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英美文学教育中的文化融合意识

作者:孟亮来源:《芒种》日期:2016-02-06人气:1341

英美文学课程是目前我国各高校英语专业的必修课程,同时也是其他专业重要的一门选修课程。根据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显示,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在培养学生欣赏、阅读、掌握英文原著和各种批评方法的基础上还要注重对学生对其中蕴含的历史文化的理解和解读。英美文学课程自身承担着较多的教育功能,它需要在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读、写的同时还要加强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和欣赏能力,从而在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和人文素质,挖掘他们内在的潜能性,使他们成为完整意义上的人并实现其人生价值。在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掌握基本的语言技巧、知识的过程中还要认识到中西文化之间的相同与差异,这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外文化传播者和真正的受益者,加之目前各国文化之间交流的频繁,具有文化融合意识和跨文化交流的人才已成为各国争抢的对象,原来仅具有语言交流能力的单一性人才已不再适应这个社会对全方位、多角度复合型人才的需要。除此之外,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英美文学在自我创新的基础上还要注重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掌握和认识,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认知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文化融合意识,且有利于我国本民族文化日后再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与发展,最终在发挥文化“软实力”的同时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本文就将以此为切入点,试分析英美文学教育中的文化融合意识。

一、文化融合的必要可能性

目前我国英美文学的教学过程主要以传授英美文化知识为主,学生普遍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认识,特别是英语专业的学生,这实际上是英美文学教学中的一大漏洞和疏忽。实际上,在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中西文化之间并不存在根本上的冲突,反而两者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手段进行相互融合,从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融合意识。

首先,文化融合的必要性。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我国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不过当代的大学生普遍缺少对传统文化系统、深入的认知与了解,这个问题在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显得尤为突出。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以及与国外交流的日益频繁,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英美文学教学需要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方法,因此适应国家的经济发展以及对外交流,更重要的是需要满足学生的人性化发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将原有的单项英美文化输出变为中西方文化的双向交流与融合,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有利于完善并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跨文化交流的意义和作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辨思维,使得学生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中的解决生活、学习以及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两种文化之间的融合还可以消除原本存在于两者之中的偏见与隔阂,从而可以彻底打破我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鸿沟。由此可以看出,英美文学教育中的文化融合存在一定的必要性。

其次,文化融合的可能性。中西方文化之间虽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和不同,在两者在本质上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共同点,如两者都提倡对人的解放重视、对自由精神的追求以及表现张扬的个性,这就为两种文化的融合提供了一定的可能性。从历史文化渊源来看,东西方文化一直存在着相互间的交流和影响,中西方的文化学者不断地推动着两种文化的交流和研究,鲁迅、钱钟书、季羡林、吴宓等学者都在中西方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有的学者认为在英美文学课程中融入中国文化缺少一定的依据和可能,因为两者之间的差异较大,但实际上,我国的许多学者已经完成了对两种文化的相互融合,如赵毅衡先生的《远游的诗神:中国古典诗歌对美国新诗运动的影响》、钟玲的《美国诗与中国梦:美国现代诗里的中国文化模式》等,由此可以看出,中西方文化在英美文学课堂上的融合存在着一定的可能与依据。

二、文化融合的策略途径

英美文学教育中的文化融合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但在其实施的过程中还是需要一定的策略路径,这样的做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美文学的兴趣,还可以提高教学的整体效果、质量以及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

首先,发散性思维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英美文学教育中的文化融合并不是一种强制性的融合,而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自然过程,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发散思维,从而将中西文化巧妙的移植到学生的认知思维之中。教师在向学生讲授西方诗歌主题、意象、类型的时候可以将其与我国的诗歌联系起来,从而可以让学生在想象、联想和发散性思维中将两种文化进行相互的融合,如老师可以将苏格兰著名诗人罗伯特·彭斯的诗歌《一朵红红的玫瑰》与我国的汉代乐府诗歌《上邪》相结合进行讲述,因为两首诗歌都对爱情进行了深入的表达和呈现,并且都运用到了“海枯”、“石烂”这两个意象,以此表现诗人本身对爱情的坚贞不渝,这样发散性思维的运用非常广泛,如还可以将爱伦·坡的《安娜贝尔·李》与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相结合,因为两者都抒发了作者对死去妻子的怀念之情,都是非常经典优秀的悼亡诗。由此可以看出,教师的发散性思维将诗歌的文化背景、艺术手法、风格特征等相结合,从而在根本上实现了中西方文化的融合。

其次,注重传统文化在教学中的传授。目前我国英美文学的教学过程还是注重对西方文化传统、价值理念的传播,因此教学过程中的文化融合实际上就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渗透过程,因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向学生传输我国的传统文化。实际上,我国的传统文化对西方的历史和社会发展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卢梭、伏尔泰、爱迪生等思想家都明显受到了我国儒家文化的影响,并且随着“孔子热”“国学热”等在世界范围内受到追捧,由此可以得出传统文化对英美文学教学渗透存在着一定的必要性与可能性。老师在向学生讲授西方历史、文化、节日的过程中可以与我国的相互比较,让学生在对比之中加深对各自文化的认知与理解,如将我国的乞巧节与情人节相比,春节与圣诞节相比等,老师还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后的时间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实践调查,从而让学生在自我寻找和独立思考中分析出中西方文化在宗教信仰、政治制度、价值取向、经济构成上的异同。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思考,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提升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文化融合的现实意义

英美文学教育中的文化融合是目前我国各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与关键,在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双重背景之下,注重学生多元文化的培养与融合显得格外的必要和重要。文化上的融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从长远发展上看,它还为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无限的动力。

首先,文化融合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所谓“跨文化意识”是指外语学习者对其所学学习的目标语文化有着较高程度的理解和把握,并且能够利用目标语进行必要的交流与应用,并且能够在学习中自觉的消除目标语文化与本民族文化之间的隔阂于阻碍,从而在根本上实现文化上的相互融合与交流,这种跨文化意识既包括跨文化的交流能力,也包括跨文化的文化意识和文化知识,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综合型人才。英美文学教学中的文化融合实际上是培养跨文化人才的一个主要途径,跨文化人才所要具备的首要条件就是对中西方文化深层次认知与理解,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和课堂上的充分资源对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进行培养,并在文化的融合中鼓励学生对两种文化的自我思考与认知,在理性、感性和抽象中感受中西文化带来的独特审美力,并在熏陶和感染中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其次,文化融合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目前世界上的各个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有着错综复杂的联系与交流,加之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步伐的加快,因此各个国家之间的文化也在不断的碰撞融合,因此可以看出,为了更好的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文化上的融合已经成为了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英美文学教育中的文化融合在客观上有利于本民族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发展,同时也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表现,实际上,目前各个国家在国际上的竞争越来越趋向于文化上的竞争,文化上的融合不仅可以增强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同时也可以增加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进而可以在根本上提高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综合地位和形象,而国际地位的提高又在侧面上推动可本国文化的进一步传播与发展。

综上,英美文学教育的主要功能不只是培养学生运用外语的能力,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对文化的融合理解能力。英美文学教育中的文化融合不仅拓展了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能力,还可以加强学生对生活态度、生命哲思、价值观念等深层次意识形态的思考,同时也可以使得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始终处于不败之地。

本文来源:http://www.zzqklm.com/w/wy/1534.html芒种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