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善与恶的绝唱——解读霍桑《红字》中的人性观

作者:胡晶来源:《芒种》日期:2016-02-09人气:6233

善与恶的灵魂

任何一部作品的形成都离不开作家的心灵以及它赖以生存的那片土壤。出生于清教世家的霍桑,自幼丧父,常以孤独为伴。在超验主义和新英格兰清教主义的熏陶感染下,时常陷入并困惑于教义与现实社会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之中,从而确立了他的人格及思维走向。他一面遵循并囿于清教的束缚,一面渴望实现人性美丽的和谐;在信奉不可避免的人性之恶的同时,规劝并倡导人们可以通过忏悔和行善的自我拯救而获得灵魂的救赎。等等这些,作为着作家的心灵写照,凭借他的生花妙笔,在《红字》中刻塑出一个个鲜活的灵魂。

海丝特:这位从宗教狱门走出的象征着耻辱和罪恶的“红字”代言人,拥有着上帝赋予的年轻、健康、美丽。在作家的笔下简直犹如开放欲滴的玫瑰。“这个青年妇人,身材修长,容姿完整优美到堂皇程度。乌黑丰茂的头发那么光泽,闪耀出阳光的彩色;她的面孔,除去润泽的肤色与端正美丽的五官之外,还有清秀的眉宇和深黑的眼睛……”。作家霍桑认为,所有自然所赋予的美都是“善”的体现和“善”的化身;相反,则代表“恶”的体现和化身。而就是这样年轻貌美的女人,却偏偏因自己的年幼无知错嫁给一个飘摇欲坠、身形及相貌甚为丑陋的年长者——齐灵窝斯。如此,善与恶的结合、碰撞,表现了作家对美和善遭遇的不幸所予以的同情。在作家的笔下,让我们感到:海斯特与齐灵窝斯合法的婚姻是充满悲剧和人性压抑的,在美丽与丑陋、青春与腐朽、活力与衰败等极为不对称的婚约捆绑中,隐藏着一触即发的危机。致使她在丈夫生死不明的日子里,与博学多才、年轻英俊的牧师丁梅斯代尔发生了美丽却不能被教义和世俗所接受和容忍的爱情。他们的爱情表现了作家对和谐之美的追求。除此之外,我们在海斯特身上可以非常抒情地领略到作家对美好事物的追崇和淋漓尽致的赞美。在真爱面前,海丝特并没有把因爱而生的罪恶当作真正的耻辱,相反,经过她精工巧绣的“红字”竟成了她对真爱的渴望和对社会、对人性的呼唤。虚伪的教义将耻辱贴在她胸前的同时,也成了她对人性美好追求呐喊式的宣言。我们看到,在她承受耻辱的日子了,她竟能以顽强的毅力和仁爱的情怀,自食其力,精心哺育“恶的种子”——珠儿。同时还经常接济那些穷苦的百姓,而受到人们的尊敬,那个象征罪恶的“红字”,因她的乐善好施、克己助人,通过她对罪恶的净化,而在她的胸前显示出非凡的光辉。清教主义者认为,“人拥有一种趋向于德行的自然倾向,不过,只有通过了某种‘训练’,人们才能可能达到德行的完美。”在世俗的目光中,这个“红字”一步步完成了从耻辱到慈善,以至升华为热情开放、激励精神复活的标志和象征。但我们同时又不可避免地触摸到女主人公灵魂中无法掩饰的自私、虚荣等所表现出的阴暗。如:在丈夫生死不明的情况下,就义无反顾地与其情人暗中求合,而且又总是以丈夫的外相丑陋产生厌烦甚至诅咒之念,没有丝毫恻隐之心。她是如此发自内心的厌恶和憎恨这个衰弱的老人。无论她婚外的恋情有多么狂热美好,甚至让她如飞蛾扑火般地不惜一起代价,忍受社会公众对她的审判和唾弃,但不受任何约束的婚外行为毕竟是丧失道德底线的,也是自私的。所以作家在欣赏和赞美她对自由、不近功利的爱情勇于追求的同时,也为我们呈现了她自私、虚伪等恶的一面。

