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电影《匆匆那年》为例阐述新媒体如何在电影营销中运用
(一)关注情感渗透
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世界,也改变了营销方式。相比传统媒体,新媒体营销更巧妙的通过科学分析接近消费者,通过“感情牌”进入大众的内心世界,以情感共鸣为切入点达到营销目的。
观看爱情、喜剧题材电影的女性观众比例明显大于男性观众,对于众多中小成本影片来说,贺岁档哪部电影能赢得女性观众,它就有望成为票房赢家。《匆匆那年》上映十天,票房就高达4.5亿,稳坐2014年2D影片年度票房排行榜前10名。同时制作了一组名为“匆匆物语”的预告片,向微博、朋友圈等社交平台大量投放,打开之后会自动定位周围影院并支持在线购票。很多消费者看完预告片后被唤起情感共鸣,立即购票并向周围朋友分享。
(二)拓展目标受众
电影营销主要是利用新媒体更加关注受众体验、满足不同受众需求的特点,而传统媒体总是“以量为胜”,只注重消费者的关注数量,忽略了消费者究竟要什么。新媒体方式的营销先从不同平台,例如人人网、优酷网、微信朋友圈、贴吧等,向目标受众提供信息,又通过感兴趣的受众分享信息,最后对不同信息感兴趣的受众又会成为新的集合。
据资料显示,青春偶像剧《匆匆那年》在2014年12月5日上映,前3天票房达到2.26亿元,5天后超过3亿元。而去年的同类题材《致青春》前3天票房为1.44亿。 前3日票房落差背后,其实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事,那就是大众点评CEO张涛是《匆匆那年》的联合出品人,而大众点评平台则全程参与《匆匆那年》的发行宣传过程。
大众点评CEO张涛作为电影《匆匆那年》联合出品人,在本次与《匆匆那年》的合作中可谓不遗余力。数据统计,大众点评帮助《匆匆那年》完成了超过2亿相关用户的触达。同时,短短几天,共有 750万用户通过大众点评领取了电影优惠券。但是大众点评本次合作不以最高销售额为目标,而是充分发挥一个媒体平台的作用,增加《匆匆那年》电影信息与用户的触达。比如,大众点评通过站内信息推送平台向超过2亿人次爱看电影的用户推荐了电影《匆匆那年》的信息。在活动期间内,只要在大众点评购买过团购产品,即可以获得《匆匆那年》电影票购买的20元抵用券。而之所以选择抵用券的方式,更多是给用户一种信息触达和选择的权利,而非直接用超低价的电影票去把本来属于线下的票房切到线上这么简单。
此外,大众点评还集中了优势广告位置。比如PC端大众点评的拉屏广告,移动端的开机闪屏广告位置等折价超过几千万的广告位置给《匆匆那年》。不仅如此,大众点评还利用其在QQ空间、微信的导流入口宣传《匆匆那年》的信息,而该部分信息触达用户量大约为几千万。
作为一个本地生活服务平台,大众点评除了集合优势资源给《匆匆那年》做宣传之外,还根据《匆匆那年》电影本身的内容,集合了其他类型的商户资源,为观看电影的用户提供“聚会大礼包”。既符合用户的需求,又能给商户带去客流。这也符合大众点评的“开放大平台”战略。
(三)平台之间的叠加效应
在《匆匆那年》中,新媒体营销策略同时在多个平台运行,达到 1+1 大于 2 的效果。除了视频和微博,还有人人网等社交网站的有效利用,即社交 + 本地化 + 移动,三个平台叠加,产生叠加效益。
社交,《匆匆那年》的宣传视频、“匆匆物语”订票短片以及主演的活动信息等都在各个社交网站转载,宣传阵地主要集中在微博、人人网以及视频网站,三个平台相对独立但相互影响。本地,电影制作采取多地拍摄,在拍摄过程中重要演员、导演和观众及媒体有效的互动则达到了未播先热的效果;加之,各地的首映礼形成二次地面传播。移动,抓住了年轻受众对手机、平板电脑等新媒介的使用习惯,通过新媒体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信息传播与接收的优势,多种传播方式综合运用进行电影营销。由此看出,新媒体传播方式为传统的电影营销带来了事半功百的效果。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