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日记》叙述的可靠性评析
引言:鲁迅的《狂人日记》,作为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小说,在出世之初,就产生了强烈反响。在作品中,叙述者断言“中国历史,是一部人吃人的历史”。引起来进步知识分子共识。《狂人日记》在今天仍然有其思想价值。但是,文中尖锐犀利的观点,却出自一个“狂人”之口。“狂人”作为一个被迫害者,其叙述影响应该是不可靠的。但是,读者对他的论断深信不疑。作者是如何达到这种艺术效果的呢?
一、叙述的可靠性内涵
我们日常交流的信息,有可靠不可靠之分。如果把文章中,作者对故事的叙述看做是,作者和读者的交流,那么,其中也存在可靠、不可靠的叙述。叙事文本中,不可靠叙述是作者为实现一定目的而进行建构的。不会像日常交流活动中,说话者的无意识叙述状态。韦恩·布斯在《小说修辞学》中,对“可靠性叙述”下了一个定义:“当叙述者为作品的思想辩护,我把作者的叙述称之为可靠性叙述,反之,称之为不可信的。”“可靠性叙述”和“不可信叙述”经布斯提出之后,在现代小说的有效性研究方面,获得了追随者的呼应。在小说叙事虚构作品中,对于叙述者的一个重要区分,是可靠与不可靠叙述者。这是由作品的需要,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态度设置的。这里所说的“表现自己”,不是自身毫无中介的直接显示,而是在作品中不同的叙述者叙述中展开。在作品阅读的过程中,透过对隐含内容的推断,作者的思想规范、道德价值都被体现出来。鲁迅的试验性质的小说,带有强烈叙事性。他的小说充满了新技巧和新形式。不可靠叙述也是其中之一。如果以“可靠性”叙述,来解读鲁迅探索性的小说,许多争论不休的话题有了新的解释。
“不可靠叙述”是小说现代性的重要标志。它产生的根本原因是,隐含在作者、人物、叙述者、之间不统一性而产生距离。这种距离,在传统小说是不存在的,因为它的叙事角度是全知叙事视角。限制性叙事对全知叙事“入侵”,产生了这种现代小说叙事艺术方式。只有在熟练,“不可靠叙述”的修辞意义,只有掌握了叙事各主体之间关系后,才能进一步理解。“不可靠叙述”在中国小说现代性转化中,经历了一番不同寻常的周折。终于脱传统说书式全知视角的限制。叙事方式才可以全面铺开。缺乏理论意识和理论的启发,晚清“新小说家”们,在打破全知视角限制时候时举步维艰,发展情况是“走一步退半步。作者通常是,采用第一人称充当配角,讲述别人故事。“不可靠叙述”的叙事方式打破了唯我独尊的专制与虚假。在“五四”小说家们笔下,这种叙事方式更进一步使用。第一人称充当主角的方式,增强读者对小说真实性的阅读依据。但是,这一时期,对第三人称限制叙事,以及其他纯客观叙事,掌握的作家还是少数。对于“不可靠叙述”能中肯评论作家数量更是少之又少。
二、《狂人日记》可靠性分析
鲁迅的《狂人日记》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分别是叙述本文和插入本文。叙述本文的篇幅是几百字,主要讲述了日记的来历:昔日良友偶染重病,“我”趁归乡之时探视,不料他已经痊愈,去了某地候补。我在看过其弟给我的他的日记之后,觉得很有医学价值,于是展示出来。插入本文由 13 封日记5个部分组成。我们清楚地看出,在较短篇幅的叙述本文中,多是作者外在叙述;较长的插入本文中,叙述主体是人物叙述者“狂人”。对于《狂人日记》的研究的首先问题就是,叙述的可靠性和叙述中的不可靠性。可靠的叙述者指,当叙述者讲述和行动时,与作品的思想规范相吻合的叙述。但是,不可靠的叙述者并不相反。不可靠叙述者指的是,遵循作品的思想规范来讲述,但实际目的不是如此。叙述者变得不可靠的原因是什么呢?原因是价值观的大相径庭。“可靠叙述者”与隐含作者,在事实上意见如果没有分歧,不可靠性就不会出现。如何对可靠与不可靠叙述者进行辨别,是在当前的叙事研究中,被广大学者所接纳的一个概念。可靠性叙述和不可靠性叙述,建立的基础是作品的二元对立上。按照与隐含作者思想中的规范、价值观衡量不同的叙述者不同的位置,产生不同层面思考。对作品叙述者总体把握,可以明白叙述者对故事的讲述,理解人物的特征,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鲁迅的《狂人日记》中,两个叙述者,分别是“旁观者”和“狂人”。和旁观者的作用主要是“引子”出现。旁观者的出现作用,主要是对为了引出作品中真正的叙述者——狂人。此后,作品中的见证正就没在出现,并未置身于故事中,也没有作为一个重点任务进行描写。在整篇作品中,叙述的重点任务是旁观者。旁观者的叙述具有可靠性。但是,他的叙述篇幅主要是在作品的“引子”部分。目的是告诉读者文章的来源。从他叙述的作用来看,叙述具有可靠性。在其他叙述中,这个叙述者成为了其他叙述者的一个主要人物,成为叙述内容的以部门。