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兰德先生的乐章》中师爱与父爱的剖析
《霍兰德先生的乐章》(Mr. Holland's Opus)上映于1995年12月,是由斯蒂芬.赫瑞克执导的一部美国电影。这部电影成功地展示给我们下列信息:教师要用知识武装学生的头脑,更应该做一个指南针,善于启发,因材施教,指引学生学以致用。同时也细腻得展示了父子情,由对儿子的爱的缺失到细心钻研适合聋哑人的音乐,儿子最终深深地爱上了父亲。电影的结尾让人热泪盈眶,霍兰德先生教过的各届学生,共同聚集在学校礼堂为自己敬爱的老师合奏了一曲伟大的师爱乐章。在演奏结束时,儿子也用手语深情地告诉父亲“我爱您”,抒发了感人的父子亲情。
一、 师爱体现在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你对一门学科产生了兴趣就会认真对待,自然会学得很主动很带劲,从而朝人才的方向发展。影片开始展示给我们的是一心想当作曲家并组成自己乐队的霍兰德先生迫于生计,暂时选择了教书四年来积攒组成乐队的钱。他只是想当然得认为教书是个闲职,可以利用空闲时间实现自己的伟大梦想。于是他随意敷衍,第一堂音乐课竟然问学生“音乐是什么”这种枯燥空泛的概念问题,用霍兰德先生自己的话说“我让三十二个学生睁着眼睛睡着了,他们坐在那里望着我,意马心猿”。随后的乐器弹奏练习中,学生也是一团糟。特别糟糕的是几个月后的学科考试学生成绩可谓全校倒数第一,校长也提出严厉批评认为霍兰德先生在为学生指引方向方面十分失败。于是他开始反思,寻找学生的兴趣点发现大部分学生喜欢摇滚乐,于是在讲巴哈的音乐时,他弹奏了学生所喜欢的摇滚乐引出要讲的巴赫的作品风格,把古典音乐与当前流行的摇滚乐联系起来讲,这一堂课学生纷纷举手回答问题,课堂气氛很活跃,互动效果很好。这也是霍兰德先生第一次感到教学美妙之处,很是激动。从此他温和幽默,把教学由被动变为主动,在讲授音乐知识的同时也引导了学生的人生方向,极棒得体现出美国优秀的创新思维方式的培养。在讲到贝多芬的音乐时,他饱含深情地讲述了贝多芬失聪后仍然坚持自己的音乐梦想,最终创作出举世闻名的乐曲,极好地鼓舞了学生的斗志。
二、师爱体现在对学生学习信心的培养。
在影片中有一位女学生名叫葛楚朗,因反复吹奏单簧管直到嘴唇红肿也只能吹出刺耳的噪音而伤心哭泣,她对霍兰德先生讲述了她家里所有成员都在自己的领域出类拔萃,只有她一项特长也没有,对自己失望至极。当郎小姐因怕拖慢大家的进度打算彻底放弃时,霍兰德先生先是播放了一首音乐,告诉朗小姐虽然这首播放的曲子没有和谐的概念,只有三种和弦在重复但人们却喜欢它,因为它很好玩。音乐不仅仅是纸上的一些音符,而是来自人们心灵的感动,诉说生命之美的感觉,应该是好玩的。他拿掉朗的琴谱,告诉她谱子早已经在她脑子里手指间,之所以吹不好只是她缺乏自信而已。霍兰德先生问她“面对镜子时,你最爱的是什么?”,郎小姐自豪地说是她的头发,因为父亲说她的头发就像绚丽晚霞。霍兰德先生会意得笑笑,鼓励她闭上眼睛吹出夕阳的美丽。在想象着自己似美丽晚霞的头发,内心非常平静的自信状态下,郎小姐成功得吹出了一直都没有吹好的曲子,感受到了单簧管所带来的美妙音乐,从此走出了丧失信心的阴影。霍兰德先生没有一味的批评说教,而是根据具体情况因人而异地让学生放下沉重的思想包袱,重新燃起对学习以及生活的信心。因此在霍兰德先生退休的音乐会上,让观众大吃一惊的是,这个曾经自卑的小女孩现在竟然以州长的身份为霍兰德先生做了精彩的致辞并带上自己的单簧管坐到自己的位置上,跟其他各届的学生共同合奏了霍兰德先生一生最精彩、最成功的乐章。她说正因为有霍兰德先生,他们才做了更好的人,在座的没有一位不受霍兰德先生的影响,霍兰德先生的个性化教学生涯是成功的。霍兰德先生最终欣喜的笑容再次体现了他启迪学生用心中最美的部分来培养自信心,让丑小鸭最终变成白天鹅的成功师爱。
三、师爱体现在给学生的耐心指导。
