,使得他们的观点更具说服力。这种说服不是得理不饶人更不是颐指气使,而是尊重他人尊重事实的谦和做人体现。

我认为,正确解读法学作品批判性思维非常重要,社会上对文学批判性思维的偏见很可能成为抑制其传播的障碍,尤其领导者,可能不希望听到不同声音,如果认为文学批判性思维就是反叛、找茬,那么批判性思维在中国这样一个人情大国就可能受冷落,创新、科学决策、依法治国这些需要理智、公正的领域就不可能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许波. 从语言艺术到视听艺术 论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J]. 电影艺术,2004,02:17-22.

[2]周启超. “文本外结构”与文学作品的建构——尤里·洛特曼的文学文本/文学作品观[J].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5:89-96.

[3]李克. 文学作品与意向性客体──茵加登现象学文学理论管窥[J]. 北方论丛,1999,05:38-41.

[4]郑苏淮,秦红梅. 花影随月乾坤数——亚审美化思潮下解读经典文学作品的理论依据[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6:104-107.

[5]王爱红. 文学作品的另类解读——分析文学作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价值[J]. 语文建设,2012,16:40-41.

本文来源:http://www.zzqklm.com/w/zw/1534.html  《芒种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