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比较钱钟书《围城》与卡夫卡《城堡》的相似和相异

作者:李荣道来源:《芒种》日期:2015-10-02人气:5944

    《围城》是钱钟书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其语言泼辣,极具讽刺意味,堪称小说中的宋诗。小说通过主人公方鸿渐对婚姻“围城”的体验,形象的概括了人生的一种独特情境,展现出了众彩纷呈的心理意识形态,揭示的是人类理想主义与理想幻灭的循环,体现了生活的悲剧性,以及人生的荒诞和孤独。《城堡》是现实主义大师卡夫卡的代表作,体现出了卡发卡式的风格 ,在语言和构思上,都有着其独特的韵味。小说通过一个土地测量员想进入一个不属于其生活的范围的世界中,其冥思苦想、历经一切,但最后命运还是捉弄了他,揭露出了无尽的飘泊和社会的腐朽和黑暗。

一.《围城》和《城堡》的创作背景

钱钟书先生出生于书香门第,天资聪颖,幼时就对古典书籍情有独钟,自小就接受了传统的文学教育,给文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曾在1935年赴英国牛津大学深造,随后又辗转法国,进修法国文学,于1938年回国,执教于国内多所大学。《围城》的创作是在二战那个动荡不安的年月中,当时国家政治混乱、硝烟和废墟占满了整个视线,在我国人民顽强抗战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消极腐化的人们,他们漠不关心、虚度时日[1]。由此,钱钟书在此极为忧伤的基调上勾勒出了一幅充满讽刺意味的画面,描述了抗战时期我国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揭示出在战争时期,人性的荒诞。

弗兰兹•卡发卡,出生于当时的奥匈帝国,现在属于捷克首都布拉格。卡夫卡成长在奥匈帝国末期,强大奥匈帝国的辉煌已经过去,面临的是行将崩溃的无奈和落寞,并且卡夫卡是犹太人,从小就在汹涌的反犹太浪潮中度过,卡夫卡在犹太文化、德意志政治和捷克风俗这三种文化的冲击下,产生了错综复杂的情感。因此,卡夫卡在文化上没有形成既定的认同感,对任何文化都是抗争的,加上卡夫卡严厉的家教,使卡夫卡的生活充满了孤寂,在其稚嫩的心灵深处逐渐形成了孤寂感,并且随着时间的消逝和推移,其内心的孤寂越积越多,最后充满了忧伤,并且转化为对社会的失望和恐惧[2]。《城堡》成书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期,恰逢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并且逐渐的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而卡夫卡的祖国——奥匈帝国,在一战中作为战败国,面临着分崩离析的困境,这使卡夫卡原本孤寂的心灵更加的颓废。作者把自己无法抑制的孤寂和心灵的悲哀通过杂乱无序的文字书写了出来,这样就形成了《城堡》这部小说。这座荒诞的城堡其实就是作者生活的世界,是其内心世界的重现。

战争的残酷与血腥,让人们变得麻木和愚钝。尤其是战争的废墟、人们的迷茫,这苍凉的境况使两位作家产生了相同的孤寂和悲凉。在那无尽的悲哀中,又使两位作家产生了同样的感悟。钱钟书和卡夫卡都把这孤寂和绝望诉诸于文字,把荒诞的情绪融入到了文学作品中。因此,通过《围城》和《城堡》可以清晰的读出作者内心深处的苍凉,以及自己的无奈,甚至痛苦。两部作品在问世后,并没有引起很大的反响,而是孤寂了几十年,卡夫卡的《城堡》直至其死后三十年,才被人们接受,人们才真正发现它的价值所在。钱钟书的《围城》虽说在出版后受到某些批评家的赞赏,但是直到二十年后才在神州大地掀起浪潮,被人们熟知[3]。或许,这就是两部作品类似的写作背景,造就了同样超前的意识和思维,因此不容易被社会接纳和吸收。

二.小说主题。

“婚姻就像围城,里面的人想出来,外面的人想进去,出了进,进了出,也就没有了局。”《围城》作者钱钟书的夫人杨绛女士也用同样的意思概况过《围城》,其说:“城里的人想冲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4]。”杨绛先生的解释或许是《围城》主旨的精短概况。在《围城》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追求的未必都是真实的,很可能是虚幻的,毫无实际意义的。从而揭露了人们理想的虚妄,而揭示了追求的过程的意义。其中深刻的说明了追求和理想的无止境,人们应该清楚认识到这个问题,避免坠入这一虚无的洞中,无法自拔。

