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适应出镜记者“主持人化”的需求
从央视新闻频道改版到地方台直播跟进,直播常态化成为电视新闻不可逆转的潮流,出镜记者在整个新闻节目中起到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然而我们发现出镜记者在直播中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传播效果。因此,在新闻直播大环境下,对记者应对新形势方法进行探索,寻求符合规律的应对策略,进而优化传播效果,真正满足新闻直播的要求就显得越发重要。本文就是要在这方面进行探索。
一、明确自身定位是前提
出镜记者要明确自己在节目中的定位:出镜记者不同于其他人,是需要具有强烈职业感、责任感、使命感的新闻工作者,需要始终保持着职业敏感、工作热情、专业态度;同时,出镜记者要做节目的主人,而不是若无其事的旁观者,要具备驾驭整个节目进程的意识;另外,出镜记者是观众对于信息需求热情的满足者,是观众的眼耳鼻舌,带领观众“走近”新闻现场,感知新闻内容,了解新闻信息,发现新闻热点,满足观众的新闻热情,尽可能的告诉观众想知道的,想了解到的,站在受众的角度,设身处地的为受众考虑,为人民服务。
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是核心
电视出镜记者的语言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情境性。出境语言一般不是一条完整的报道,而是报道过程中在开头、结尾、串场的一些语言段落,不是独立成章,而是基于特定的现场情境所做的片段表达,有情境中的特殊语境,与报道中的其他部分有衔接、呼应和过渡的逻辑联系。二是口语化。出镜语言是出镜记者与观众面对面的交流,语言也具有人际传播的特点,也就是口语化。表达灵活,停连自由,句式简单,通俗易懂。三是交流感更强。出镜语言有具体的传播对象,因此出镜记者要有对象感,表达过程中给予强烈的交流意识。强化交流感要把握目的性原则。新闻报道有特定的传播目的。每条新闻的报道和播出都有着一定的目的和方向,在出镜报道前就已经相当明确。传播的目的是多样的,有单纯的传播信息告诉观众这里正在发生什么,有社会舆论的引导通过告诉观众现场的事实实现党政或者传媒的传播意图,有对深层事件的探讨通过现场的细节展示揭示事实的真相等等。因此出镜语言的组织设计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交流,还承载着党政宣传喉舌的传播使命,要遵循传播目的和传播者的传播意图。依据目的性原则,出镜语言围绕与目的和意图相关的新闻事实来组织设计,并且以最能体现传播者意图的方式和质量来表达。
言之有物巧用细节是“法宝”。“电视新闻形象化传播以具体物象作为信息载体,直接作用于观众的感觉器官,并且由感觉而上升到对事物的理性认识,这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直觉思维。这种直觉思维的形成基础是要有具体、生动又能够典型地说明这种思想的形象,离开形象由文字说理就不是电视新闻。”
在细节的选择上首先要考虑和新闻的六个基本要素最为贴近的元素,然后将这些元素延伸拓展,我们把这些延伸拓展后的相关联的元素称为“可用元素”,再将可用元素灵活自然的融入到报道当中,切忌生拉硬拽,死板教条。其次,对于新闻细节的选择可以借助现场的具体实物来体现。现场实物的巧妙应用往往能使得整个报道更加生动、具体、形象。让人一目了然、印象深刻。现场的细节实物还可以起到结构关联的作用,如悬念的设置,引出下文;借助细节转变话题,引出新的内容;借助细节巧妙收尾,让人回味思考。可以具体实物展示法。了解具体事实证据。试想一下,把记者口中的“许多”“很多”变成具体“是多少”,把“好像是”“大概是”变成具体的准确的数据,把“听说”“据说”变成“我们已经准确的了解到”。是不是会大大的增强现场报道的说服力、感染力?
三、提高临场应变能力是关键
当遇到特殊情况之时,尽量要做到:
(1)思维敏捷,举重若轻。出镜记者在现场要保持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思维敏捷反应迅速,一旦遇到特殊情况,出镜记者必须冷静果断,切不可自身先乱了手脚,勤于捕捉现场,善于发现此时的新闻点,在第一时间马上做出反应,这个时候不能够等,耽误了最好的弥补时机。同时,要“善感”,善于把当时感受的外界的变化、刺激迅速加以处理,梳理整合,在由内及外的将自己获取的整理好的信息条理清晰,情感充沛的表达给观众。虽然要敏捷的作出反应但是要避免反应过激,要用举重若轻的状态来表现,给观众传递一种“一切都在你的掌握之中”的从容、淡定的感觉,无论多么复杂的场面,都要迅速抓住关键点,稳妥的处理掉,这样才不会削弱传播媒体的权威性和专业性。
(2)大方得体,把握节奏。即便是遇到特殊状况,在镜头前,记者要也保证大方得体,自然恰切,不论是语言表达还是副语言运用都要不慌不乱,大方淡定,恰如其分。许多出镜记者在面对突发状况时,往往会乱了分寸,慌了手脚,语速突然过缓或过急,打乱了整体的节奏。此时,一定要压住节奏,稳步进行,对整体报道节奏的控制要收纵自如,让报道井然有序。
(3)化险为夷,锦上添花。将复杂的情况简单化,遇到不可预知的因素时,处变不惊,头脑清醒,看看遇到的情况能否作为出镜报道的新闻点之一,捕捉能够加以利用的新闻点和新情况。如果能够巧妙的运用好这种突发情况,不仅不会陷入“险境”,反而会锦上添花,增强现场感和真实感。
(4)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出镜记者在突发状况中,要调动自身的新闻敏感度、知识储备量,善于运用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根据实际情况看到新的角度,延展出新的视野,开拓出新的思路,报道出意料之外的新的新闻点,但却又是合乎观众心里接收能力,符合人情事理的。
四、加强心理管理与时间管理是突破
