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论《勃里尔小姐》的现代叙事技巧

作者:邱畅来源:《芒种》日期:2015-07-15人气:1240

在《勃里尔小姐》中,曼斯菲尔德透过勃里尔小姐的双眼来描述当时社会环境下老年人与年轻人的生活状态。通过描写不同年龄段人们的对话和场景所折射出的勃里尔小姐的心理状态,小说细腻地展现了老年人寡居的孤独与悲凉,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隔阂。勃里尔小姐的形象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条件下妇女内心的压抑与微妙情感,流露出作者对女性的深切同情以及对社会下层人的关注。曼斯菲尔德采用铺垫、暗示、象征等叙事手法反映老年孤独这一主题,将孤苦老人难以言传的情绪娓娓道来。在老年孤独这个大主题下,主人公的顿悟凸显了幻想与现实的矛盾,从而进一步突出现实的残酷以及人与社会的不和谐。

一、多角度转换的叙事视角

曼斯菲尔德在叙述者的选择上采取了全新的手法,作者率先尝试在小说中完全隐退,这与以往传统的叙述视角大相径庭。在传统小说中往往具备一个贯穿始终的叙述者,作者总是以全知全能的身份参与到故事情节发展之中,或帮助叙述故事,或发表个人评论。然而,在曼斯菲尔德的大部分作品中,并没有固定不变的叙述者,作者总是巧妙地退入幕后或隐入每一个人物甚至自然景物之中,随着场景的变化自然流畅地转变叙述视角。

在故事伊始,小说的叙述者并没有置身于故事之中,而是以局外人的口吻将故事发生的环境和场景交代给读者。此后,作者把叙述视角转换为第二人称,开始邀请读者进入小说的情节之中。通过运用“你”字,小说的叙述让读者亲身体会到天气的寒冷,着力引起读者的共鸣。在做好铺垫之后,小说的叙述视角再次转换。此时勃里尔小姐担任叙述者的角色,小说也开始以勃里尔小姐的视角来展开叙述,其中典型的叙述手段是勃里尔小姐的内心独白。在勃里尔小姐的内心独白中,曼斯菲尔德并未行使作者特权插手干涉叙述,而是着力剖析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这种手法不仅直观展现勃里尔小姐的内心世界,唤起读者对她的同情和怜悯;而且通过制造悬念来引领读者走进勃里尔小姐的内心世界,小说通过采用第三人称有限叙述视角能够更好地探索小说人物的心理活动和精神世界。

通观小说全篇,曼斯菲尔德总是先通过场景描写带给读者视觉上的感性认识,再通过第三人称有限视角窥探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在读者中引起共鸣。曼斯菲尔德既能使情节的进展有张有弛,又能有效地将读者引入小说情节,使读者与小说人物同步经历小说的全部情节。这种虚实结合的叙事手法产生了动静结合的效果。由此可见,恰当地隐匿叙述者,转而以小说人物的视角对故事情节展开叙述,不仅可以使读者对小说人物的情感感同身受,而且可以使读者置身于故事情节之中,给读者带来无限的遐想。

二、烘托情节的暗示

小说情节的安排丝丝入扣,在小说场景的安排上,作者为此后情节的发展及文章的意境安排了诸多铺垫与暗示。小说开始描写的是阳光灿烂、晴空万里的天气,而空气中却带着一丝寒意,这种天气不仅为勃里尔小姐带上狐皮围脖埋下伏笔,同时也暗示勃里尔小姐内心的悲凉。从勃里尔小姐来到广场之时起,乐队的音乐便加入到小说的情节中来。贯穿情节始终的音乐随着情节的发展而变化,不仅营造了适应情节的氛围,而且恰当地迎合了小说人物的心理与情绪变化。当小说中的青年追求爱情失败后,乐队的乐曲也配合他悲伤的心情。当他放弃爱情转身离开时,乐队的乐曲立刻转换曲调,变得欢快起来。

