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克雷小说创作的语言艺术
引言
英国作家萨克雷在进行文学创作时,对语言艺术的把握十分到位,在他的很多作品中都有所体现,萨克雷高深的语言艺术运用,使得他的小说表现出与同时期的其他作家不同的风格,比如通过讽刺语言的应用凸显主题、运用幽默的语言对社会本质问题进行揭露、运用比喻手法对人物形象进行塑造等,这些都是他在文学创作过程中常用的语言表现手法,有助于读者对小说的人物形象、主旨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一、萨克雷简介
萨克雷是十九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性作家,出生于印度,萨克雷是东印度公司收税员的儿子,家境十分优越,其父亲去世之后给他留下了巨额财产,母亲将他送回到英国接受贵族教育。对于萨克雷而言,他的童年生活过得不快乐,他十分讨厌私立小学,小时候经常受到别人欺负,当父亲去世之后,母亲改嫁,对他带来了很大的打击,这也使得他的文学创作有了独特的创作素材。
萨克雷是一个十分喜欢社交的人,其父亲为他留下的财产使得他有了生活的资本,他开始像当时上流社会的很多人一样有了放荡的生活,由于放纵的生活,使得萨克雷染上了赌博的恶习,而且除了文学,其他的课程他都不感兴趣,因此最终放弃了在剑桥的学业。他将父亲留给他遗产挥霍一空之后,他开始为报纸以及杂志撰写文稿以获得稿费维持生计,在这个过程中,他也开始了自己的文学创作之路。萨克雷被誉为十九世纪英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他和狄更斯在英国文坛上享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他对人民遭受的苦难表达出深刻的同情,同时由于曾经的社交生活十分广泛,因此他对上流社会中的很多现象都十分了解,这些都成为他文学创作过程中的素材,上流社会是他讽刺的主要对象。萨克雷生活的时代正好是英国资本主义工业时代,英国社会的金钱关系、势利风尚和投机冒险都成为他笔下的重要批判对象,他的小说中对英国资产阶级暴发户和没落的上流贵族社会等尔虞我诈、弱肉强食的丑恶嘴脸进行了真实、生动的描绘,在语言上,使用了反讽、诙谐等表达方式,使得人们在阅读的同时也会加深对这些社会问题的思考。
二、萨克雷小说创作中的语言艺术
(一)萨克雷的文学创作
文学创作的基础是现实生活,很多作者都喜欢在现实生活与理想生活中寻找差距,并且将这种差距应用于文学作品中,将自己的希望以及理想寄托在文学之笔上。萨克雷是十九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在他的文学创作过程中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向往,第二,反抗,第三感伤,他的状态也是同时期其他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状态。萨克雷的一生比较曲折,一岁到五岁时,他生活在印度,远离了英国上流社会的那种浮躁,更多地接近自然,童年的深刻记忆使得他对自然、自由的生活十分向往。由于父亲在年幼的时候去世,母亲改嫁,因此他被送回到英国接受传统的教育,从此以后开始了残酷的生活,在这种残酷的生活中,他的理想和现实发生了尖锐地碰撞,尤其是现实社会中出现的那些残酷的画面,使得他开始对英国资产阶级的生活感到厌恶。可以说,萨克雷是用文学之笔在描绘自己的人生,比如他的代表作《名利场》的主人公蓓基与他就有着十分相似的地方,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蓓基由于身份低微,因此在社会中受到了歧视,为了获得更多的平等对待,蓓基苦心经营最终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满腹的心计进入了上流社会,但是最后的结局并不是很理想,最终众叛亲离。但是蓓基身上的那种冒险精神、喜欢流浪的特质,都与萨克雷的个性特征有一定的相似性,他与蓓基不同的是,他一开始就有了进入上流社会的入场券,在最后由于财产散尽才远离了那个喧嚣的社会,而蓓基则是经过了自己不懈努力才进入到上流社会的,不过他们最后都体会到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差距,因此开始反抗自己正在经历的生活。他对现实的反抗精神也被记录在他的作品中,比如早期的《巴利·林登 》、《黄色羊皮纸丛书》、《势利人脸谱》等,都体现了他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厌恶以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二)萨克雷小说创作中的语言艺术
1、运用讽刺语言实现对主题的渲染
