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经典影片《肖申克的救赎》的主题内涵
0引言
《肖申克的救赎》是电影史经典电影之一,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的电影。不仅是在美国电影史上而且在世界电影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肖申克的救赎》电影的成功不光得益于演员表演的到位,更重要的是好的剧本、配乐、导演等多个方面的配合,才成就了电影史上的经典。本电影获得了奥斯卡的七项提名,包括最佳导演和最佳编剧的提名,本文就《肖申克的救赎》中的所表达的主题进行分析和解读,力求还原电影所要表达的思想。
1电影中的反讽
《肖申克的救赎》无论从导演、编剧和所表达的思想方面都堪称经典,电影同时表达了对那个时代的讽刺,既反映了当下底层社会的状况,也表达出了主角的心声,发人深省。《肖申克的救赎》主要的故事围绕着主人公安迪展开,安迪被控告谋杀自己的妻子和情夫,被送到了肖申克监狱进行服刑。安迪并没有谋杀自己的妻子和她的情夫,但是没人相信他,因为监狱里的每个人都声称自己是被冤枉的。在肖申克的监狱里,安迪与瑞德相识了,两人成为了朋友。安迪在20年间,不断利用一把小的岩石锤挖牢墙,终于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安迪越狱成功了。安迪拿走了监狱长部分的黑钱,并揭发了监狱长受贿的罪行,瑞德获得了假释,二人在安迪约定的地方——一座小岛上重逢了。
1.1对监狱的反讽
影片从多个层次和角度采用了反讽的手法,在相互对立和矛盾的结构中,探寻了真相,实现了救赎,极具有反讽的深度和内涵。在这二十多年里,安迪将岩石锤偷偷藏在《圣经》中来躲过狱警的搜查,而监狱长就曾经说过:“救赎之道就在其中”,这是对监狱长道貌岸然的极大的讽刺,监狱长才是监狱里真正的魔鬼。在安迪与瑞德相处的过程中,曾经问过瑞德:“你是无辜的吗?”而瑞德则轻描淡写的说道:“我可能是监狱中唯一有罪的人”,毫无感情的话语透露出了肖申克监狱下的囚犯的麻木,是对这种制度化的极大反讽,对于有罪和无罪毫不在乎,看不到希望的生活让囚犯如行尸走肉般生活,而在影片的后半部分,瑞德在最后一次的假释答辩中对于此的反讽,既充满了西方式的黑色幽默,同时也是对这种制度的极大不满,让电影的主题再一次的升华。
1.2对体制化的反讽
《肖申克的救赎》中另一个主题是“制度化(institutionalized)”。在安迪的到来之前,整个监狱都处于监狱长残暴的统治之下,任何事情都要请示,制度化的烙印明显。电影中瑞德的就很深刻的就是了什么是制度化,“起初,你讨厌它,然后你逐渐的习惯它,长时间后,你开始依赖他,这就是体制化”。制度化的管理让整个监狱充满了绝望、畏惧,犯人们度日如年,监狱的生活就如电影中所说的那样:“监狱生活充满了一段又一段的例行公事”,制度化让监狱的犯人失去了适应社会的能力,当最终重获自由的时候,却被外面的自由“钳制”。电影中在监狱生活了50年的老布,在老年时期被释放了,适应了50年监狱制度的老布回到现实社会,却无法适应现实社会的生活,无法融入到正常的生活之中,这种陌生感让老布绝望,最终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来脱离“自由”。
电影《肖申克的自由》充满了宗教的色彩,监狱长和狱警是制度的维护者和执行者,他们是魔鬼撒旦的化身;以安迪为代表的犯人们是反制度化的化身,安迪是英雄的化身,瑞德是精英的化身,而老布们则是云云大众,也有懦弱的化身——被监狱虐待致死的肥仔,他们都在体制下生活,但是英雄们选择用自己的力量而逐步改变这个不合理的制度,精英们对制度有着深刻和透彻的认识,但是反抗的不成功只能最后接受,云云大众们可能曾经有过反抗,但是被无情的镇压了,最终他们只能选择默默的接受,最后从精神到肉体都被洗脑而变得制度化了,而懦弱者成为了这个制度的牺牲品,成为了制度的尘埃。监狱的囚犯们都渴望过自由,都有过希望,虽然曾经被监狱的制度所磨灭了,但是主人公安迪带给他们打破这种制度的希望。
2电影中心主题的解读
《肖申克的救赎》是以讽刺社会和时代作为背景的,要想更好的解读《肖申克的救赎》在时代背景下的主题,就要搞清楚电影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才能更深刻的理解电影主题的深刻含义。
2.1电影中的“希望”
希望(hope)是整个电影的灵魂,在主角安迪来肖申克监狱服刑以前,整个监狱死气沉沉,犯人们探讨的话题低级,每天的事情就是打架斗殴,以此来挨过每一天,整个监狱环境中充满了绝望、恐惧、混乱,犯人们在肖申克监狱没有任何自由,受监狱长的奴役。安迪的到来,虽然不能从根本上扭转监狱的环境,但是安迪给监狱的犯人们带来了自由之风,为他们带来了希望。
