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翻译中的艺术形式再现
1、 艺术形式产生的理论依据
文学艺术形式是其区别于其他语言产品的重要性标志之一,因为它让文学作品具有更大的审美特性与诗学功能。因此,文学创作不仅需要把相关的信息内容传达出来,还需要通过一定的语言形式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作家常常会变换各种语言形式与叙事技巧,有时是故意与传统的表达方式相背离,目的就是为了唤起读者对于他们作品的关注,尤其是要关注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媒介特殊之处。这就催生了文学作品中的各种艺术形式。文学创作者会通过艺术形式让语言更具生命力,从而大大增加文学作品对读者的吸引力。这就是文学作品中艺术形式产生的理论依据。
2、艺术形式再现的理论依据
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形式承载意义,意义又驱动形式。因此,文学作品的翻译,最终表现为意义的理解与传达。 它是不同语言系统之间的语码转换。对于译者来说,文学作品的翻译,不仅需要翻译内容,也需要把形式翻译出来,否则,将会让翻译失去原作品的魅力。形式与意义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依托的关系。译者在进行文学翻译的时候,切不可忽视语言形式。这是因为文学作品的语篇中,形意的张力较大,一些符合系统可以更好的彰显文学创作的意义。
3、艺术形式在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再现策略
应该来说,文学作品翻译中的艺术形式再现是必须存在的,实际上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我们已经遇到过很多形神兼备的文学译作。这也充分说明了文学作品翻译中的艺术形式再现也是可行的。一般来说,译者会使用仿拟原作的形式来进行翻译,目的就是为了最大限度的保留原作的语言形式而进行的变通翻译。从本质上来说,这种翻译方法并非简单的语义翻译手法,而是一种类比的语用翻译手法。所谓类比翻译手法就是指对比不同语言形式或功能上的相似之处,然后再通过一种语言表现手段来象征另一种语言表现手段。这种类比翻译手法是以不同翻译语篇的形式作为基础的,并不强调语义方面的对等,最终是为了实现翻译过程中的辩证性对等关系。当然,这种类比的翻译手法并不是艺术形式再现的唯一手法,它是在特定语境下才可以发挥出原作品的语言作用。译者可以运用多种替代方式来再现原作品的艺术形式。事实上,诗歌是一种最为常见的包含艺术形式的文学作品之一。译者在对诗歌进行翻译的时候,就需要重视对语言形式的保留,尤其是要保留原作品的诗歌韵律和节奏。由于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性,译者只能说尽最大努力来保留源语的艺术形式,但是,在翻译之后源语文字消失也是很正常的事情。译作只能做到一定程度上的艺术形式再现,让受众可以感受到类似原诗的韵律和节奏,但一般来说不太可能做到完全契合。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