丁梅斯代尔:这位几乎让海丝特穷尽毕生所爱的情人,是位年轻、英俊,极富智慧和磁性的男人,和海斯特一样具备了人类自然的美好特征。他作为当时的清教徒的代表,不仅才华横溢、外貌性感,而且极富友善和同情感,他那近乎神谕的语言使得人们心甘情愿地匍匐于他的脚下,膜拜和朝圣于他。然而就是这样深明教义、历经神的教育洗涤,长年追随上帝并传播福音的公众人物,也难以超越多情的肉体,以及生命原始的欲望。正因如此,使我们看见了来自作家本身的对清教禁欲信仰的怀疑和反叛。然而大逆不道的丁梅斯代尔又时常表现出苍白如纸的脆弱,几乎一度成了虚伪、懦弱的俘虏,他品尝了爱的甘露,也承受了恶的代价。为了保全名誉和地位,他只是忏悔和自虐于黑夜,而没有勇气和胆量去与心爱的人共同承受苦难,正所谓:虽然拥有向善的智慧,但行为却因懦弱、自私而丑恶。虚伪和自欺终究会走向光明和真诚,这是作家的美好愿望。在接受公众近乎重压式的朝拜下,几近崩溃的丁梅斯代尔无法摆脱来自内心的自我责难,罪恶的隐藏几乎耗尽了他的生命。于是,在他空前绝后的最后一次演讲结束后,毅然决然地向世人撕露出自己胸前烙下的也是压抑心灵的“红字”,在公众面前,坦然宣布他们所谓的罪恶。对于丁梅斯代尔这个人物,他的悲剧在于,他一方面想竭尽维护自身的地位和在公众面前近乎上帝般的完美形象,一方面又渴望实现和得到凡俗的男欢女爱,他把白日里的光辉魅力给了不识真相的追随者,而把黑夜里的欲望给了自己的情人。这是造成他人格分裂的根本原因。如果说与他曾经朝夕相处的“朋友”——齐灵窝斯是魔鬼,则只因丁梅斯代尔心里藏着连他自己都不可饶恕的恶,魔鬼因恶而产生。正所谓: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是“魔鬼”使他清醒并痛苦地认识了自己的虚伪和懦弱,也使他最终有勇气选择了面对而不是逃避。在善与恶的审判台上,他洗礼了对他忠心耿耿的教徒,也公然审判了自己的罪过,并获得了公众的同情。至此,他不完美的人格,因为战胜了罪恶的自我而得到美丽的升华。

齐灵窝斯:齐灵窝斯在作家笔下是受害者和复仇者的形象。同时,他几乎成了清教社会罪恶的主要体现者和恶魔的化身。在他身上除了定义式的冠以智慧和博学之类的学士帽子外,我们几乎触摸不到任何赞美抑或接近褒义的词汇。他不停周旋于妻子和其情人之间,他为了达到复仇的目的,想尽一切办法接近并在心灵上对丁梅斯代尔进行摧残。他“像一个矿工在寻找金子,像一个掘墓工在挖掘坟墓,像一个贼在进行偷窃”。使自己终于从被同情的受害者堕落为一个恶魔式的人物。齐灵沃斯长期对牧师进行着精神迫害,是个极其险恶的复仇者。正如丁梅斯代尔所说:“海斯特,我们不是世界上最坏的罪人!世上还有一个人,他的罪孽比这个亵渎神圣的教士还要深重!他阴险地侵犯了一个不可侵犯的心。”然而,正是这个丑陋不堪、把复仇作为生命强心剂的恶魔似的男人却也不乏人性善良的光辉。在狱中,他不计较心中燃烧的怨恨,慈父般的为海斯特和丁梅斯代尔的女儿——珠儿,精心配药疗病,直到她“沉入香甜的梦乡”,显示出父亲般无私的慈爱。不仅如此,就在他临终前也立下了遗嘱,把他在此地和在英国的一份很大的财产,赠给了珠儿。如此举动,不只是他良心的发现,更应看作是对他人恶的宽容和对自身恶的忏悔。善与恶的交融再一次在一个人的灵魂深处得以彰显。

