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安妮.普鲁笔下的民俗文化展现

作者:田颖来源:《芒种》日期:2016-02-05人气:2221

在中国,我们称赞安妮·普鲁(Annie Proulx,1935-)多来自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断背山》,其实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安妮就以《心灵之歌及其他》而名声鹊起。至以救赎和疗伤为格调的《船讯》一出,她俨然已成为美国文坛的当红明星。其小说常以想象奇特、叙述大胆、语言粗狂、情感细腻等特点引入注目,学术界对此也颇有研究,尤其从生态批评角度切入,解构安妮小说的生态之美。但大家似乎轻视了《近距离·怀俄明故事》小说集在建构安妮小说生态美中的重要地位,更少有文章注意到此部小说集中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怀俄明故事》以十九世纪前后的美国怀俄明州为描写对象,以农场生活为主要内容,塑造了一批性格鲜明,极具美国乡土气息的牛仔形象,并以各种牛仔活动为线索,多角度的呈现了怀俄明州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本文即从骑牛竞技的台前幕后、寓意深远的物品装饰、千姿百态的农场习俗三个方面,展现安妮·普鲁笔下的民俗文化之“美”。

一、骑牛竞技的台前幕后

直到今天,也许我们还不能理解西方疯牛节的存在意义,甚至不屑的认为这是在拿生命开玩笑。如果不走进骑牛竞技的文化深处,同样的误解仍会持续,我们也无法作出客观的评价。与在场上欢呼呐喊的观众不同,安妮·普鲁的《脚下泥巴》是以骑牛竞技者的视角,全知全能的展现竞技场的台前幕后。

首先,骑牛竞技是农场人民的狂欢,有着深刻的文化底蕴。安妮·普鲁在小说中多次生动的刻画了这一狂欢的盛况。无论从宏观视角看竞技场的热烈气氛,观众、竞技者的振奋;还是微观视角聚焦于戴蒙德出场前的鞍马准备、心理刻画等,作者试图告诉我们,虽然这一活动非常危险,常有生命的隐患,但在热闹的背后折射出人们征服自然的强烈欲望。不同民族对征服自然有不同的象征符号和相关活动,如中国端午节的祭祀屈原、赛龙舟等活动;蒙古族人们的赛马、摔跤等。美国农场人民即通过骑牛竞技来展现古老的民俗文化。除了征服自然的象征外,斗牛还最能体现牛仔的英雄本色,是他们引以自豪、成功成名的唯一方式。农场产生之初,大部分人是通过征服野牛野马来满足生活所需的。随着时间推移,牛马逐渐繁殖成家畜圈养。因此,征服过程中就涌现出大量勇猛的英雄,也就是后来的牛仔。安妮·普鲁对牛仔形象的塑造,再次呈现了农场时代英雄崇拜这一民俗文化。当然,这一民俗文化也存在原始性的落后,比如将骑牛与骑女人相提并论,残存着以男性为中心,蔑视女性的劣根。

其次,骑牛竞技承载着农场人民生活中的压抑、渴望和释放。美国西部广袤的平原上分布着无数的农场,驱牛放羊是农场单调平静的节奏。偶尔的狂奔呼啸会打破草原的平静,但在“广袤”面前,这样的“打破”显得太微不足道。戴蒙德就是生活在这里的一名普通牛仔。与牛羊作伴的生活异常枯燥烦闷,牛仔们常常挖空心思的寻乐子来打发时间,乐子不出三种:骑牛、女人、喝酒。未成年的戴蒙德是个“矮冬瓜”,先天身材的缺陷已经使他不够自信,又常有少年维特的烦恼,性的渴望和常被嘲笑的压抑偶然间通过初尝骑牛而得以释放。初尝刺激后,他愈加乐此不疲的追寻着那种征服和亢奋的快感,也进一步体会到作为牛仔的真正意义和价值。为了延续这种光鲜的存在感,他日夜兼程的奔波在距离颇远的各个竞技场间,除了赚取微薄的收入外,更重要的是他真正过上了牛仔的生活。尤其当征服一头强壮凶猛的野牛后,来自观众的鲜花和掌声,窈窕美女的投怀送抱,众星捧月的羡慕爱戴……这些都是一个自卑的“矮冬瓜”所渴望的。

二、寓意深远的物品装饰

我们在辨别民族文化异同时,最直观的视觉触动就是物品装饰的差异。从所穿戴衣服的样式、颜色,到所佩戴首饰的行状、气质、原材料等等,可以说物品装饰的风格也是体现一个民族独特文化的重要视角。在安妮笔下,怀俄明州的农场物品装饰最能体现此地的民俗文化。主要表现在牛仔服饰和日用工具饰品两个方面。

先看牛仔服饰。从普遍意义上看,牛仔有基本的服饰,牛仔帽、衬衫、牛仔裤、皮靴、皮带等,其中有力量的部位都是用牛皮制成。牛皮的材料坚韧,可以承受住他们每天摸爬滚打生活的磨损,也因为这一服饰风格使他们保有农场身份的特殊识别度。以至今天,牛仔裤风靡全世界。安妮笔下的牛仔除了这些基本的特征外,更关注到不同牛仔之间服饰蕴涵的特质。如《加油站距此五十五英里》中克鲁姆身着的牛仔服饰:手工制作的破损皮靴和肮脏的臭帽子,趔趄的衣袖,凌乱的裤脚等,十足的衬托出克鲁姆的粗犷。相对而言,《断背山》中的杰克和恩尼斯就较为整洁。另外,不同级别的斗牛士的服饰也是不同的,这在《脚下泥巴》戴蒙德的竞技生涯中展露无遗。

