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化的影像 ——评吕克·贝松的《碧海蓝天》
《碧海蓝天》是吕克贝松最具有说服力的电影之一,他将电影中符号化的影像(物象、色彩、人物、空间等)与自己童年的记忆和梦想完美的结合起来。以蓝色作为电影的基调,通过海洋这个载体把死亡作为重生的摇篮,启迪我们对于人性、对于生命本质的思考。
一、符号化的物象
所谓符号化的物象其实就是在电影中总会突出地运用某些物象来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和生存处境,并由此符号化地隐喻电影的主题。而在吕克贝松的《碧海蓝天》中这种物象主要表现在海洋、海豚、绳索、潜水员这几方面当中。
海洋这个物象在《碧海蓝天》中象征着主人公雅克精神的栖息地,也是雅克生命最终的归宿。在纷繁复杂的人类世界中,杰克找不到属于自己的位置,而在海洋中他可以真正的释放自己,它能够感受到海洋就像是母亲一样保护呵护他脆弱的心灵,在海洋中它能够得到真正的快乐。而另一方面海洋同样承载着导演吕克贝松童年时的梦想和激情。根据吕克贝松的童年经历他对大海有着别样的感情,而正是因为这份感情才使得吕克贝松能够将海洋这个物象运用到影片当中作为电影《碧海蓝天》的核心景象。
海豚,大海中的精灵,爱的使者。在影片《碧海蓝天》中出现多次海豚的影像。如介绍主人公雅克的工作海豚训练师,在与女主人公乔安娜相爱之后在大海里与海豚玩耍而忽视乔安娜,与好友一起救海豚,在好友恩佐死后梦到海豚的召唤,以及最后回归大海的海豚指引;海豚这个物象在影片中有一定的意义。他是主人公最亲近的伙伴是最值得信赖的伙伴,主人公把它当做自己唯一的“亲人”。而导演吕克贝松赋予了海豚以美人鱼的化身,它不仅代表着对重回海洋的渴望,更代表着海洋所蕴含的人类社会最美好的感情——爱。
绳索,影片结束时主人公放开潜水的绳索缓缓向海洋深处游去。绳索成了联系海洋与生命的象征,成了维系主人公精神归宿与生命的纽带。然而主人公放弃了生命选择了属于自己的天地。对于“绳索”这个物象的所指意义,导演吕克贝松说“你可以认为他死了也可以认为这才是他真正出生的时刻。如果把海洋比作母亲的子宫那么这段绳子就是连接我们和母体之间的脐带,所以他获得了新生”。影片中潜水者一次一次依靠绳索这唯一的生命线去打破人类的极限,更能够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大海所富有的魔力。而导演吕克贝松运用绳索这别具匠心符号化的物象,更是电影《碧海蓝天》的精彩之处。
潜水员,之所以把潜水员也看做是电影《碧海蓝天》的物象,是因为潜水员在影片中能够代表一种“勇气”能够让我们体会到一种追寻生命本源的执着精神。曾经有人说过有两种人是超越常人的,一种人是宇航员;另一种人就是深海潜水者。他们的意识比常人广阔、深远。就如同影片中的雅克好似属于另一个世界。无论是以战胜大海打破记录为目的的恩佐,还是天生对大海有着别样感情的雅克,他们最后都体会到了——大海是不能被征服的。而导演吕克贝松正是通过潜水员这样的物象为我们展示了他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和选择——向海而生能够使我们心静,洗涤我们心灵的尘埃。
海洋、海豚、绳索、潜水员这些符号化的物象贯穿电影《碧海蓝天》始终。为我们生动的再现了大海的深邃、宁静、悠远。
二、符号化的色彩
我们大家在谈论罗兰巴尔特的符号学原理时都会提到能指和所指。如果说电影《碧海蓝天》的能指是雅克对于大海的独特情感,那么电影的所指则要让我们去追寻和探索生命的本质[1]。在我们追寻和探索生命意义的同时导演吕克贝松在电影中运用了符号化的色彩这样一个元素。它主要表现在宏观色彩上的黑白与彩色;局部色彩上的人物服装与对应的精神;以及电影的主题色——蓝色三个方面。
首先,宏观色彩上的黑白与彩色。在电影开始的14分50秒时间里,电影采用了黑白这样一个色调。主人公雅克童年的残酷,日复一日的单调生活,丧父的悲痛,这些都衬托一种悲伤凄凉的氛围,这与导演吕克贝松童年的那次潜水意外导致其不能在潜水有着相似的经历。而黑白色调增加了影片的神秘感,剧情中蕴含的生命意义与阴阳概念巧妙融合在这种色调中。“黑”和“白”也成为主人公自我救赎的影像化的终极表现。而14分50秒后的色彩变成了彩色,这也预示这主人公雅克青年时代的来临,爱情、自由、荣誉将会萦绕在他身边。与童年的黑白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一处的色彩运用足见吕克贝松的细致入微。
