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同义词之“同”与“异”的认知阐释

作者:李慧来源:《芒种》日期:2015-08-24人气:2254

    同义关系是相同关系的专业术语。以往的语言学家对同义词和同义现象的解释:一是基于语义学的理论框架讨论语言系统内部的同义现象,侧重研究语言内部同义词和同义句式;二是对动态的语义关系,即语境与同义关系的研究(语境与言语同义的关系)。但对于同义词的“同”(相同部分的意义)与“异”(相对同义词间的差异)的认知原理并未做过相关的研究,本文拟从语义的原型性、范畴化、图形背景理论、理想化认知模式的认知角度探讨同义词的“同”(相同部分的意义)与“异”(相对同义词间的差异)。

一、同义词的相关研究

    古希腊学者柏拉图提出的命名认为语言中所用的词只是其所代表的事物的名字或标记,但像ghost(鬼)、dragon(龙)和god(上帝)是想象中的事物,在现实中并不存在;此外连词不指称任何事物。因此运用指称论解释词汇同义关系的“同”只能是名称相同的词。Saeed ( 2000)认为同义词是不同发音的词具有相同或非常相近的意义。Ogedon & Richard (1923)在《意义的意义》中使用了“概念”并认为词与事物之间是以概念为媒介联系。Leech的“涵义”一词等同“概念”,涵义是词语之间的意义关系,或者说语言单位间的语义关系。以“涵义”来分析同义词也即指这些具有相同关系的词之间的涵义相同。形式语义学认为意义通过逻辑形式语言以真值条件的方式得到描述(Albertazzi,2000), 以真值条件解释同义词基的interchangeability. Quine(1961)指出外延相同的两个词互换不导致真值的改变仅仅是基于偶然的事实,因为语境的改变可随时导致句子真值的改变(转引自庞杨,张绍杰:2012)。Katz的分解语义学认为有限的语义规则(句法规则)通过循环反复使用可以生成无限的语义结构(句子结构),通过对词进行分解可以更好地说明涵义关系,他用义素来分析词与词之间的同义、上义、反义、衍推等关系。同义词就是词之间具有相同的共同的语义成分,完全同义词就是词语间的所有义素完全相同,相对同义词只是大多数或部分义素相同的词。这样可得出用于解释词语的义素的某些词项与被解释的词之间就是同义关系,也就是所谓的元语言,问题是被解释的词与元语言谁更是核心同义词?张志毅(1980)这样定义:“它的周围聚集了同义词群的其它成员,它的意义对于其它成员都是共同的,而且其意义的性质应是直接逻辑意义或事物的意义”。这部分词汇就是一门语言的基本词和常用词,是语言词汇系统的核心。认知语义学认为意义就是概念化,某一词语的意义等于说话者或听话者大脑中被激活的概念,因此,意义可看作是词语和大脑之间的一种关系。Langcker认为意义是一种认知现象,必须从认知的角度对此进行分析。Talmy(2000)认为语言表达与世界上事物之间的关系必须通过人类的大脑。Fillmore(1992,转引自束定芳:2008)指出:建立在知识框架和认知图式上的语义理论用另一种截然不同的方法来描写语义。Lakoff(1987)认为解释词语用理想的文化认知模式去解释,如“未婚者”和“单身汉”的不同在于各自引起的ICM不一样,所有的未婚者未必都是单身汉,如“和尚”与“尼姑”。

     Peter Gardenfors(1999)在其《认知语义学的若干原则》一文中讨论语言哲学中的认知语义与外延内涵语义学之间的区别时提出了认知语义学的六大认知原则:意义是认知模式中的概念化;认知模型主要由感觉器官决定;语义成分建立在空间或概念空间基础上;认知模式主要是意象-图式;语义比句法更为基本,在某种程度上决定句法;概念具有原型效应。

二、同义词之“同”的认知分析

范畴化与同义词之“同”

    意义是认知模式的概念化,认知模式是由感觉器官决定的,因此语言的意义就是人类对世界进行范畴化和概念化的结果。王寅(2006)认为将意义等同于概念化既包括了概念形成的“体验和认知的过程”,也包括了“过程的结果”。体验哲学认为,概念的形成主要与人类对客观世界的类属划分密切相关,类属划分又以范畴化为基础的,因此概念就不可能是对客观世界的镜像反映,它必须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当人们对客观世界体验的同时也从自己的角度对客观事物进行类别划分,形成对事物的类属认知,这就是范畴化的过程。因此,同义词本身不存在客观上的同义关系,同义关系也是范畴化的过程中得到的,由前文得知语义是动态的,那么同义关系也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同义词的辨析过程也是在范畴化的过程中寻求类属相同的词。也可以说对同义词的认识的过程也是范畴化的过程,同义关系的词的获得也是范畴化的结果。