影片中一名黑人学生名叫路易华斯,他是学校摔角队的干将,但因为学习不好校长不给学分导致他的体育老师比尔不得不放弃他,所以比尔恳求好友霍兰德教华斯一种乐器这样他就有了学分不至于退学,作为交换条件,比尔训练步操乐队走步。路易华斯对音乐一无所知,对所有的乐器及乐谱一窍不通,霍兰德先生建议他在最短的时间内打最容易的乐器---大鼓,然而通过许多次练习,他根本没有节奏感,尽管很努力但老是合不上拍子。霍兰德并没有烦躁,奉献了大量的课余时间,采取了多种多样的方法极其耐心地教着华斯。他手把手地教华斯通过击掌寻找节奏,通过扭动身体,跺脚的方式寻找节奏,用自己的脚踩踏华斯的脚刺激华斯找对节奏,甚至弯下腰用手提着华斯的鞋带刺激华斯找节奏。他在黑板上利用书写的浅显乐谱一点一点地教华斯认识。后来又让华斯带上橄榄球帽子通过用鼓槌敲击帽子来刺激华斯寻找节奏,通过大量的练习,华斯终于在班级的合奏中找到了节奏,当霍兰德先生祝贺华斯时,华斯眼里流露出欣喜以及对老师的无限感激之情。在随后的高校乐队游行表演中,路易华斯非常从容潇洒得打着大鼓一路走来,华斯的父亲兴奋地告诉左右朋友那是他的儿子,那么自豪。华斯如今的自信以及父母的振奋正是霍兰德先生伟大师爱中耐心指导的完美诠释。
四、 师爱体现在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史特拿是影片中一个非常聪明却经常惹事的学生。当班上有同学答错问题,他会用语言嘲笑别人挑起事端。当霍兰德先生教育他时,他竟然顶嘴说自己就是有张扬个性的资本,自己可以毫不费劲地说出一首曲子的名字、日期以及何调何式。当霍兰德先生说自己教授的是音乐欣赏课时,史特拿竟然没有教养地说:“我看不见你能欣赏什么,废话连篇。”霍兰德先生仍然耐住性子进行教导,要求他写一篇学期论文“音乐,有感情的语言”,单行书写并且要有注脚,以此来证明自己是个人才。可史特拿又嫌这样不公平,是强迫他,霍兰德趁机教导他人生本来就不公平。就在这时一名学生送给霍兰德先生一封信件,霍兰德看后很是惊讶,并告诉史特拿星期六要带他去做研究。原来霍兰德先生是带他去参加路易华斯的葬礼。并告诉史特拿这是他教的往届学生路易华斯,曾经连续三次打入州际摔角比赛的决赛。虽然学习远不如史特拿好,但勤奋努力充满勇气和爱,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军人并为国捐躯,披上了庄严的国旗。这一次行动让史特拿真正领悟了老师的一番心意,非常懊悔自己以前的傲慢无礼,从此他谦虚好学,最终成为一名优秀人才。霍兰德先生带史特拿参加路易华斯的葬礼正是向他传输了真正的人生价值观念,充分体现了一名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让学生不仅得到音乐的修养,更得到神圣的灵魂教化。
五、 父爱体现在给儿子设身处地的理解与关爱。
在妻子怀孕期间,霍兰德由复杂的惊讶情绪变为充满期待的惊喜,他经常选择经典音乐,把耳麦贴在妻子的肚皮上,让未出生的儿子享受音乐的优美熏陶。他在儿子身上寄托了自己的音乐梦想,这也是为什么在后来知道儿子是失聪患儿时他的悲痛表露。这也体现在当时他在课堂上讲贝多芬的经历时,不由自主得泪眼朦胧。为了避免刺激儿子幼小的心灵,他很少在儿子面前谈论音乐,也不想给儿子表达自己的机会,他甚至也不好好学习手语,有一次他不想让儿子碰自己的乐谱,竟然把“别碰”表示为“别坐”。日久天长他遭到了儿子和妻子的愤然,儿子用手势表示父亲是个大浑蛋,妻子也给与了父亲不称职的严厉诘责。在听到自己最喜欢的歌手约翰列侬去世的新闻那一天,他非常伤心,根本不愿理会自己的儿子,由于理解不了儿子的手势,他竟然以为儿子对列侬的去世持好笑的态度,于是出现了一番争吵,儿子告诉霍兰德他知道音乐是什么,也知道父亲对音乐的热爱,作为父亲应该帮助儿子知道更多关于音乐的东西,但父亲没有对他的关心。那一夜他坐在沙发上好久没睡,他为自己没有爱护儿子而懊悔不已。他开始尝试用节奏、色彩和闪灯相配合,创作出聋哑人能感受到的音乐。在聋哑学校一次大型音乐会上,他指挥了一场专门为聋哑儿童准备的音乐演奏,并亲自用手语为儿子演唱了一首列侬写给自己小儿子的歌曲《漂亮男孩》,通过歌曲告诉儿子高“在人生路上不要害怕,爸爸一直都在。在成长的路上,我们都需要有耐心。在人生路上请紧握爸爸的手。”并在结尾把歌词改用了儿子的名字唱成“漂亮的高”。在演唱中他声音哽咽,满脸泪水,充满了对儿子的歉意和挚爱,也正从此时开始抚平了儿子内心的伤痕。
霍兰德先生虽不显赫却通过教授音乐展示了优秀教育的影响力,他帮助学生听从自己的内心,平静坦然地面对困难,面对人生。他努力让音乐的魅力感染着每一位学生。同时他极好地担当起家庭的责任,帮助儿子受到良好教育,燃起对生活的信心,感受到音乐的魅力,树立了伟大的父亲形象。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