由于直播中人的话语诱导能力,对上下文语境的链接恰当的承上启下。以使整个直播流畅完整。具体的不同的栏目,结合不同主持人的思维特点与语言习惯,分析主持人始终处于紧张状态,特别是突发事件中,对设计的内容、范围、性质事先未知,要使整个直播过程顺利、全面、精彩,必须加强主持人自身的心理管理能力。时间管理则是要求主持人在直播中对言语的节奏和进度进行合理安排,这在突发事件中显得尤为重要。主持人现场语言链接与语境适应的能力分析、总结、并归纳结论与主持人对话语的链接涉及主持人的语言功力和思维能力,在巧妙的对接话语中隐含着主持人对事物、现象的高度概括能力,并且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概括并表达出来。由于新闻消息要采用播报语态,与记者现场连线环节要采用对话语态,采访嘉宾要用谈话体,及时环节的点评要用评论语态等等,针对主持人播报、串联、谈话、点评等多种语言传播能力灵活转换的考验,归纳出主持人直播中不同语态的自如转换优化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五、有意识运用非语言符号是保障。
非语言使得受众更易于接受和理解。对每一位出镜记者来说,要想做到专业、卓越,仅仅依靠有声语言的流畅性准确性还远远不够,借助“非语言”的运用,让有声语言变得鲜活起来,变得更有感染力和可信度,让自身的整个状态积极起来,丰满起来,让观众“进入”现场,跟随你一起观、一起听、一起感受、一起思考。更重要的是,出镜记者在播报时必须考虑到整体的传播效果,如何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如何树立传播威信都是一名优秀的出镜记者要考量的。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永远不可懈怠。而“非语言”的灵活完美运用,正是完善传播效果的途径之一。帮助出镜记者确立个人风格。
六、参与到报道的前期准备工作当中
对于出镜记者来说,不论是突发事件还是策划性事件,都必须尽可能的获取更多关于新闻事件的相关信息。首先,要尽量详实的了解事实基本情况。时间——既包括事件发生时的准确时间又包括事件进行过程当中的每一个有价值的时间点。地点——既包括事件发生的第一现场又包括与时间相关的其他地点。人物——事件当事人、目击者、事件相关人群、普通市民。起因——发生事件的缘由。现状——事件的最新进展情况。第二,确认信息的准确性。要与相关部门核实事件的准确性,了解事实梗概,确定采取哪一种播出形式。在能力范围之内尽早赶赴现场,到达现场后,在事件充足的前提下,要从不同的人群获取信息,确保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多方考量,筛查整理。第三,深入采访,确定采访对象。采访对象在整个采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最重要的信息是通过他们来表述的,也是观众认为最具现场感、最真实、最可靠的信息来源。在经过简单的交流之后,要迅速确定下来需要采访的人员,这时,要与被采访者深入沟通,了解被采访者的性格特点,明确哪些问题可以浅层提问,哪些问题需要深层追问等等。只有深入的了解才有更顺畅的交流,不要打无准备的仗。第四,信息的多层次采集。突发事件信息短缺的原因不是因为信息的绝对量小,而是因为层次单一,当灾难发生时,灾难本身是复杂的。它所释放出的信息也是多层次的、多角度的。伴随灾难新闻而生成的灾难新闻信息也应该是具有变化的。[3]突发事件本身相对复杂,记者必须层层探索,获取全面的信息,因为突发事件采用现场直播的可能性极大,而直播过程中,演播室主持人和出镜记者的关系是引导与被引导的关系,演播室的主持人处于主动地位,像现场记者发问,记者必须跟随演播室主持人的步调走,回答主持人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所以,出镜记者要保证自身或取的信息量大、层次广泛。
七、有摄像记者的意识
出镜记者的主要任务是用语言传达信息,摄像记者的主要任务是用画面传递信息,而电视作为视听媒介,有声语言和画面恰恰直接反应了电视的媒体特性。有声语言和画面是相互依存不可互相替代的,影像画面与语言传递的要素各不相同,对于摄像记者来说,出镜记者更能了解整个报道的脉络、关键。因此,出镜记者在出现场时,绝对不能单纯的注重自己报道的内容而忽视了整体画面。出镜记者在进行现场报道之时,应该有意识的选择背景画面,有意识的使得摄像记者拍出的画面是有说服力的、丰富的、有意义有价值的。力求能够传递给观众更多有效信息,不论是来源于出镜记者还是现场画面。比如:山西电视台《山西新闻联播》的一期节目,其中《岁末年初话发展》的环节主题是城乡现代化。出镜记者的解说词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现代化步伐明显加快,城乡生态化已基本实现,绿色、洁净围绕在我们身边。”在说这段解说词的过程当中,一阵风突起,而出镜记者身后的背景画面满是被大风卷起的杂物和灰尘,天空的颜色也很灰暗。这显然和出镜记者的表述相悖。就使得出镜记者的表述可信度降低了,让观众有一种“假大空”的感觉。所以,出镜记者要有摄像记者的意识,挑选合适的时间地点和背景,出镜记者应该主动和摄像记者沟通交流,表达自己的意见。
结束语
在直播常态化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提高出镜记者的综合素质,改善目前出现的问题与过失,从而优化节目质量、保证节目的传播效果,同时对于出镜记者的分析与总结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要根据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及时的进行总结与分析,从而使得出镜记者更好的完成报道,更好的适应大直播的形势,进而优化传播效果。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