善恶交融的人性观

纵观《红字》这部力作,善恶相济如一朵芬芳带刺的玫瑰,沁人心脾,也为我们留下深深的思索。正如诗人泰戈尔所言:“不完美并不是一切都不完美,它的理想有完美性,但必须经过反复的领悟。我们的意志,我们的性格,无论是在我们的内心或是外表,或者兼而有之,必须通过不断克服恶而达到完美。” 《红字》中人物的人性,或因瑕疵而至完美,或因趋于完美中的瑕疵而极显真实、生动,富于血肉、富于灵魂;鲜活、可信、可叹。这真是在“那邪恶的事物里头,也藏着美好的精华,只要你懂得怎样把它提炼出来;我们从野草里采来了蜜,从魔鬼那儿居然获得了道德的教训”。

在这个世上不存在绝对邪恶的灵魂。通过解读《红字》中的人物,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善与恶的交融:“天使与妖女”化身的海丝特、“牧师与情人”挣扎的丁梅斯代尔、“魔鬼与慈父”勾兑的齐灵窝斯。如此,较为清晰的凸现了作家霍桑的善恶交融的人性观。究其根源,依赖于作家赖以生存的社会土壤和他精神领域的宗教信仰,以及当时的人文主义思想。从海丝特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到作家善恶相依的思想体现,海斯特通奸之罪暴露以后,尽管受到了惩罚,却不肯离开这个是非之地,“她对自己说,这里曾经是她犯下罪孽的地方,这里也应该是她接受惩罚的地方;因此,也许她日常受辱的痛楚,终于会洗刷干净她的灵魂,产出另一种纯洁来……”同样,丁梅斯代尔也坚信罪恶对荡涤人类灵魂的作用。他甚至认为,罪恶即使没有受到公开的惩罚,也能让人向善。就连魔鬼代言人齐灵窝斯也附着最终向善的结局。霍桑认为,罪恶人人都有,而且无处不在。并对善与恶有其独特的看法,他认为,美丽、健康是天性的善,神圣是道德的善;丑陋、死亡是天性的恶,罪恶是道德上的恶等。他把那些不能理解的、由于社会发展所引起的社会矛盾,统统归结为一个抽象的“恶”,这是具有浓厚宗教气氛的善恶观念。他还认为,任何社会问题的解决,都要从这个无所不在的“恶”入手,只要内在的世界一旦经过赎罪净化,外部世界的许多罪恶就会自行消失。可以说,他这种超验主义思想在当时不仅是非常前卫的,而且至今仍闪耀着客观、辩证的光辉。在人性艺术描写方面,他摈弃了传统的“善”与“恶”对立的人性观,避免了“脸谱化”和“简单化”的呆板和生硬,从而以强烈的矛盾冲突主宰着他笔下有血有肉的灵魂,为人们留下了震撼后的深深思索。

结语

霍桑,这位目光和心灵极深邃的灵魂艺术大师,凭借他独具匠心的妙笔,勾画了一幅善与恶混杂众生的人间爱与恨的悲剧,入目三分地鞭挞了清教专制对人性美好追求的剥夺和摧残,痛斥和控诉了宗教面具下的虚伪。同时,他又以峰回路转、传说似的结局,昭示着人心向善的必然,为生生不息的沧海桑田播种一株璀璨不败的希望之花,谱写了一篇爱恨情仇、善恶交融的绝唱。

本文来源:http://www.zzqklm.com/w/wy/1534.html芒种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