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自媒体兴起对广播电视业的影响
一、自媒体对广播电视业的冲击
当前,自媒体正依托着传播方式的进步和传播技术的革新以及越来越广的大众参与度而飞速地发展,与此同时,它对广播电视业所造成的冲击也不断扩大。根据我们在今年 4月份开展的一项名为《普通大众的媒体消费行为调查》的问卷结果显示,在针对 300 位网络使用者所进行的媒体消费行为调查当中, 我们可以很容易的得到一些有助于我们分析本次论题的有力依据。数据表明,有 70.6%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在近些年来花在网络上的时间更多了, 其中仅每天都使用网络并且使用时间超过3小时的就占57%。而比上一年减少看电视的人有 25.5%,减少收听收音机的人有 37.1%。受访者表示,目前通过自媒体和通讯设备不仅仅可以获得比广播电视更全面、更新鲜和更有趣的信息,而且大家可以更加自由地选择感兴趣的内容,也不必担心受到广播电视播出的时间限制。
与年纪较大的媒体消费群体相比,年轻人,尤其是年轻人当中的学生群体对于自媒体的喜爱倾向就更加明显。相反,他们对于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接触就显得更少一些。这一点在广播上体现的更加明显。调查显示,30岁以下的学生群体当中,有81.3%的人几乎从来不听广播,而在剩下的19.7%的人当中每天听广播的人数不超过其中的5%,并且其中又有67.5%的人认为自媒体平台的信息较之于广播内容更为实用有趣。
越来越多的大众开始借助自媒体平台带来的便捷之处和特有优势来进行传播,例如由柴静自费100万左右拍摄的雾霾深度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该片就摒弃了固有的电视等大众媒介播出的形式,选择通过自媒体平台、社交软件和网络视频等途径多方向传播,让数千万乃至上亿人再次认识到雾霾的危害。该记录片于2015年2月28日播出至3月6日(疑似被全网禁播)的短短几天内获得了约1.55亿点击的舆论轰动。其传播速度之快,影响范围之广以及传播效果之大可见一斑。
除此之外,自媒体的优势和魅力还体现在另外一个方面,那就是可以更加直接准确地获取并满足受众的需求。下面我们以爱奇艺网站自主制作播出的《奇葩说》为例来进行分析,节目首播的定位就放在了它是中国首档大型互联网“说话达人”选秀节目。
而在设置节目当中所讨论的问题这一方面,节目组就极大地利用了自媒体的优势,他们的节目选题完全来自于网友对于预设问题所表现出的积极性。而所有的预设问题也并非随机选取,而是通过访问新浪微问数据后台、知乎、微信等自媒体平台的显示数据后加以筛选整合,在民生、人文、情感、商业等不同领域,选取网友关注最多的问题发动网友参与调查投票并得出最后的节目选题。这种方式无疑比原有的媒体内部调查讨论、策划编排的方式更为符合观众的需求,而事实证明,这一做法的确为其带来了极高的收视率。
如果说自媒体由于拥有自由度高、参与度广等优势而在信息传播上占有“先天性”优势的话,我们还可以从另一个方面来分析它的后天性优点。即从广告这一大众普遍比较方案的方面来考虑,自媒体较之于广播电视业似乎也略胜一筹。调查显示,同一产品的广告投放,70.6%的大众最容易接受的是自媒体广告,17.4%的大众认为勉强可以接受电视广告,而大众最少接触却最为反感的则是广播广告。同时,我们的调查结果还反映出,有67.5%的受访者表示在广播、电视和自媒体的投放的广告当中,自已最容易受到自媒体当中广告的影响浏览或购买相应商家或产品。有学者认为,自媒体在广告的投放方面比广播电视等媒体所针对的受众目标更为明确,这就非常有利于以降低宣传成本, 同时也可以更有效地达到营销目的。因为无论是微信公众号还是微博或博客,他的关注群体往往爱好相同,因此往往关注点与求相似,因此,作为广告的投放来讲就可以非常有效地针对这些特定人群发放最有吸引力的广告宣传,而效果也通常会事半功倍。
自媒体的兴起依托网络及现代通讯设备的便捷可得,使得一般大众有条件来利用各种自媒体平台将自己对于周边新闻的所见所感进行归纳、采编并面向社会公开传播。普通民众不但能担当记者、编辑,并且能够发表最新的独家新闻或评论。这样的报道不仅时效性强,而且更加有利于深入挖掘事件的本质,揭示所报道内容的真相,同时,评论当中不同意见的交锋不加修饰地展示在人们面前,供大众进一步讨论,也可以引起更多的群体性思考,有助于得出更科学的见解。这无疑为传统广播电视业提供了一个不小的挑战。
二、自媒体对广播电视业的助益
自媒体给广播电视业带来的影响并非都是负面效应。相反,自媒体的不断发展也给广播电视业这类传统媒体带来了不小的助益。随着越来越多的民众开始熟练地运用微博、微信朋友圈、个人博客日志以及QQ空间等等社交及公共平台, 现在很多新闻的首发都源自其中,并且往往可以“图文并茂”。而这些新闻和资料往往可以使得广播电视业的发展锦上添花。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社会新闻诸如公共场合的不文明行为、重要路段的交通事故以及校园奇闻异事等等,往往第一发布者都是源于普通民众的自媒体平台,或通过简短文字配图或通过直接的现场视频拍摄,在QQ空间、微信朋友圈以及微博等自媒体发布,再通过好友转发实现进一步传播,往往是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这些对于广播电视业的传统媒体的记者来说, 即使不考虑正常采访程序中所要消耗多少人力、物力、财力,仅仅是新闻线索都很难得到。而现在自媒体第一手资料已经较为完整得获得和保存其中, 我们的专业记者以及编辑人员就可以据此进一步对新闻内容进行深度报道。
