怯懦与勇敢的较量——《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形象解读
在《追风筝的人》中,卡勒德·胡塞尼用絮絮的话语揭示着生活的琐碎,人性的卑微。前尘往事犹如飘在记忆里的风筝,自以为忘了,其实它一直存在,等待合适的契机,出其不意地浮现,那一缕缕的愧疚慢慢升腾,让你重新认识自己。你终将明白,原来的自己是如此不堪一击,原来的一切不能一笔勾销,原来的心灵之债终须心灵偿还期。只有当内心的勇敢逐渐取代了怯懦,才能得到真正的自我救赎。
一. 温暖友谊
阿米尔和哈桑的友谊贯穿于全书始终。童年时代,它如同初绽的花朵,美丽,纯真。两人常相对而坐,坐在高高的枝桠上,光着脚丫晃来荡去。换着玩破镜子,一起吃桑椹干。在院子里交错的树木中彼此追逐,玩捉迷藏、折磨昆虫等。哈桑每时每刻都在温暖着孤僻自卑的阿米尔,对他言听计从,但两人属于不同的阶级、种族和宗教信仰,决定了他们的友谊有着本质上的不平等,这也为阿米尔后来的背叛埋下了伏笔[1]。他默默地为阿米尔做着一切,不仅因为阿米尔是他的主人和朋友,更因为他把阿米尔当做亲兄弟——两人吃同一个奶妈的奶长大的。在种族等级深严的阿富汗,能坚守住这份忠贞不渝的友谊实属不易,然而正是阿米尔的怯懦和嫉妒摧毁了这份友情。风筝比赛后发生的悲惨不堪的往事使得怯懦的阿米尔感到深深的羞愧和自责,最终设计赶走了哈桑和父亲阿里。后因苏联入侵阿富汗,阿米尔随父亲逃到美国,拉辛汗年纪大了无法照看房子时,哈桑又义无反顾的回到曾经的屈辱之地,承担起看管房子的重任,最终不幸被塔利班杀死。他给阿米尔的信成了最后忠诚的证明。
虽已意识到自己所处境地的危险,哈桑仍对生活抱着很大的热诚和对好友殷切的期盼。在信中,他提到了他和阿米尔的风筝,深切怀念他们的童年时光,对阿米尔送以深深的祝福,同时也对儿子索拉博寄予厚望。没有对当年不公平的责备,没有自怨自艾,哈桑的心灵永远是那么纯净和强大。哈桑用他的行动履行了他的诺言——“为你,千千万万遍” [2]。可是,阿米尔再也不能见到哈桑,和他一起在冬日的天空下放飞风筝。
二.两次背叛
在风筝大赛中,哈桑在为阿米尔追最后一个风筝时,被阿塞夫堵住并逼迫他交出风筝,可哈桑坚定地拒绝了,宁愿遭受阿塞夫夫等人的毒打和强奸。躲在巷口的阿米尔目睹这一切,内心经历着激烈的斗争,希望自己也能像哈桑无数次为他挺身而出一样,但最终却选择了沉默,始终没有出手相救。对风筝的向往,对父爱的渴望,也许哈桑必须付出点代价,哈桑的命运就像被任人宰割的羔羊。也许,哈桑的悲惨人生从他出生那一刻就已注定:母亲放荡,父亲阿里残疾,真正的父亲不敢相认,在宗教派系里倍受欺压[3]。他所认为的好朋友阿米尔也从没真心真意地对待他。他是那么的正直,真诚,命运之神却毫不客气地抛弃了他。哈桑对阿米尔却一如既往的忠心耿耿。明知阿米尔背叛了他,他也毫无怨言地把追到的风筝交给阿米尔,独自承受着委屈。他将一切埋在了心底,独自做了牺牲品。他所做的这一切只是希望好友阿米尔开心,可阿米尔对他的态度却大相径庭。
倘若说第一次背叛是无奈而为之,阿米尔的第二次背叛就是精心策划的。赢得斗风筝大赛冠军后,爸爸明显地对他刮目相看,他赢得了爸爸的爱。但只有他知道,这只风筝上面沾着哈桑的血。阿米尔和哈桑的关系不再像以前那么亲密。哈桑一如既往地勤劳,忠诚,可阿米尔再也感受不到往日的温馨, 再也回不到从前两人无忧无虑一起欢笑的时光。每天看到哈桑的身影对他来说是一种折磨和痛苦,他再也找不回来昔日的快乐了。尽力想结束这尴尬煎熬的局面,他希望哈桑揍他一顿,那么他的负疚感可能就会有所减轻。可哈桑对阿米尔仍旧忠心,热情,仿佛这一切都不曾发生。阿米尔的愧疚无处发泄,于是设计把自己的手表藏在哈桑住处,污蔑哈桑偷了东西,以此为借口让父亲赶走了哈桑。在阿米尔父亲不舍的哭声中,哈桑和父亲坐上汽车走了。阿米尔曾闪过一丝念头:追上那辆汽车!可他最终没有。就这样,他与幼时就在一起的玩伴分离了,永久地分离了!