这两种可靠叙述和不可靠叙述,同时存在。两者同时存在的情况下,没有可靠和不可靠性之分。两者不是在一个此消彼长的关系中。这种叙述的关系在不少作品中也有所体现。在具体研究中,没有办法被具体滑轨到不可靠和可靠的类别中去。在可靠、不能一目了然的情况下,存在着可靠不可靠相互转化的现象。也就是说,存在着这样一条轴线,将不可靠、可靠性进行了角色的转换。这条轴线错综复杂,并不能清初说明可靠或不可靠性。在同故事叙述中,作为同故事叙述者的人物在作品中出现中,这种表现更加明显。在鲁迅的《狂人日记》中,作为小说主体部分的叙述者“狂人”,就是这样难于归类的叙述者。作品名之为《狂人日记》,开头部分的引子中,明确宣称主人公所患为“迫害之症”,“语无伦次”,,多”荒唐之言”。这样的叙述者作为人物,其所叙必定是不可靠的。然而,“狂人”有时却又出现一些奇怪的言论,充满了真理的声音。在这个意义上,“狂人”可以是可靠的叙述者[2]。此外,隐含作者的意图,可以从文本中推断出来。通过这样的方式,隐含作者文本意义,可以体现出来。只有在文本描述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解释。隐含作者思想才可以被推断讨论。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审视着叙述者的可靠和不可靠性。作品中的价值观隐藏在全文中,隐含的作者思想,对于作品的理解具有指导的作用。但是在一定意义上,作者的隐含观点是不完整的。需要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仔细的推销,才能详细感受到。其中推敲观察的关键点,就是可靠或者不可靠叙述。当作品处于运动之中,作者的体内被作品的意识唤醒。不少读者在研究可靠叙述和不可靠叙述中,研究过《狂人日记》之后,就会产生这种感受。“狂人”的所有日记中,与一个正常人的差异并不是很大。但是他的日记中,存在着一些丧失理智的言论。一个三十多年没有见过月亮,真实和狗进行延伸的交流的人,在精神上处于一种极端恐惧的状态,从侧面透露出“狂人”在精神上受迫害之深。在可靠叙述与不可靠叙述之间,读者和叙述者之间产生一个奇妙的距离感。但是读者心中,也许还期待一种“疯言疯语”的改变。一种与读者预料相差甚远的场景,引起读者的深思。在读者动态阅读中,前后关联的实践,预示了一个作品未来的发展,吸引读者在动态阅读中的继续进行。后者正包容在前者的形式之中,两者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改变着读者的预测,改变对人物的看法。使读者产生了思考,究竟是可靠叙述还是不可靠,进一步逐改变对其所作出的推断。
三、可靠性艺术效果分析
从《狂人日记》中,可靠和不可靠叙述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结论。首先,在作者的虚构叙事作品中,可以同时存在着可靠叙述者和不可靠叙述者,并且这两个叙述者所处位置时相对的。其次,其次,可靠叙述者和不可靠叙述者之间,有一个此消彼长的关系。再次,可靠叙述和不可靠叙述中在可逆性在虚构的故事中,这种可逆性变化表现得更加强烈。最后,这种可逆性变化与隐含作者的思想和世界观有着重要的联系。作者在作品阅读中,可以体会到与可靠和不可靠叙述对作品的动态变化,从这种变化中具有可以推到的可逆性变化。作为插入本文叙述者,“狂人”是一个不可靠叙述者,但是身份有点特殊,是一个特殊的不可靠叙述者。不仅在在伦理评价轴上,有错误的产生。对事件和事实的陈述,符合社会和文学惯例的。因为作者的提示,结合和读者的慧眼,作品中的基本事实可以进行还原。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完全其还原成普通看病场景[4]。在体会作品思想中,“狂人”的论据无可争辩。具有广泛的适应性。“狂人”的辩护指向历史,指向现实。虽然文中有几个显而易见的错误,但是,在艺术效果上,不仅不会雄辩效果,反而是提醒我们叙述者的不可靠性。在这个层面上,“狂人”的不可靠叙阐释,小说保留了传统文体中稳定特质的艺术效果。
结语
鲁迅《狂人日记》中,插入本文层面和叙述本文层可靠性是不一致的。叙述本文的叙述者有三个线索轴。对于插入本文的叙述者——“狂人”在评价层面上是不可靠的。但是,我们可以根据本文的事实,进行暗示猜测和推测。暗示和读者的积极建构。这种可靠和不可靠叙事,突出了叙述者和读者在作品思想上的沟通。当我们,我们在注意可靠性和不可靠性之间的关系下,可以加深我们对叙述者,重点是不可靠的叙述者的判断,在作品理解上不会陷入一个非此即彼的理解偏差中去。从而影响我们对作品与人物的理解,更为全面、把握叙事作品意义所在。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