自媒体还可以充当传统媒体的“试水杆”, 用来寻找舆论的聚焦点和衡量某一事件的受关注程度, 从而获得报道线索。传统媒体以往在发出新闻后就告一段落, 而自媒体由于其自身特性, 可以很明显的在大量的信息反馈以及评论参与度上为广播电视业的专业采编人员提供较为可靠的依据,从而判断这一新闻事件是否有必要进行深度研究与报道。自媒体可以与广播电视业优势互补根据调差结果显示,74.1%的受访者认为相比于自媒体,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所提供的信息更为权威可靠。换句话说,即使是在自媒体如此占据优势的现在,用户们依然更相信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不少受访者表示,现阶段,网络消息鱼龙混杂,自媒体发布的各种信息真假难辨,往往一个消息刚刚产生较大反响之后,又会出现官方的辟谣或者对于信息不实的更新报道。考虑到现阶段我国对于网络信息传播的监管能力尚不完善,各种水军横行,无形间降低了自媒体的可信度。然而,广播电视业正是可以根据自身的准确定位以及专业判断对相应事件进行挖掘、澄清或者佐证,从而为受众提供更加真实可靠的新闻消息,对于大众的关注热点也可以结合专家意见进行知识普及和对受众需求的进一步满足。
未来自媒体如何增强可信度还要看网络监管如何发展。然而,自媒体发展也可以弥补广播电视业在固有模式下所产生的弊端。我国的广播电视业等传统媒体受宣传政策约束,并且考虑到与一些经济组织的关系处理问题,当触及与某些与之有利害冲突的敏感性议题时,宣传行为往往受到一定的局限,呈现传统媒体团体缄默的征象,使议题化于无形。自媒体时代公民新闻的存在,填补了这个“真空”地带,普通大众的自主以及集体“发声”,使得社会上为数不少的问题最终得到解决,无不凸显了自媒体公民新闻在议程设置上的强大威力。
此外,自媒体的兴起也为广播电视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和自我完善的借鉴。从传播主体来看,自媒体大众新闻的传播者可以是任意一位普通民众,他对新闻的选择,通常是源于自己的所闻所见或者自身极其感兴趣并亟待以他人分享的新闻事件,这类事件不只是涉及社会人群最多、影响面最广的信息。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当中有90.6%的人接触或使用过自媒体平台,而在他们当中,自身经常通过自媒体平台发布信息的就占其中的83.4%,而在他们发布的信息当中,则有67.6%来自于发生在自身或周边的最新消息。由于他们在采集新闻的时候更具有偏向性与接近性,并且在这个信息传播过程中,会有大部分的转发者认为此信息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因此,这便给广播电视业的专业传媒人士以启迪,是否应当更加注重更多地从新闻当事人的亲身感受的角度对政府的政策、社会发生的事件做出评价,使得传播对象更加有针对性和目标化,因此内容价值判断依据也得到了一定的优化。
目前,越来越多的广播电视媒体开始在互联网上筹备和开拓新的业务和市场。许多广播电视频道纷纷聘用专业人员建立了自己独立的的网站,开办相对应的栏目博客、论坛、网络版等等。并且积极地采纳自媒体平台所提供的信息,进行验证与传送。他们在自媒体平台中获得新闻价值较大的内容加以挑选,利用公民发布的信息寻找新闻和消息线索,进行网上采访或与受众沟通,使新闻报道在时效性上得到进一步提升、广度与深度进一步加大。
自媒体时代的兴起,为大众发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使得民众摆脱了传统媒体在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人人都可以作为消息的首发者。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我们都可以在“自媒体”上发声,信息能够迅速地传播,时效性大大的增强。作品从制作到发表,其迅速、高效,是传统的电视、报纸媒介所无法企及的。然而,在信息传播的门槛大大降低的同时也带来了自媒体网络传播难以避免的不利因素。因此,较之于广播电视业等传统媒体,无论技术手段、信息真实性还是专业理念和报道深度等方面,自媒体很难与之抗衡。
从根本上来讲,自媒体与广播电视业是相辅相成的,自媒体的兴起对于广播电视业带来的影响积极与消极共存,但是,从深层次和长远角度来看,而这应当是合作大于竞争,也就是说,两者是存在互补性的,完全可以进行合作,共同发展。归根到底,无论是自媒体平台还是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无一例外都是作为信息提供者而存在,而信息有效传递的前提就是要了解受众需求。因此,自媒体的发展有利于帮助传统媒介准确地定位的受众群体,根据不同群体的特点满足其差异化的内容需求。而作为广播电视业等传统媒体,正是要以此为契机,对于自媒体兴起以来所带来的信息碎片化以及人们获取真实有效信息难度增加的问题加以纠正与完善。运用科学的数据挖掘技术,突破固有模式,把自媒体平台发布出的碎片化的信息整合成有条理的、有价值的、适应特定受众需求的信息组合,完成信息的有效推送。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传媒体系,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