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里尔克诗歌《豹》的审美张力

作者:彭琳来源:《芒种》日期:2015-10-06人气:4032

    里尔克的《豹》是一首世界名诗,受到读者广泛的喜爱与传播。但是多数读者习惯从思想内容和象征意义方面对诗歌进行阐述,本文则试图从诗歌的审美张力作一些解读。

    张力一词来自于物理学,它的原义是指由一根拉长、伸展的弦对施力者所做的反作用力。力与弦的长度平行,方向朝弦1。牛顿第三定律指出,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根据这一定律,物理学上又延伸出了很多接近张力的概念,如引力、弹力、能、表面张力等。

    罗吉·福勒说:“张力的概念源自辩证法的思想方法,后来在各个领域内得到广泛的应用,例如它曾被用来分析浪漫派的感受力;在文学批评中它被用来分析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对立;以及弗洛伊德的心理冲突或列维-斯特劳斯的能动的二元对立等。在20 世纪的文艺理论中,该术语频频出现,这反映了当代批评家愈来愈清楚地认识到存在于心理、社会以及作为其表达手段的语言结构之内的张力。”“一般而论,凡是存在着对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力量、冲动或意义的地方,都存在着张力。”2

    里尔克擅长在诗歌中使用矛盾、冲突、对抗的意象,并在这些矛盾冲突中传达一种艺术的张力。诗歌《豹》是这一手法的突出代表。

    诗歌《豹》首先表现的是生命意志与外部世界的冲突与对抗。诗中“强韧的脚步”、“力之舞”、“伟大的意志”3P42等都显示了豹的生命意志的强大。豹作为一种勇猛与速度的象征,作为一种自由与野性的标志,是一种力与美的典型。但“它的目光被那走不完的铁栏/缠得这般疲倦,什么也不能收留。”“它好像只有千条的铁栏杆,/千条的铁栏后便没有宇宙。”“仿佛力之舞围绕着一个中心,/在中心一个伟大的意志昏眩。”诗歌中把“力之舞”、“伟大的意志”和“疲倦”、“昏眩”组合在一起,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构成了强烈的对抗与冲突。

    自然界中存在的豹是一种自由、速度、力与美的象征。英国皇家兽医学院的科研人员在367只猎豹身上安装了GPS,经过反复测验后,计算出猎豹在追捕猎物时的速度可以达到每小时90公里。4野外生存的豹在追捕猎物时步伐矫健、勇猛迅捷、姿态优美。这样的生命被隔离、封锁在铁笼之中时,必然会形成一种巨大的反差,这种反差会在心理上形成一种冲突、对抗的力量。这种力量就是所谓的张力。里尔克用诗的形式将这种对抗表现出来,就是文学意义上的审美张力。

    其次,诗歌中还有一种张力体现在压抑和紧张方面。压抑、紧张对于人而言是一种非常强烈的心理感受,也是冲突对抗的另一种表现形态。压抑首先是由压力造成的,它一方面是由外部力量导致的心理压力。诗歌中豹的外部力量来自铁栏的隔离与封锁。这种隔离与封锁对豹的自由生命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压抑另一方面是来自精神内部的压迫和抑郁,诗歌中“它的目光被那走不完的铁栏/缠得这般疲倦,什么也不能收留。”“仿佛力之舞围绕着一个中心,/在中心一个伟大的意志昏眩。”“通过四肢紧张的静寂——/在心中化为乌有。”等都形象地表现了豹承受的巨大压力和内心的痛苦。被隔离、封锁的豹意味着自由的丧失和本质的失落。这些都会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强烈地支配着豹的生存。

    紧张就像一根绷紧的弦,也是一种力的表现,而且往往是两种以上的力相互作用的结果。紧张在人类生活中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人类会因为各种原因引发内心的紧张感。而这种紧张不仅影响情绪、心理,也影响人的身体。生物学家和心理学家研究认为,动物也一样有各种各样的情绪,这些情绪一样影响它们的生存和身体。被隔离在铁栏中的豹“有时眼帘无声地撩起。——/于是有一幅图像浸入”,这幅图像我们可以想像得到,那就是茫茫的大草原,茂密的黑森林。豹和它的同伴们在那里自由自在地追逐、嬉戏、捕猎、打斗。那里是它的生命之源、存在之根。那样的生活是它本有的生活,那里的生存是它的本质实现。但现在它只能呆呆地困守在这“没有宇宙”的“千条的铁栏后”。而它那奔袭、驰骋的愿望也只能“通过四肢紧张的静寂——/在心中化为乌有。”诗中把“紧张”和“静寂”组合在一起,非常形象地表现了豹在把浑身的筋肉绷紧,准备奔驰跳跃的一刹那,却无力地放弃了,并把这一生命的冲动“在心中化为乌有”。其实这一次未能释放的能量重新被压抑回内心的时候,豹自身的冲突和紧张会更加强烈和巨大。