萨克雷是一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因此现实社会是他作品中的一个重要描述对象,在他的小说作品中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他对现实社会的思考以及细致的观察,很多小说的主题都体现了萨克雷对社会问题与社会本质的揭露。萨克雷在明确作家的文学创作的基调以及主旨之后,对创作手法进行了研究,他并不是以严肃、古板的语言文字来揭示社会中的各种丑恶现象,以实现对现实社会的抨击,相反,他以自己极高的文字驾驭能力,巧妙地运用了反讽手法,对小说的主题进行深入地刻画。比如《名利场》这部小说中所展现出来的上流社会与下层社会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对上流社会的那种傲慢、残酷进行批判时,萨克雷的语言并不犀利,采用反讽的手法,使得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可以体会到语言文字之间的魅力与深度,并且也能从中获得启迪。在运用讽刺语言时,萨克雷很善于对某个情节进行渲染,从细节出发,比如从人物的对话、人物的眼神等展示出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从而揭示社会的真相与本质。他的这种文字处理方式也可以帮助读者拓宽自己的思维,使得读者的思维可以从一个单一的情节转换到其他的社会本质属性中,从而使得讽刺艺术的语言效果不断提升。比如在他的代表作《名利场》中描写了这样一个情节,克劳莱夫妇的家境并不殷实,但夫妇两人却时常举办盛大的宴会邀请上流社会人士来欢聚。而实际上,宴会上的一切都是富人斯丹恩所提供,所以可以说克劳莱夫妇每一次举办宴会只是担了一个虚名。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上的人们有着十分强烈的攀比心理,对于名利场的留恋使得很多人忘记了自己生活的初衷,打肿脸充胖子,变成了虚伪的人,这种趋炎附会的社会风气在当时十分严重,萨克雷从自己曾经放纵的生活中有所体会,因此在进行文学创作时才会有更多的灵感和素材,对这种社会现象的严厉讽刺,也体现了萨克雷对以往自己的生活的一种悔恨。
利用讽刺手法对英国社会现状进行批判的作品还有很多,比如《势利人脸谱》,是萨克雷的散文集,但其中也有十分丰富的批判精神。在这部散文集中,他将英国社会中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四十五个人作为描述的对象,对他们在生活中的那种势利嘴脸进行了生动的刻画,这些势利者会对他们接触的人进行分类,根据自己的感官给人定位之后,在与他们进行交流时便会有不同的态度。比如餐厅的服务员对这种势利的心态体现得淋漓尽致,当他根据第一印象判断这个客人是个小角色时则会将其引到餐厅的角落就餐,当他断定客人的身份尊贵时,则会对他十分殷勤。这部作品批判的对象是英国文化,揭示了英国强盛时期的社会百态。从萨克雷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一个没有社会地位的人是不会被社会尊重的,在英国的绅士文化下其实隐藏了森严的等级观念。
2、运用比喻手法对人物形象进行刻画
人物形象是一部小说作品的关键,读者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感知,从而可以加深对作品的主旨的理解。在萨克雷的创作过程中,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十分细致、生动,为了获得更好的描述效果,他积极采用比喻手法,使得人物的特征更为立体、鲜明。还是以他的小说《名利场》为例,其中的两个女主人公蓓基和爱玛利亚,通过萨克雷的文字描述,将她们两人的性格也展现得很透彻。萨克雷的比喻手法不仅应用在对人物的外在形象的描绘上,也应用在人物的性格特征、社会地位以及心理特征的描绘上,使得整个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饱满,让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对每个形象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比如对于爱玛利亚的人物形象的塑造,萨克雷经常用娇艳欲滴的玫瑰花来形容爱玛利亚,他将爱玛利亚的美丽外表与玫瑰花的美丽外表进行了联系,使得读者对爱玛利亚的外在形象有一个大致的轮廓,另外,他还将爱玛利亚比喻成百灵鸟,因为百灵鸟以声音闻名,因此爱玛利亚清脆的歌喉正好可以用百灵鸟来形容,这也体现出爱玛利亚活泼的一面。在萨克雷的比喻中,一个美丽活泼、温柔欢快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使得读者对爱玛利亚的形象有一个整体感知,从而为后文爱玛利亚的人生走向的描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一系列比喻中,读者也可以了解到爱玛利亚的社会地位较高,是一个上流社会的贵族,因此也决定了她的人生轨迹的发展,她的出身以及生活决定了她会成为一朵永远被保护的娇弱玫瑰花,所以后来爱玛利亚嫁给了上流社会中人,最终过上了安稳幸福的生活。
结语
萨克雷的文学创作与他的人生经历有很大关系,他的一生经历了起起伏伏,从人生的顶端落到谷底,这也激发了他创作的意愿。从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萨克雷在文学创作过程中,巧妙地使用了讽刺、比喻等手法,使得文学作品的主旨更加鲜明,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生动,从而便于读者的阅读和理解。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