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花儿创作的当代文化价值
“花儿”又称“少年”,也叫“野花儿”、“山歌”等属于民歌范畴,流行于甘、青、宁等地区,由汉、回、土、藏、萨拉、东乡、保安、裕固等八个民族语言为载体,以情歌为主要内容,并多以汉语演唱的一种歌曲。宁夏是花儿的故乡,据柯扬先生考证,其萌生于明代初期(约公元 1370 年)。[1]可见“花儿”产生之早,传播范围之广,参与民族之多,流传至今足以说明其丰富的艺术审美、情感表现、文化内涵,已成为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宁夏花儿创作为研究对象,探讨花儿在流行歌曲、电影、电视为主导的大众文化时代背景下,花儿创作的形态与内容、传承与创新对提高国民精神与审美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造世界民族文化品牌等的重要意义,尤其是花儿创作在中国经济文化转型时期所承载的当代文化价值,对提升中国整体的综合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 宁夏花儿创作的形态与内容
“花儿”的起源与发展与民族的迁徙、融合有很大关系,花儿是多民族发展、融合的一个缩影,也因此而形成花儿多民族、多语言特色。近代,国家、地区十分关注花儿的生存与发展,纷纷出台文件保护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花儿”,组织专家整理、挖掘花儿的歌词、曲调、演唱方式、风格流派等文化价值,指导花儿当代创作,运用其他唱法丰富花儿的形式等等,2009年阿布扎比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花儿”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花儿是一种融合文学、音乐、舞蹈、宗教等于一体的多元艺术表现形式,是西北民间的文化瑰宝。从其内容上看,花儿创作包括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男女之爱,神话历史、日常生活、攘灾避祸、自然山水……,也有对社会黑暗面的揭露、对丑陋的鞭挞、对劳动的赞美、对生活的憧憬、控诉封建礼教。六盘山花儿是宁夏花儿的代表,六盘山地区自古就是西域通向中原地区的重要关隘,这里古代长期的有军屯、商人贸易往来,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出现了不少歌唱爱情故事、歌颂商人与山民勤劳智慧、互帮互助高贵品质,如宁夏回族歌舞剧《月上贺兰》以古丝绸之路上西域商队中一个年轻的小伙子与当地的回族姑娘的爱情为主线,讲述商队的艰辛,在汉族和回族人民的帮助下克服苦难最终完成东渡黄河的故事,具有很强的文学性与音乐性。
宁夏地区也是中原地区与少数民族交融地带,人们屯田移民、开垦荒山,疲惫、寂寞之余,放生歌喉,自娱自乐的放松方式,因此花儿的调式有一定的讲究,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微调式—河州令型花儿;二是商调式—下四川令型花儿,主要流行固原市盘山东西;三是角羽型花儿,这是宁夏地域特有的调式。 [2]从这一方面来看,花儿的地域性很强,但在文化的生成与发展中,各地域、各民族之间的调式也有相通之处,既有共通性又有区域性,展现了西北地区极具特色的文化,记录当地的历史、社会现实和人们淳朴的性格,人们在一遍一遍歌唱、传播的过程中,实现了花儿民歌的艺术审美价值,每个人既是歌唱家、听众又是艺术家、创作家,一首流传久远的经典花儿,“自身都具有让欣赏者‘共鸣’的艺术典型性。”[3]
本节简要概述花儿的内容和形态方面的内容,但其还可以细分出很多内容,但花儿流传至今,并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还是歌词蕴含着生命价值、真挚情感、人性本质、山民的喜怒哀乐,生活的憧憬,社会的认识等等这些极具特色西北地域文化气息,积淀成的历史集体记忆,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意象,体现了审美文化的个性与共性、普遍与特殊、现象与本质的完美交融,才能与人们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并一代代其流传下去。
二、 宁夏花儿创作的传承与创新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全球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耕文化不可避免地被边缘化,正如英国人类学家奇格蒙特· 鲍曼之见:“对每个人来说,‘全球化’是世界不可逃脱的命运,是无法逆转的过程。”[4]中国是典型的农业社会,农耕文化是花儿孕育、发展的土壤与阳光,但以电视、电影、流行歌曲为主导的大众文化盛行的当代,花儿的创作、生存面临巨大的困境,即使在相贫穷的西北地区,电视也已成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霸占、挤压花儿的生存空间,人们娱乐、放松的方式与工具越来越多,花儿已失去农耕文化时期的功能与作用;花儿创作有着特定的内容文化、创作条件,其自身在适应时代性无法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年轻人越来越喜欢流行歌曲,传统民歌日益落寞。
