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课》中的海意象与反抗
艾达在整部电影中几乎没有发声,而面部表情也多以忧郁为主,但是观众可以从中读出她隐忍和反抗的两种性格。电影中艾达母女抵达新西兰后的第一次窘境就是由大海造成的,因为风暴的缘故,斯图尔特来接艾达母女晚了,害她们在海滩上用裙撑搭成临时帐篷过了一夜。在海边唯一的安慰就是艾达手伸进包装箱的破洞中为女儿弗洛拉弹琴。而斯图尔特到来时,不顾艾达的请求坚持将钢琴留在沙滩上,造成了两人关系的第一道裂痕。影片中有多个镜头显示,艾达站在灌木丛生的山上远远地遥望自己的钢琴,以及在艾达陷入不如意的新婚生活后大海依然默默地为她照看着空无一人的沙滩上的钢琴。也同样是因为风暴的缘故,艾达母女是由五个水手踏着翻滚的波浪将她送到沙滩上的,这似乎是表现了艾达与大海的疏离,事实上,大海在影片中就是艾达的另一面,它象征了她那种安静而有力的,既有顺从,更有反抗意识的性格。
当艾达听从父母远渡重洋来嫁给这个自己从未谋面的丈夫时,这时的天气是天昏地暗的,海浪让弗洛拉呕吐;当艾达违心地跟着斯图尔特的人离钢琴而去时,大海是咆哮的;而当艾达与贝恩越过丛林来弹钢琴时,大海是静默的,浪花悠远而绵长,此时画面的色调是清冷的,涛声伴随着艾达的琴声诉说的是她无言的渴望。这些其实都是艾达心情的写照,她作为一个哑女,所能表达情感的方式是有限的,钢琴是她的一种语言,而另一种则是大海,大海的汹涌澎湃就是她内心反抗意识的复苏。与大海相对的则是斯图尔特居住的阴冷潮湿的,满是泥泞沼泽的丛林,那里是无法安放下艾达的钢琴与灵魂的。另一方面,大海是并不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只有来自自然界的大海才能抵御现实世界中的物质诱惑(如电影中斤斤计较于地产的斯图尔特便是物质社会的代言人)。在影片的最后,大海替艾达吞噬了困扰她的钢琴,也这是艾达为钢琴选择的最好归宿。
本文来源:http://www.zzqklm.com/w/zw/1534.html《芒种》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