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尔·贝娄小说中的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首先是一个哲学概念,关心的是人类的生存状况,其中最著名的理念就是萨特提出的“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存在主义最早产生于德国,但正如它是在法国经由萨特发扬光大一样,它最终开花结果的领域是在文学上,也是经由萨特的《恶心》,存在主义文学的概念才真正进入人们的视野。索尔·贝娄(Saul Bellow,1915-2005)是美国著名的犹太裔作家,其代表作有《晃来晃去的人》(Dangling Man,1944)、《雨王亨德森》(Henderson the Rain King,1959)、《赫索格》(Herzog, 1964)等。尽管他并不乐意被贴上犹太作家的标签,但不可否认的是,其作品有着鲜明的犹太民族的文化烙印。由于犹太人在历史上经受过的独特苦难,以及在当下的社会中依然面临诸多困境,在反映犹太人生存状况的作品中往往也表现了世界的荒诞与人生的痛苦,与存在主义的观点是不谋而合的。甚至有的犹太作家就主动地将存在主义手法运用于写作之中,例如菲利普·罗斯等。目前对于索尔·贝娄的研究可谓是汗牛充栋,但是从存在主义的角度对其作品进行解读的还不多。而这不失为一个理解索尔·贝娄作品的角度。
一、对非理性的美国社会的描绘
存在主义认为,世界是荒诞的。尤其贝娄创作的年代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整个世界承受了战争的重大创伤,但另一方面,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物质又开始极大地丰富,随之而来的是人们私欲的膨胀,两方面的原因加在一起,导致了人们信仰和价值观的动摇,曾经的“上帝”不复存在,物质成为新的上帝统治人类,整个社会陷入到了一种非理性的状态中。
在贝娄的笔下,随处可见对现代社会的批判性书写。而现代社会的代表便是贝娄最熟悉二战之后的美国。更具体来说,是贝娄成长的,美国第三大城市芝加哥。正如他在《奥吉·马奇历险记》中自称的那样,他是一个芝加哥人,熟悉“那座灰暗的城市”的一切。尤其熟悉芝加哥作为美国最大的国内工业中心,在现代大工业生产发展中表现出来的物欲横流。关于这一点,贝娄本人也是毫不讳言的,在他获得诺贝尔奖的次年,他就在一次演说中批评芝加哥的堕落。这方面最为典型的例子便是贝娄的《院长的十二月》(The Dean’s December,1976)。在小说中,贝娄采取了一种近似“双城记”的写作方式来表现了美国的芝加哥和罗马尼亚的布加勒斯特,这分别是小说主人公阿尔伯特·科尔德和妻子敏娜的故乡。从科尔德在布加勒斯特的经历来看,那个当时还处于社会主义政党领导下的城市无疑是一个荒诞无比的社会,人们向外国人说话都要向当局报告。然而当科尔德回到资本主义的美国之后,他发现自己的故乡也充满了荒诞感,让他第一次觉得这座城市不属于自己。这种感觉起源于一桩谋杀案,一个黑人杀死了科尔德学院的一个白人学生,出于正义感和同情心,科尔德迅速声援死者,希望能为他讨回公道。然而那些平时与科尔德相处不错,被认为是正直的人们却来劝他明哲保身,因为凶手是一个黑人,在种族问题敏感的社会很有可能被人大做文章。科尔德对此愤懑不平。然而不出他人所料,一些心怀不轨的人此时果然跳出来借此对科尔德和所在的学院进行攻击,颠倒黑白。对于这些人来说,凶杀案的真相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自己能从其中谋取到什么好处。这样的社会让知识分子科尔德感到十分困惑。
可见,贝娄并不是一个怀抱意识形态偏见的作家,他能够很客观地看待自己国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毫不留情的批评。在罗马尼亚也发生谋杀案,这是当局自上而下的迫害,而在美国发生的谋杀案,却是源于酒吧中的寻欢作乐,在看似文明和民主的社会中,人们一样会有失去理性的典型表现。正如在《赫索格》中,贝娄将主人公赫索格的困境归结于美国社会的外部环境:“说起来,归根结底这都是资产阶级美国的罪恶,这是一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野蛮世界。这是一个妄自尊大、懒懒散散崇拜自己的土包子气的文明。”
二、对异化的人际关系的书写