其次,在局部的色彩运用方面也有一定的符号意义。我们在影片中可以看到雅克的日常穿衣以及潜水服都是蓝色的,而恩佐的小汽车是红色的、潜水服总是红色。而乔安娜总是穿着一身白衣出现。雅克喜欢蓝色喜欢大海,向往自由。恩佐在友情和爱情方面选择了友情,将爱情留给了雅克,乔安娜只是希望在寻找自己爱情的路上能够被平等的对待,可是最后爱人远离了她选择了大海。这样的人物服装色彩的运用能够与他们的性格形成完美的融合。最为重要的是这更体现了作为法国导演吕克贝松对于——平等、自由、博爱的诠释。
最后,《碧海蓝天》的“蓝”。在影片中有三分二都是蓝色,浅蓝的泳池、蔚蓝的天空、深蓝的大海,在人物出现时导演同样尽可能的以蓝色为背景,他将蓝色发挥到了极致,让我们遨游在蓝色的海洋里。蓝色的大海给我们的是宁静、单纯,蓝色的天空给我们的是自由、放飞。导演吕克贝松在影片中向我们传达的是——自由乃是人生的信条之首。
这些符号化的色彩贯穿电影始终,使我们在视觉上有身临其境之感。
三、符号化的人物
在吕克贝松的电影《碧海蓝天》中,富有隐喻意义的镜头不仅仅停留在物象、色彩方面。就连影片中的人物也是富有一定隐喻色彩的。这里的“人”不只是自然意义上的人,还是具有更深层次的含义的代表。
影片在第8分钟出现这样一个场景:神父指引小男孩去大海中捡一枚铜币,并告诉他要用这铜币救济穷人,当小男孩下海捡起来时,却发现神父消失了。这里面的“神父”就不只是自然意义上的“人”,他俨然成为爱的使者与化身,向我们传达的符号意义在于上帝爱世人,也会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吕克贝松在电影《碧海蓝天》中运用“神父”这一符号化的人物:一方面是要传达上帝爱世人这样一个思想;另一方面是要传达主人公从小就有这样的经历也预示着他未来的品性是纯洁善良的。而这种纯洁善良与这样一个纷繁复杂的世界注定是格格不入的。在这样的矛盾冲突下电影的主题也会呼之欲出——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渴望寻找内心的那一片安宁,寻找内心所期盼的自由。
所以说,这一处“符号化人物”的巧妙运用不仅传达了吕克贝松的思想,同时也为后面故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符号化的空间
吕克贝松的很多电影都存在“双重空间”,即在同一影片当中存在两种充满矛盾的二元对立世界[2]。而主人公正是在这二元对立世界中进行心理与性格的挣扎。在这种挣扎中主人公的人性魅力得以凸显。
在影片《碧海蓝天》中同样也存在着两个对立的二元世界,海下世界与海上的世界。对于主人公雅克来说海洋之外的空间只是世俗的社会、只是一个充满谎言充满欺骗不真实的空间。而他的乌托邦海洋深处的宁静空间才是真正属于他的世界才是他肉体与精神的最终栖息地。
导演吕克贝松在影片中将海下的世界这一空间描绘的惟妙惟肖。宁静的大海,海上有着皎洁的月光,海面上的万点金光,海里有海豚的吟唱,天地之间是和谐的生命。观者沐浴在这样一个空间中能够同雅克一样暂时忘记人间的烦恼与不快,全身心的沉浸在大海的怀抱中。它就像是母亲的怀抱安抚我们脆弱的心灵。而导演又将空间拉回到现实的海上世界。人性的勾心斗角,亲人朋友的意外离去。这一切的一切的惨痛打击,敲击着主人公雅克和我们观者的心灵。而在这两个相互交织着而又充满矛盾的二元世界中,雅克与我们不知所措。甚至在我们一个人静下心来的时候也许会希望有这样一个大海有这样一个海下世界的空间是属于我们自己的。
在影片的最后,在海洋的更深处、更暗的地方。导演打出了“献给我的女儿朱丽叶”的字样,这也许就是导演吕克贝松同影片主人公雅克不同的地方,这也许就是吕克贝松从海下世界上到海上世界的最终理由。
在吕克贝松导演的影片中空间成为叙事之外的重要元素,这也为影片的“话语蕴藉”增添了一份符号化的层次。
结语
《碧海蓝天》让我看到什么是彻底的蓝,什么是纯粹的蓝。更让我看到了一个敢于超脱纷繁复杂的世界而去追求本心的一种执着。电影中无数的符号(物象、色彩、人物、空间)交织在一起,为我们唱出了一曲“蓝色海洋”之歌。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