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妮·莫里森与《所罗门之歌》
1.《所罗门之歌》的思想基础
早在1526年,非洲黑人就被贩卖到了美洲大陆,开始了长达数百年被奴役的历史。对于最早进入美洲的欧洲白人后裔而言,黑人所代表的异质文化无疑是落后的也是脆弱的。在这四百余年中,黑人所承受的不仅仅是人身自由上的限制,他们本民族的文化以及黑人的身份认同也在不知不觉间被白人殖民者所逐渐渗透、削弱甚至同化。久而久之,大部分的黑人已经开始认同了白人的审美观以及价值观,这是相当可悲的,莫里森在《最蓝的眼睛》中就指出了这一点。当黑人的传统观念已经支离破碎(如不再认为黑皮肤是美的),而又不能符合白人的价值判断时(如认为蓝色的眼睛是最美的),在黑人的心灵深处不可避免地会感受到观念、文化冲突带来的困扰。
莫里森对于黑人的这种“白人化”是持正视态度的,首先,殖民的历史不可改变,其次,莫里森肯定黑人与白人进行民族融合,因为黑人吸收西方先进的文明,对于黑人自身的发展是有利的:“莫里森提倡守护文化并不是提倡完全拒斥西方文明,狭隘的民族主义只能导致故步自封。”这一点在《所罗门之歌》中也有所体现,小说中密克曼(Milkman)的父亲麦肯·戴德就是一个已经主动将自己“白人化”了的黑人,他坚信凭借自己的勤劳获取金钱就可以获得他人的尊重,这样的信念本不算错,但是他平时主动地与其他黑人保持距离,只有证明他们和自己是有区别的(这说明他其实在意识中就已经认同了白人给黑人贴上的“懒惰”等负面标签),他才能保持某种心理上的优越感。所以,问题在于,“白人化”并不意味着完全放弃本民族的传统与历史,如果说固步自封是一种极端种族主义的话,那么反面的另一头,仍然是另一种极端种族主义。作为一名接受过良好教育的黑人女性,莫里森深知这两种做法的不可取,她认为理想的状态是在二者之间取得某种平衡,也就是说,作为美利坚大家庭中的一员,黑人要与其他少数族裔一起积极地融入主流社会,学习先进文化,另一方面,黑人也要保持自己的“黑人性”(Blacknes)。这便是莫里森创作《所罗门之歌》的思想基础。
2.《所罗门之歌》的文学基础
托妮·莫里森出生之时,美国的“哈莱姆文艺复兴”(Harlem Renaissance)早已经开展得如火如荼,包括佐拉·尼尔·赫斯顿在内的黑人作家纷纷涌现,他们的创作令整个美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坛所瞩目,非裔美国人这一本不应该被忽视的群体由此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莫里森的家庭条件并不优越,父母都从事社会底层的工作,使得她对黑人的生存状况有着深切的了解,莫里森凭借自己的努力进入大学学习英语古典文学,取得硕士学位后曾经担任过出版社的编辑和大学教授,长期专攻文学的学术生涯,加上对“黑人百科全书”《黑人之书》的编撰经历,这些都为莫里森的小说创作打下了良好的文学基础。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