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人逐渐被物质异化了,贝娄感到人与人的距离正在变得越来越远,而没有远去的也往往是在互相伤害与折磨,人们要么处于一种无法交流的孤独状态,要么处于一种痛苦的被折磨状态,这无疑导致了人在心理上的极度苦闷和压抑,以及在行为上的失常,并且这种扭曲的人际关系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贝娄在反映人际关系问题较为突出的例子是《赫索格》,这部小说带有较为强烈的自传色彩,在贝娄晚年写给菲利普·罗斯的信中,他曾经表示感觉自己就是书中的一个人物,事实上小说里与他最为接近的便是赫索格。主人公不仅和贝娄一样也是大学教授,而且都经历了不如意的婚姻。作为一个年过半百的知识分子,赫索格的本性是善良的,他信奉《圣经》,甘愿成为受难的“义人”,然而他的人际关系却经营得四面楚歌,让他饱受煎熬,这既有赫索格本人的责任,也有他人的原因。从家庭关系来说,赫索格在年幼之时就失去了母亲,可以说本身就拥有了不完整的感情体验(玛德琳也有着一个不幸的家庭,她的父亲就曾出轨。这为玛德琳后来对家庭的冷漠埋下了伏笔)。在成家立业之后,赫索格自己却没有做到洁身自好,与好几个女性有了私情,其中一个名叫园子的日本女性,赫索格几乎是带着某种对于东方女性的好奇心来观察她的。而赫索格的出轨所受到的报应便是失去了忠诚于自己的妻子黛西,娶了贪婪虚荣的妻子玛德琳,随后又遭到了玛德琳的背叛。
但是最让赫索格受不了的是,妻子出轨的对象竟然是自己的好朋友格斯贝奇,也就是说,赫索格几乎是一夜之间就失去了爱情与友情。不仅如此,在离婚时,赫索格的律师也背叛了他,以至于让玛德琳带走了赫索格的财产和女儿,加上赫索格此时在学术上遇到的瓶颈,他瞬间一无所有。这时赫索格才对自己进行反思,发现自己不是一个好儿子,也不是一个好丈夫,不是一个好父亲,同时还不是一个好公民,他在承受他人对自己的伤害的同时,其实也是不自觉地伤害着他人。为了能重新回归正常的生活,贝娄安排赫索格采取了一种奇特的发泄方式,那就是马不停蹄地给各种人写信,赫索格前后一共写了一百一十九封书信,在其中写他的困惑、痛苦与感悟。这些行为恰恰就是在长期难以与他人沟通之后的一次爆发。从赫索格不断写信的过程中,读者完全可以感受到他与他人分享思想的欲望有多么强烈,而寥寥无几的回信者又再一次地证明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离与冷淡。
三、对人的孤独感的刻画
萨特认为:“我们不能克服痛苦,因为我们本身就是痛苦。”在贝娄的笔下,作为独立个体生活的人常常为孤独感所围绕,陷入自我迷失之中,很难找寻到人生的真谛。用日记形式写成的小说《晃来晃去的人》便体现了这种孤独感。小说依然是根据贝娄本人的真实经历进行创作的。主人公的犹太身份特征总是处于一种由强到弱的淡化过程中,这种身份的演变使索尔贝娄不断超越了种族的局限,使他在展现和探索人性的过程中有了更丰富和宽泛的选择。
主人公约瑟夫在1942年的年底到次年的4月之间等待对自己入伍申请的批复,原本是一次辞职后难得的休假,可是对于约瑟夫来说却因为无所事事而倍感痛苦,之所以小题题名为晃来晃去的人,值得便是约瑟夫此时这种没有立足点的心理状态。作为一个犹太移民青年,往大了说,他是美国主流社会的边缘人,往小了说,他又与自己的亲戚发生不快,朋友也做出一副不认识他的样子。约瑟夫自己也把自己和社会隔离开来,例如广告员、收银员等陌生人他是一定要保持距离的,绝不与他人发展打得火热的关系,平时出门也控制在三次以内。唯一能理解他支持他的人便是他的妻子爱娃,原本两人可以共同营造一段美好的婚姻,然而约瑟夫本性懦弱,同时又深受希伯来圣经中“女人是男人肋骨做成”等观念的影响,对妻子的依赖和恩爱使得他感觉自己的夫权受到了挑战,正是为了逃避婚姻上的难题,约瑟夫才报名入伍。约瑟夫连最亲近的妻子都保不住,可见其孤独感的严重。对于参军这件事,约瑟夫喊的是“兵团组织万岁”,就像赫索格是因为实在缺少交流,反其道而行之地大量写信一样,约瑟夫也正是因为实在倍感与他人隔绝的痛苦,才要故意将自己置身于一个集体当中,事实上,成为军队的一员也并不能解决他的问题。
作为一位在美国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文学巨匠,索尔·贝娄的价值并不仅仅是在于小说具体的叙述技法上,而是在于他对当代人的人生意义与自由选择有着深切的关怀。尽管索尔·贝娄的主要作品创作距今已经过去了几十年,但人们依然没有走出欲望的时代,依然在趋之若鹜地加速奔向没有灵魂的痛苦深渊,贝娄犹如一位先知,在今天依然向人们敲响着警钟。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