《围城》中,方鸿渐的理想爱人是唐晓芙,如果作者让方鸿渐走进了唐晓芙的婚姻围城中,然后再让两人在这一围城中积爱成恨,然后慢慢的分手,或许这才能真正的体现出“围城”的意义。不论是婚姻、职业还是生活,或许都是一个围城,每个人设立的围城也各不一样,都在不停的冲进、冲出。正如方鸿渐千方百计想要进入唐晓芙的围城,却不论怎样的辗转反侧,终是无效,类似于卡夫卡《城堡》中K的迷茫。而苏文纨与孙柔嘉看似已经进入到了方鸿渐的围城之中,却在方鸿渐的心中,她们只是门外人,始终没有进入过。这恰恰就是人间百态,想要得到的却往往得不到,能够得到的又不是自己想要的。这在《城堡》中的展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钱钟书的认识中,不论是婚姻还是工作,甚至是生活,都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永远都是羡慕城内的人,而却不知城内的人时时刻刻都在渴求着城外的生活。他们拼尽一切想要得到的只不过是对方的生活,因此,时刻围绕着城墙在挣扎着,于是一生也就浪费在了这无尽的进进出出中。

在卡夫卡的《城堡》中,是没有时代背景和地域的,只是描写了土地测量员K的迷茫,他想进入一个陌生而神秘的城堡,却始终不能如愿。在小说的开端,K收到了一封来信,这就开启了K进入城堡的思想之旅,由此看来,小说应该朝着K在城堡中的工作发展,但是,故事情节没有这样设计,卡夫卡却让生活在不断的玩弄K,K围绕着城堡不断的转圈,不论K怎样努力,但是都无法顺利的进入城堡,K只有为了进入城堡而不停的奔波和劳碌,却又不知道结果怎样,每天就生活在这看似目标明确,工作充实的社会中。《城堡》中K的生活原型应该就是卡夫卡本身,卡夫卡生活在自己阴暗的内心深处,自小在生活中就没有得到过安全,社会的没落给内心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打击,尤其是自身犹太文化的发展,受着其它文化的冲击。并且家庭的残酷使卡夫卡的生活开始走向了黑暗,在卡夫卡内心是没有光明,他觉得生活是悲哀的,社会是黑暗的,在卡夫卡的内心意识里,看到的只有忧伤、悲观和无尽的失望,社会给予他的只有恐惧,因此,作者在《城堡》中给予K的也是同样的生活境遇,是作者生活的缩影。

由于卡夫卡是犹太人,所以,很多学者认为《城堡》的主题应该是犹太文化的飘泊情节,犹太人时刻受着社会的打击和排斥,因此,在他们的意识中,都是为了找寻自己的精神家园在不断的飘泊着。《城堡》中K为了能进入城堡中,时刻都在为这个目的奔波劳碌,居无定所,来来往往,这可以看出K在漂泊中的困苦。也有人说《城堡》的主题是人类对生活的寻找,不断的在找寻上帝,人类为了真理、为了自己的目的,在苦苦追寻,希望能够达到既定的目标。但是在《城堡》中,卡夫卡似乎并没有刻意的表现出“精神家园”、“人生目的”。在小说后来的发展中,尤其是主人公K和信使妹妹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其中的端倪,作者好似要通过城堡光鲜的外表,来反射城堡内的丑恶和黑暗,通过对比,来说明社会的腐朽和堕落。但是如果是这,K在知道城堡内部的情况后,也就不会再处心积虑的进去,而是怅然的离去,但是,直至最后,K都在找寻着进入城堡的途径。或许卡夫卡只是借助《城堡》中K来表达自己的苦闷,以及在这纷乱社会中的迷茫,通过K的生活,来折射自己的生活。

三.写作特点。

钱钟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的大家,其小说基调多是带有讽刺意味。钱钟书先生的写作特点是在幽默形象的比喻中蕴含着尖锐的讽刺,并且伴有极为细腻的心理描写,能够使刻画的人物形象的出现在读者的眼前,并且使读者眼前一亮。也使钱钟书的小说被誉为“最有趣最用心经营的小说”。钱钟书先生的写作特点和其求学经历有着很大的联系,学生时代钱钟书就奠定了坚实的文学基础,尤其是对古典文学涉猎极广。随后,又留学英法,欧美文学对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卡夫卡是现代派的文学先驱,并且对现代派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卡夫卡的写作特点受其文化背景和自身生活状况的影响。因此,卡夫卡的文笔较钱钟书要显得灰暗,在讽刺中透露着诡异的色彩。卡夫卡受到当时欧洲盛行一时的存在主义的影响,在卡夫卡的作品中,多是用象征手法,刻画出孤寂、荒诞的世界,讽刺着荒诞的人生,却又默默的承受着痛苦。在卡夫卡的作品中,有着浓重的灰暗色彩。

结束语

钱钟书和卡夫卡都是现代文学史中的大家,虽然生活背景和文化背景不同,但是都具备纯熟的讽刺手法,在作品中对荒诞无稽的生活做了极大的讽刺,都对人生、对社会提出了质疑,做过深刻的思考。但由于两人的生活背景和所受文化熏陶不同,又有着不同的写作特点,钱钟书是讽刺中有着幽默,而卡夫卡却是带着浓重灰暗色彩。

本文来源:http://www.zzqklm.com/w/zw/1534.html芒种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