曼斯菲尔德擅长细致入微的描写,擅长以细腻的笔法细线条地刻画人物外貌及心理。在《勃里尔小姐》中,曼斯菲尔德主要采取间接描写的手法,以一个或多个细节来暗示一个情节,给人以由此及彼的暗示。小说对于勃里尔小姐的自然情况及生活状况并没有直接交待,而是通过对细节的描写使一切鲜活地跃然纸上。由她因走路过多而感到刺痛的身体得知勃里尔小姐是一位年迈的老妇人,由小说中几度出现的法语词可知故事发生在法国,由狐皮围脖破旧的状态和每周才能买一次的小蛋糕可知她的生活并不富裕,甚至有些拮据,由向她学习英语的学生可知她是一位英语教师,特别是由她偷听别人说话的习惯可以窥探到她孤独的心态。为了突出勃里尔小姐偷听别人说话的习惯,曼斯菲尔德尽量减少直接引语在小说中出现的频率极低,即使是在描写两人之间对话的过程中也尽量回避使用直接引语。小说中的所有情节都是由勃里尔小姐观察到的,而勃里尔小姐又总是习惯于偷听其他人的谈话,因此由勃里尔小姐的耳朵所转达的谈话自然更适合于间接引语而不是直接引语。在小说的高潮部分,两个年轻人的谈话以直接引语的形式出现,其原因在于直接引语拥有比间接引语更加生动形象的优势,其直观性往往给人以巨大震撼力,恰恰是这种巨大的震撼力使勃里尔小姐在刹那间顿悟,完成了心路历程中最关键的一步。

三、描摹心理的意识流

曼斯菲尔德在小说中大胆尝试当时刚刚兴起的意识流手法,通过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来揭示生活的本质。在叙事手法上,小说对于勃里尔小姐的心理进行直接描写,并没有出现“她想”等类似的词句。而且恰恰就是得益于这种写法的运用,作者才得以完全隐退于幕后。在形式上,小说中往往由多个细节来共同促成人物的内心顿悟,使人的心态在瞬间发生逆转与升华,对于现实或内心产生比此前更深层次的感受或领悟。正如勃里尔小姐的心理变化,当她受到周围环境的感染,暂时摆脱孤独感的时候,一对年轻人的对话又将她从幻想拉回到现实之中,使她突然理智地意识到自己老迈年高的事实与孤苦无依的境况;也使她再次坠入孤独与绝望的深渊,而这一次她堕落得更深,几乎达到了无法挽回的深度。幻想的幻灭使她的心理防线完全崩溃,这也是小说结尾有一个声音在哭喊的原因。这个声音不仅发自勃里尔小姐的心底,更发自所有孤苦老人的心底。这哭声不仅是对内心痛苦的宣泄,更是一种呼唤、一种呐喊,呼吁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呼吁社会对老年人多一份关爱,从而将孤独老人这一主题推向新的高度,赋予其社会意义。

四、涵义丰富的象征

小说借鉴了诗歌中常用的意象、象征等表现手法,并且将其融入细节描写。作为主要道具的狐皮围脖具有明显的象征意蕴。在整个故事的发展变化中,狐皮围脖的每一次出场都代表了勃里尔小姐的一种心境。如果将狐皮围脖的几次出场连接成线,正好可以构成勃里尔小姐的心理变化曲线。尽管狐皮围脖的每次出场看似并无玄机,实际上狐皮围脖的每一次出场都将勃里尔小姐向着自己的人生悲剧推进了一步。当一阵寒意向勃里尔小姐袭来时,勃里尔小姐很庆幸自己有狐皮围脖相伴。狐皮围脖不仅给勃里尔小姐带来了身体上的温暖,而且有效地慰藉了勃里尔小姐孤独的心灵。在那一刻,勃里尔小姐感到自己并不是一无所有,至少她还有狐皮围脖来温暖自己。从这个角度来讲,狐皮围脖已经不仅仅作为勃里尔小姐少有的贵重财产给她带来尊严和荣耀,更重要的是,狐皮围脖已经成为勃里尔小姐重要的精神财产。在勃里尔小姐眼中,狐皮围脖已经是她的家庭成员和生活伙伴,因此,她常常称呼狐皮围脖为“可爱的小东西”,这样的称呼之中俨然包含着勃里尔小姐对狐皮围脖的无限珍惜与爱怜。当勃里尔小姐围着狐皮围脖来到公园时,她的脚步是轻快的,她对生活怀有美好的感情,希望通过自己主动追求幸福来使自己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因此,勃里尔小姐来到公园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消磨时间,而是努力为自己的生活寻找快乐,这表明尽管勃里尔小姐是一位寡居的老姑娘,但是她并没有自怨自艾,仍然对生活充满希望。她能够主动来到公园里而不是将自己封闭在家中,这一举动充分体现了她对生活的热情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令人遗憾的是,现实的境遇时常与人们的美好心境事与愿违。残酷的现实使勃里尔小姐意识到她的生活注定充满孤独和痛苦,她想拥有的幸福和快乐只能如她的人生中的奢侈品一般遥不可及。在现实的打击下,勃里尔小姐放弃了希望,默默淡出常人的世界,黯然回到自己的小天地,陪伴自己的只有那件破旧的狐皮围脖。在主人公的心境配合下,狐皮围脖充分象征了冷酷的现实面前一个单身老女人的精神世界的崩塌。此时的狐皮围脖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一件物品,而是在作者的笔下半人格化为勃里尔小姐的精神寄托。