近些年,在国家的号召和支持下,一方面相关部门全力进行花儿创作的传承工作,在高校开设花儿等相关专业,研究花儿的起源、流派、唱法、曲令、社会关系等等;花儿走进中小学课程,积极举办花儿歌舞比赛,扩宽花儿的生活空间;保护保护原生态花儿歌唱者,如海原县的马生林被誉为黄土高原上的“花儿王”、固原市原州区的张明星等,政府要相应给予补贴;创建宁夏文化品牌、开发花儿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化旅游等等一系列的举措,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尤其是花儿方面的专家、创作者在花儿传承与创新方面的努力,将花儿从边缘化逐渐拉回大众视野。
另一方面是花儿创作的创新;在现代化进程中,所有的传统文化都必须突破传统、追求创新,才不至于被现代文明抛弃。花儿体民歌的创新首先要解决语言问题,必须使方言与普通话对接,花儿歌曲,包括很多地方的民歌,方言是其最重要的艺术表现方式,方言自成体系的押韵、语法、声母等方面与普通话大不相同,这就影响了花儿向全国、甚至全世界的推广。因此花儿创作要在在保持花儿基本韵味前提下,使得花儿方言与普通话相融合,保证大众能听懂意思,听众才能欣赏花儿,感受西北独特的审美文化;其次,适当地改变花儿的唱法、曲令、歌词等,结合其他艺术形式和手法丰富花儿的创作,在保留花儿唱法特点的基础上,尝试与美声、流行唱法以及各民族其他唱法相互借鉴,逐渐形成既适应大众文化的发展,又形成了花儿典型的民族风格特色。
三、 宁夏花儿创作的当代文化价值
从后现代社会发展来看,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导致人类的异化,韦伯、本雅明、阿多诺等等社会学家纷纷认为商品社会中,传统艺术和人类的精神文化沦陷在工具理性牢笼中,人们逐渐丧失了和谐自由的人类本性。[5]经济是一切社会运行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的发展决定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形象,同时,文化建设也是大国形象的主要内容。世界各国在竞争经济的同时,也在积极发展文化战略,我国也制定了提升本国文化软实力的战略,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魅力。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宁夏花儿以其独具西北特色的原生态歌曲,成为宁夏文化的一个品牌, 国家在人力、物力、人力等方便给予宁夏极大的支持,成就了一部集大成的花儿艺术辑佚之作——《宁夏花儿精粹》,一方面系统、全面地介绍花儿艺术本体、艺术生态、花儿理论等,另一方面通过艺术视角向人们呈现了西北的发展史,也是研究西北地区民族、人民生活状态的重要依据。宁夏花儿如今在国家各种重要的活动、节日上交流、表演,用歌舞的形式向全世界人民宣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也增强了中华儿女的民族自信心与荣誉感。同时花儿文化已成为了宁夏地区的经济增长点,加强与其他民族、与世界的交流,拓宽宁夏人民的视野,推进宁夏地区现代化建设,促进宁夏地区的经济发展等都有巨大的作用,可以说,花儿的文化价值带动了经济发展,真正做到了为人民谋福利。
此外,花儿民歌的当代文化价值还体现在提升国民精神和审美文化方面。电影、电视、流行歌曲等为主导的大众文化,带来的是低级趣味、放纵享乐的低俗审美,滋生了很多不良的社会问题,人们变得越老越浮躁、精神变得越来越空虚,感情和心灵也越来越沙漠化,正是由于优美的文化逐渐消退,才导致人类情感、灵魂的迷失,当代文化建设迫切需要拯救人类精神,需要纯粹的、富有生命韵律的审美文化的介入和支持。宁夏花儿。宁夏花儿艺术以其原生态、质朴的情感、积极向上的内容以及充满文学性与音乐性的内涵,人们在欣赏过程中,可以进入一种和谐明快、质朴澄澈的真善美的境界。同时,花儿对人生、对社会、对生活感悟与表达,对情感的倾诉,通过其高昂嘹亮的歌声,优美无比的舞姿娓娓道来,是欣赏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教化人们遵守日常道德、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而使人们从物质化的欲望、追求中解脱出来,达到自身情感、精神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只有社会中每个人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了,才能达到整个社会的和谐,才能完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
在全球多元文化的历史舞台上,宁夏花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以独特的西北民族文化赋予其个性化的艺术风格,也因不可复制性的民间文化而具有鲜活的生命力。纵使在大众文化和生存空间改变的冲击与碰撞下,国家组织相关专家整理、研究花儿,并对其适当地创新,使花儿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瑰宝,毅力于中外民歌艺术的丛林之中,也使得其在当代社会中受到人们的喜爱,发挥艺术审美文化的教化作用,对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升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