    其三,诗歌中还有一种力的存在形式比较奇特,就是妥协与平衡。张力本身就是一种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这样的力总是奇妙地保持着一种平衡。里尔克的《豹》也恰当地运用了这样一条物理定律,令那只豹在激烈地对抗、冲突中保持着平衡。一只野性、凶猛、代表着力与美的豹在铁栏背后,无论承受着多么强大的对抗、冲突、紧张和压抑,但这些巨大的力量最终只能“通过四肢紧张的静寂——/在心中化为乌有。”从而实现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的对抗与平衡。当然,这里的平衡只是一种假象,而实质却是对抗与冲突。它就象一座即将喷发的火山一样,蕴藏着无限的力量。《豹》的这种平衡也凸显出了强大的内在力量。读者甚至可以感觉到这种力量的强大冲击。这就是审美张力的作用。

    审美张力在诗歌《豹》中艺术化地运用,使诗歌凸显了语言背后的对抗、冲突、紧张、压抑及妥协与平衡。传达出精神和心理层面的躁动与不安,揭示出一个令人颤栗的灵魂深渊的维度。体现了现实中的豹被捕猎、被隔离、被困锁的痛苦与无奈。象征着人类在现实社会中所受的种种束缚与规约,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又无时不在束缚之中。更突出的是,诗歌深刻地揭示了豹的自由的丧失和本性的失落,表现了豹精神的扭曲和本质的异化。

    读里尔克的《豹》,会令人感到心灵的震撼,那是审美张力对读者灵魂的穿透与撞击。《豹》着力歌颂的是顽强的生命力与外部困境的抗争。也是人类在不断增强的本质意识和外部约束感受的矛盾冲突。体现着现代人生存境遇中的无奈与挣扎。

    里尔克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其作品受到广泛地传颂。但他的一生并不平坦,他的一生都是在孤独与抗争中度过的。这也是里尔克诗歌创作的动力和源泉。里尔克1875年12月4日生于布拉格。“他降生时奄奄一息,父母护理了他整整两个星期,才鼓起勇气把他送到同一条街上的圣海因里希教堂受洗。”5P10里尔克的父母在里尔克之前曾有过一个女儿,但出生一周就夭折了。里尔克的母亲“似乎打算用这个儿子来弥补失去的女儿。……在他上学前整整5年,她都不顾孩子父亲的反对,把儿子打扮得像个女孩子。”后来,里尔克回忆道,“一直到上学前,我都穿得像个女孩子。我想,母亲准是把我当成个大洋娃娃来摆弄。”6P10对于母亲的做法,里尔克深怀不满。在19岁生日的时候,里尔克给未婚妻写的信中,谴责母亲让他的童年充满了不堪回忆,特别是经常不在他身边,只把他丢给“一个冷心肠、没良心的女仆照料。”7P10里尔克的父亲当过军官、铁路职员,但一生中并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愿望。他虽然没有激烈对抗妻子的做法,他内心却希望儿子成为一个有男子汉气质的军人,他经常设法“给儿子一些锡兵和锻炼用的哑铃”。父亲的希望使里尔克“渐渐真心迷上了骑士精神和建功立业”8P12

    父母态度的不一致导致了里尔克幼年时期性格上的矛盾和敏感,“儿时的勒内遭受着两股彼此对峙的压力。模模糊糊地,他似乎能感觉到自己充任了父母之间争执不下的战场”。母亲做法的后果之一是形成了里尔克细腻敏感的气质,这为他后来成为一个诗人显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父亲的期望则使里尔克充满了自由反抗的性格。拉尔夫·弗里德曼在他的著作《里尔克:一个诗人》中评价道:“约瑟夫(里尔克的父亲)推崇的军事的‘阳刚之气’和菲亚(里尔克的母亲)的诗歌同样融入了里尔的精神,彼此结合,促成正果,成就了他的作品。”9P13

    成年后的里尔克一生中都是在漂泊、流浪、孤独、挣扎中度过的。由于里尔克特殊的生命阅历和个性特点,使里尔克的内心“涌动着几股彼此对抗、目的悬殊的力量”。10P13这也造就了里尔克诗歌中的冲突、对抗、紧张、压抑、妥协、平衡的矛盾现象。

诗歌《豹》既表达了里尔克精神上的冲突与对抗,也形成了诗歌特有的审美张力。这种张力使诗歌增强了感染性、深刻性和普遍性,使之成为脍炙人口的佳作。

本文来源:http://www.zzqklm.com/w/zw/1534.html芒种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