安迪曾经在餐桌上对希望说出了自己的看法:“不要忘了这个世界上还有可以穿透一切高墙的东西,它就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他们无法达到,也触摸不到,那就是希望。”体现了安迪心中充满了希望,这也给监狱的犯人们包括瑞德以鼓励。安迪的希望与监狱长的希望不同,他的希望为犯人们带来了光明,不是监狱长口中的“我是世界的光明,跟着我就不会有黑暗”,道貌岸然的监狱长以这个作为外衣,在监狱里进行残暴的统治,让监狱的犯人们无偿为他劳动,从而获得暴利。监狱长的行为让监狱的犯人们失去了希望,让每个犯人都像是奴隶一样,做什么都要请示,成为制度化的牺牲品,这导致了老布的悲剧,瑞德出狱后仍然毫无人权的带有请示的烙印,犯人们出狱后无法融入这个社会,不能像正常人一样的生活,生活失去了希望,变成了没有自己思想的怪物。造成这种局面的是监狱黑暗的制度,腐败的领导。
电影还采用对比衬托的手法来表现希望的主题。安迪的作用在影片的另一个重要角色瑞德身上得到了体现,瑞德重返社会后,没有像老布一样因为不是适应社会而只能最终走向死亡,瑞德战胜了在监狱留下的制度化的阴影,与安迪在约定的小岛上相见。瑞德不再是那个对安迪说:“让我来告诉你什么是希望,我的朋友。希望是一个危险的东西,它能够使人疯狂,我们心中的希望根本毫无用处。你最好习惯这个观念”的人,他真正实现了从制度向自由的蜕变。与此同时主角安迪也重来没有放弃过希望,安迪20年如一日的用一把小小的岩石锤来挖监狱的通道,最终获得了重生。安迪的行为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为其他的犯人带来了希望,他改变了瑞德、改变了汤米,为监狱的犯人们带来了希望和自由之光。
2.2电影中的“救赎”
《肖申克的救赎》中最后电影的主题都围绕着“救赎(redemption)”,它是整个电影的目标,电影的救赎不光是让肉体获得自由,还包括精神上的救赎,让犯人们的灵魂最终得到升华,否则就只能像老布一样肉体自由了,但是灵魂还没有自由,最终只能走向毁灭。主人公安迪是这场救赎运动的倡导者和执行者,加上监狱以瑞德为代表的精英们的配合,最终完成了救赎之路。英雄和精英二者心中都有着对自由和希望的向往,不同的是,英雄不仅有这种想法,并且付诸行动。安迪救赎的不光是自己,还包括监狱的犯人们,让他们打破制度,追求自由,“懦怯囚禁人的灵魂,希望可以令你感受自由。强者自救,圣者渡人”说的正是安迪这种英雄,让监狱的犯人们重新有了自己的思想和灵魂,代领他们走向自由之路。
救赎是一个宗教的词汇,在影片中我们可以多次看到《圣经》,特别是安迪最后逃跑时将圣经放在监狱长的保险柜里,充满了讽刺和救赎的意味,监狱长自诩审判官,但是却是满嘴挂着圣经词汇的伪君子,审判者终究会被大众审判。安迪所做的不光是改变自己的命运,而是让监狱的犯人们挣脱牢笼,“有些鸟注定是不会被关在笼子里的,因为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通过主人公安迪的启发和领导下,很多囚犯开始觉醒,而不是一味的逆来顺受,他们开始一起修建图书馆,相互帮助识字,以汤米为代表的年青的囚犯开始读书识字,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高中,这是救赎重要的一步,囚犯们开始读书,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灵魂上得到了救赎。在《肖申克的救赎》中,里面的救赎不光简单的是宗教上的意义,它深刻反映了在上个世纪30年代人们真实的生活状况,反映了那个时候人们信仰的缺失,从而造成了人们的麻木和顺从,每个人既相同而又不同。“坚强的人只能救赎自己,伟大的人才能拯救他人”,安迪正是这样一种人,不仅救了自己,还带领着监狱这个群体走向希望和自由。
3结论
在《肖申克的救赎》中我们或多或少都可以在电影中找到生活的影子,我们或者成为安迪式的人物,勇于追求希望,或者成为监狱中芸芸众生那样,被制度化。不管怎样,《肖申克的救赎》作为一部经典的电影,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不落俗套的剧情、恰到好处的剪辑、优美的配乐都成就了这部电影,电影所表达的希望和救赎的主题发人深省,有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本文深入分析了《肖申克的救赎》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无论怎样《肖申克的救赎》都是一部值得我们深刻解读的电影。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