在小说中,乐队的演奏也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曼斯菲尔德通过乐曲的变换和曲调与旋律的转换来衬托勃里尔小姐心境的起伏跌宕。欢快的气氛迅速感染了勃里尔小姐,置身于欢快的气氛中,勃里尔小姐瞬间快乐起来,很快融入了周围的环境,此时欢快的音乐恰当地配合了勃里尔小姐的心情。随着游人的增加,气氛愈发热闹,此时加入的鼓声宛如勃里尔小姐加快跳动的心脏,她的心脏强有力地跳动着,内心充满了对新生活的渴望。随着气氛越来越热烈,勃里尔小姐情绪高涨,她不再将自己视为被社会遗忘的孤苦伶仃的人,而是认为自己有权力,也有能力享受幸福的生活。此时的乐曲热烈而高昂,充分体现了勃里尔小姐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幸福的信心。在故事情节的铺展中,曼斯菲尔德巧妙地运用音乐的变化折射出勃里尔小姐感情的起伏,音乐的曲调和氛围与勃里尔小姐的心境完美契合,将故事情节逐步推进。这种象征手法的运用将音,景,心有机地融为一体,赋予语言以形象和韵律。通过将语言的音韵美与故事情节有机结合,曼斯菲尔德不仅赋予小说艺术感染力,而且使小说的寓意更加感人。

总之,曼斯菲尔德在小说中的描写细腻、真切、到位,在着力细节描写的同时又给人以诗韵的美感。曼斯菲尔德在《勃里尔小姐》中通过运用暗示、象征、多重叙述视角的转换以及意识流手法等独特的叙述策略细腻地刻画了勃里尔小姐的悲剧人生,精准地反映了勃里尔小姐的内心感受,从而引起读者对生活、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曼斯菲尔德通过精湛的叙事技巧挖掘小说的深刻内涵,以其敏锐的观察和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人间众生的生活万象,使其小说具有非凡的感染力和艺术魅力。曼斯菲尔德的叙事艺术使其短篇小说颇具艺术感染力,堪称现代主义短篇小说的典范。

参考文献

[1]Antony Alpers. The Stories of Katherine Mansfield[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4,152-167.

[2]H.E. Bates, Katherine Mansfield and A.E. Coppard. The Modern Story: A Critical Survey[M]. T.E. Nelson and Son Ltd, 1941,187-198.

[3]Margret Scott and O’Sullivan. The Collected Letters of Katherine Mansfield[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4,145-161.

[4]雷艳红.从《勃瑞尔小姐》看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写作特色[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1),76-78.

[5]李玉艳.女性主义视角下的曼斯菲尔德的短篇小说[J].作家杂志,2009(3),69.

[6]倪璠.细腻、优雅、深刻——论曼斯菲尔德的艺术风格之美[J].安徽文学,2009(10),120-122.

[7]徐晗.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意识流技巧运用[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3),80-83.

[8]杨亚涛.论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的女性主题[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138-140. 

本文来源:http://www.zzqklm.com/w/zw/1534.html  《芒种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