再看工具饰品。以马刺为例,在欧洲骑士小说中就反复出现,艾文荷、罗宾汉、堂吉诃德等人物形象的塑造过程中皆有描写马刺的笔墨。它俨然已经成为英雄人物的衬托。安妮在《一对马刺》中,以马刺这一特殊饰品为线索,贯穿整部小说,既成为故事发展的重要推手,也赋予了这一饰品的深度内涵。主人公哈罗德制作的马刺别具特色,柱身半斜,优雅的线条,蓝紫色泽的外貌,再有银色彗星的饰带,堪称一件完美的艺术品。而也正是这件马刺牵动了斯克罗普和洁莉、伦奇、萨顿、伊内兹等人之间的纠葛。马刺的行状是生殖器的崇拜,安妮的笔下显然不是为了崇拜而去塑造高大的英雄,理解《一对马刺》需要透过这件特殊的饰品,去揭露这一民俗文化背后寄寓农场生活的混乱。除了马刺、马蹄、牛角等这类富有民俗文化内涵的饰品外,还需要关注安妮笔下由普通农场生活意象共同建构的生活文化,如与动物相关的狼、狗、牛、马、羊;工具有猎枪、拖拉机;生活中的威士忌、牛油、香烟;还有牛羊粪便、青草、石头、暴风雪,乃至与人类相关的精液、汗水等等,这些虽然是普通常见的事物,但当他们在安妮笔下集合在一起时,所营造的才是十九世纪别具一格的美国农场日常生活。一两件文化意蕴深厚的饰品是建构不起独特的民俗文化的,只有这些秉持独特性和普遍性的物品组合在一起,才真正体现出美国农场的日常生活文化。

三、千姿百态的农场习俗

考察不同地域的民俗文化时,生活习俗是必须考虑在内。地处美国西部的怀俄明州有着各种特色的习俗,诸如农场建制、牧畜技能、婚丧嫁娶、节庆娱乐、祭祀宴乐等等,但在安妮《近距离·怀俄明故事》笔下,她格外关注结婚和阉牛这两件事。论述至此,我们也能摸索出安妮的犀利笔锋,她总是能透过一些常见的习俗表象,挖掘出隐藏在背后的文化本质。

就结婚来说,《荒草天涯尽头》中的场面格外有趣。阿拉丁和婉涅塔结婚时,本来是希望用白米洒在新娘头上的,一是“白”寓意着女性的纯洁,二是米粒暗示多子多孙,这种文化现象世界各地都有不同象征,如中国有用“枣”和“桂”,谐音早生贵子,用“鱼”繁殖强祈福多子。与此不同的是,在没有白米,用小麦代替后,晚上和阿拉丁狂欢时,有几粒小麦落地发芽,成熟后再落地生长,数年后已有四分之一英亩大。之所以没遭收割是因为婉涅塔坚持认为这是她的“结婚麦”,其存在的意义不亚于生命的延续。这种对习俗的虔诚在很多地方已经消失,最后阿拉丁死去的结局就被婉涅塔认为是割麦造成的。安妮似乎想通过这样的结局警戒世人应该对我们各民族的民俗文化保持敬畏,如果再这样无所顾忌下去,世界各地的各种民俗文化都将面临消失的危机。

与以上所有民俗文化不同,阉牛现象似乎算不上一种民俗,更谈不上文化。这里单独拿出来叙述,是承接上文谈到的“暗示”“警戒”和“敬畏”而言。我们理解安妮小说中的民俗文化并不是完全为了欣赏大胆叙述下的美丽和新奇,而应该反思这些民俗文化背后所寄托的感情和安妮借此传达的社会问题。将《脚下泥巴》中寇莫、洛维斯、华莱士等人司空见惯的阉牛动作和《半剥皮的阉牛》中锡老头宰杀阉牛的画面相结合,安妮试图说明,怀俄明州的淳朴民风民俗固然值得肯定,牛仔们强健的体魄,积极向上的进去精神也值得讴歌赞歌。但并不是说这里就是伊甸园。相反,剥去“美”的外衣,我们见到更多的是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淫乱无度、伦理丧失。如同被阉割的牛一般,虽然得到迅速的茁壮成长,但已失去作为人类的本性。《血红棕马》中三名牧工的欺骗;《工作史》中李兰德创业的反复失败;《荒草天涯尽头》中老雷德辛苦撑起的一片农场,在晚年却只能住在靠厨房边上霉臭的储藏室,甚至连孙女都不给靠近,最让人可悲的是儿子阿拉丁居然有淹死他的想法。还有《身居地域但求杯水》中冰人艾萨克为在六猪圈农场担任赶牛的工作,向经理撒谎自己单身……等等,我不禁怀疑,安妮笔下的小说真的是学界所谓的“生态之美”吗?从《近距离·怀俄明故事》小说集中对民俗文化的反思,使我们有理由相信,安妮更多的是想通过生态之美来反衬人文之丑吧!

本文来源:http://www.zzqklm.com/w/wy/1534.html芒种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