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课》中女性的双重束缚
在《钢琴课》中,女主人公艾达是坎皮恩虚构出来的人物(也有人猜测坎皮恩就是艾达的原型,或是坎皮恩喜爱的艾米莉·勃朗特),但是她身上所承受的压抑则是现实社会中常见的。所受到的束缚其实是双重的,第一重较好为人理解,那便是男权的压制。艾达本身就是一个用沉默来与外界划清界限的人,却无力拒绝来自男权的干涉,她遵从父命心如死灰地来到新西兰,嫁给一个根本不爱的有钱人,从此受内心的道德感约束抑制作为女性本该有的激情。对于这个世界而言,无论男性抑或女性都是人类文明的创造者,两性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然而在千百年中,女性却成为了男性的附属品,始终处于一种被统治,被压迫的地位,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与家庭中都只能获得有限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就如同艾达在嫁给斯图尔特以后,不仅不能央求自己丈夫从海滩上帮她运回钢琴,对邻居贝恩也要苦苦哀求,表面上是女性在体力上的弱点导致的,实际上隐喻的是女性在社会上的全方位弱势。第二重则很少有人能够理解,那便是钢琴对于艾达的束缚。
在整部影片中,背景音乐中钢琴的旋律都是优美的,这在某种程度上弱化了钢琴对艾达造成的压抑。事实上,她对钢琴的过分执着正是她在新西兰悲剧的开始。钢琴对于贝恩来说是遥远的文明的象征,对于艾达来说也一样,在维多利亚时代,苏格兰的民风本身就十分保守,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女子蓦然间置身于澳洲的土著和郁郁葱葱的丛林中间,艾达本人是保持着某种优越感的,因此她在剧中一开始始终都是穿着黑白色的如修道士般的衣服,头发也始终梳得一丝不苟,在当地人面前,她几乎都是面无表情地冷漠地注视这个世界。因此,钢琴时刻提醒她她必须要遵守文明世界的法则,遵从妇道而被斯图尔特当成精神病人度过一生。但从她未婚生女来看,她又是叛逆的。因此她在借助艺术来进行发泄的同时也会厌恶艺术背后的所谓“文明”。两种矛盾的总爆发产生在斯图尔特追赶艾达并用斧头砍下她的手指的那一刻,疯狂的丈夫与残缺的手指宣告艾达从此必须对夫权和钢琴说“不”。最后艾达将钢琴推落大海时一度将脚套在绳子上意图与钢琴同归于尽,这是出于她对于艺术的爱,但是她终于摆脱绳索努力浮出水面,则是象征着她对文明下妇道的背弃。
本文来源:http://www.zzqklm.com/w/zw/1534.html《芒种》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