哈桑走后,阿米尔本以为搬掉了心上的一块大石头,可还没来得及好好享受父爱,内乱开始,不得不和父亲狼狈地逃往美国。阿米尔逐渐长大,少时和父亲的隔阂日益消除,最终相处融洽,而愧疚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逐渐发酵。在阿米尔的心底,对哈桑的背叛成了梦靥,在每个午夜梦回的时刻,审视着自己的内心。哈桑的影子在他心头萦绕不去。尽管他得到了完整的父爱、甜蜜的爱情和令人称羡的作家头衔,但他内心依旧空虚,得到的所有东西都不能弥补自己内心的缺憾。他为曾经做过的一切真正地后悔,他想忏悔,可哈桑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乡。阿米尔对哈桑的背叛其实是怯懦的表现,哈桑的遭遇让他感到害怕和愧疚,他的怯懦性格使他选择了逃避,而不是勇敢地向哈桑道歉。
三.战胜怯懦
在异国他乡,阿米尔的一切看似完美,可只有他知道自己内心的煎熬,在每一个深夜,哈桑的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总会响起。他终于明白,有些事不是经历岁月的涤荡就可以洗净,有些人不是刻意就能忘记。
当拉辛汗联系阿米尔时,阿米尔的愧疚终于有了释放的机会。他知道自己只要去面对,去忏悔,内心的煎熬就会减少几分。作为父亲的好友,见证了阿米尔成长的拉辛汗,深知阿米尔的自卑、懦弱、才华和内心的善良,他也敏锐地洞察到阿米尔和哈桑之间的秘密。他知道阿米尔内心的煎熬并给他指出了一条赎罪之路——拯救哈桑的儿子索拉博,并告诉阿米尔成为好人之路。当阿米尔迟疑时,拉辛汗道出了惊天的秘密:哈桑是父亲的私生子,他的亲弟弟。阿米尔仿佛被雷击了一样,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高大正直的父亲竟然会做出这样的事情,父亲背叛了阿里,背叛了哈桑,背叛了自己!父亲的形象轰然坍塌!难怪父亲那么关爱和信任哈桑!原来父亲和自己一样,也是有罪的人,也是需要救赎的人!然而父亲已经逝去,自己却要生活,为了内心的安宁,自己必须去,替自己也替父亲赎罪。坚定的信心瞬间建立起来,勇敢突然之间战胜了怯懦。多年来,他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有勇气面对自己。带着勇气,带着对亲人的渴望,他重新踏上了战火弥漫的阿富汗,曾经的家园一片狼藉,他和哈桑一起玩耍的地方不再洒满阳光。他怀着万分的希望寻找索拉博,当得知索拉博被阿塞夫带走时,他毫不犹豫地去找阿塞夫。索拉博沦为了阿塞夫的玩物,和哈桑曾经的命运一模一样。但这一次,阿米尔没有逃避,他勇敢地直视着阿塞夫—这个多年前的仇敌。为了哈桑和救赎曾经的罪过,像男人一样挺身而出。在决斗中,阿米尔被打断了几根肋骨,被打的满脸是血,嘴裂开成了和哈桑一样的兔唇,但他却丝毫感受不到痛,相反,他觉得很幸福,觉得没有什么时候比这一刻更轻松,虽体无完肤,但心病痊愈。这一顿打,他等了太久太久,原本属于自己的痛楚,哈桑替他承受了那么多。现在,面对阿塞夫的痛击,身上竟感受不到疼痛,反而带着快意的笑,他终于勇敢了一次,他的心灵终获解救!
四.终获救赎
索拉博被阿米尔带到美国,可他一言不发,对这新环境产生极大的抵触,成为孤独的自闭症儿童。阿米尔耐心地等待着,就如哈桑当初耐心等待自己一样。阿米尔期望用传统的阿富汗风俗来感化索拉博,可索拉博始终一声不吭。人在这个家里,心却孤独的游走,像黑暗中的影子,沉默的关掉了和外界的联系。整个家庭的人都用爱来温暖他,他却像冬日的石头,活得沉静而寂寞。
最后,在公园里,当阿米尔看到天空中翱翔的风筝时,仿佛再次看到了童年的玩伴哈桑,倍感亲切。而索拉博的眼睛也开始追逐着风筝,阿米尔欣喜地看在眼里,他等得很久的时刻就要来到。在阿米尔的一再鼓励下,索拉博终于接过了风筝线。阿米尔带着他放风筝,并情不自禁的对他说:“为你,千千万万遍。”这句话是如此的熟悉。曾经,哈桑愿意把阿米尔当做生命的全部,现在,阿米尔愿意把索拉博当做生命的全部,用全部的爱去呵护他。生命的轮回是如此的有意义!这次,阿米尔不仅仅是为了求得内心的安宁,更多的是血浓于水的亲情在促使着他这么做,哈桑是他亲弟弟,索拉博是他亲侄子,如此简单!阿米尔曾经不愿提起哈桑,刻意地躲避着哈桑。可这次,他毫不掩饰地向索拉博表示了对哈桑的赞美。这意味着,阿米尔彻底地走出了心底的阴影,彻底地走到了阳光下,开始真正的面对新生活。就像当年和哈桑一起奔跑追逐一样,阿米尔的追风筝体验重新拾回了快乐。他不仅拯救了索拉博的身体,也在慢慢打开索拉博的心,最终,他自己也得到了救赎。
五.结语
《追风筝的人》以爱与伤害开始,止于爱与救赎。人心的怯懦与勇气如此真实的展现在一个人身上。阿米尔是一个文学形象,却又是这世上所有懦弱、自卑、阴暗、善良的结合。幸运的是,他内心的善良最终战胜了邪恶,他由怯懦走向了勇敢。在《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和哈桑是形象的对比,一个接受爱,一个不停地付出爱。他们的形象最终又融为一体,得到救赎后的阿米尔就是之前忠诚付出的哈桑,他将以哈桑的忠诚毕生关爱索拉博。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不仅是阿米尔的心路历程,也告诉了我们什么是珍惜,什么应该去珍惜。也许,这就是作者所想传达的吧,也是这本书的意蕴价值所在。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