原型理论与同义词之“同”

    “原型”是“某一范畴的范例”。在语义研究中,把原型当作某一范畴的最典型的成员,并将此看作一个真实的个体是行不通的,而应该把它看作是一个心理现象,即一个由原型特征组成的抽象实体(束定芳,2008)。这与认知语义学提出的“概念具有原型效应”是一致的。语义的原型性可说是词汇中具有稳定性意义的部分,也是词汇中规约性的一面。原型是认知的参照点,其他成员可通过家族相似性与之对比。在认知语言学领域内研究同义词,判断某些词是否可以同义,不仅看它是否具备该同义范畴成员的共有特征,还应看与原型(核心同义词)间的相似性。在同义词领域引入原型,同义词组以原型为认知参照点,边界其他成员逐渐向外扩展,在意义与性质上与原型具有或多或少的相似性。Labov(1973,1978)通过实验证明了原型的存在,也证明了范畴边界的模糊性确实存在。同理,一个同义词组就是一个同义范畴,有同义原型的存在,其边界也是模糊的与开放的。可见,从认知角度分析具有同义关系的词组就是一组具有原型成员的语义具有家族相似性的词的组合。

三、同义词之“异”的认知分析

    语言中的绝对同义词可说是凤毛麟角,只有一些专门术语同义词称得上是绝对同义词。本文接下来的部分拟从认知的角度谈同义词之“异”的原因。

图形背景与同义词之“异”

    Rubin设计了著名的人面/花瓶图(Ungerer&Schmid,2001),并以此来解释图形-背景理论。Talmy认为图形背景理论是语言组织信息的一个基本认知原则。图形是一个移动的或概念中可移动的物体,其路径、位置或方向被视为变量,背景是一个相对于一个参照框架的静止的参照物。图形与背景可以互换,但一次只能看到一个图形,看得见花瓶就不能看人头,看得见人头就不能看见花瓶,那是什么支配着图形的选择呢?这取决于观察者,图形背景的选择带有人的主观性。从上文中得知同义词之“同”是词汇中具有稳定性意义的部分,可看作同义词组的背景部分,同义词之“异”不是凸显出来的图形部分,表现为同义词间的情感色彩、风格、话题的不同等。

ICMs与同义词之“异”

    Lakoff(1987)提出的ICMs是人与外部世界互动的基础上形成的认知方式,即对知识进行组织和表征的方式。Ungerer和Schmid(2001)认为认知模式是储存在大脑中有关特定领域所有知识的表征,是形成概念的基础并具两个作用:提供有关的情景作为理解的背景和激活其他相关的概念和知识。概念与模式互为依赖,词的概念是以认知模式来认识和定义的,模式提供其他相关的知识。每一个词语的意义首先是一个可以直接理解的认知模式来定义,由此产生的词的基本意义或字面意义(赵艳芳,2000)。即认知语言学对词语的定义是参照一定的ICMs模式制作出来。同义词之“异”之只是在意义的程度深浅、感情色彩、语体风格、搭配上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对同义关系的确认首先基于词语本身的基本意义的理解,是基于一定的ICMs模式,如lean, skinny, lanky, weedy, scraggy是一组情感色彩不同的同义词,对该组同义词的理解首先是基于同一基本的认知模式来理解,情感色彩的不同在于人类主观体验的不同。可见从ICMs的方式可认同义词之“异”产生的认知原理。

四、结语

    词汇的同义关系是语言中的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同义词组中的“同”的部分即是语义中的原型部分,在翻译中分析“同”的部分应考虑到文化因素,此分析用于对不同翻译版本的比较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此外,同义词具有同样的概念意义,但语义是动态变化的,对词语的动态的意义的理解需要推理、在线建构认知范畴和认知模式进而形成的意义。本文拟从动态的角度,确切地说是从认知的角度理解意义概念化的过程,进而进一步认识同义词背后的认知机制。从认知的角度理解同义词的相关研究还可运用到对学生写作、翻译及阅读的教学中去,但效果还有待进一步地证实。

本文来源:http://www.zzqklm.com/w/zw/1534.html芒种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