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视角下看《约翰克里斯朵夫》的翻译技巧
《约翰·克里斯朵夫》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一部经典之作,他凭此文获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作品成功的塑造了一个具有英雄主义色彩的,为追求真诚的艺术和健全的文明而不懈奋斗的平民艺术家的形象,在约翰·克里斯朵夫的一生中,苦难和欢乐,成功与失败总是如影随形,但主人公的执着、天才和力量,始终推动他不断通过抗争而前行,终其一生的奋斗,最终达到了“高远绝俗而不失人间性情味”的人生境界。作品从最初对力量的颂扬到最后讲述的“物我同化”的精神境界,整个过程深刻诠释了东西方的不同美学观点,是一部极具理想主义色彩和浪漫主义情怀的史诗般的作品。罗曼·罗兰本人挚爱音乐,同时音乐也是最为抽象、虚无和神性的,因此在这部小说中音乐作为载体占据了极为突出的地位[1]。对于这样一个由文字谱写的交响乐,如何从美学的视角出发,选择恰当的翻译技巧,使译文能够充分展现原作的张力和表现力,是当下翻译工作者非常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一、作品的创作背景和美学价值
1 创作背景
罗曼·罗兰出生于法国中部小镇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在其十四岁时举家迁往巴黎,从这时起他开始接触到莎士比亚、伏尔泰等文学大师的名著,对其日后人格魅力的塑造和艺术精神的形成影响深远。成年之后的罗曼·罗兰性格刚毅而真诚,他崇尚自由和光明,渴望追求真理和正义,是一个人道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约翰·克里斯朵夫》共十卷,从1904年到1913年罗曼·罗兰以每年一卷的频率出版,这一时期的整个欧洲社会到处弥漫着虚伪、狡诈、浮侈、堕落的腐败之风。正是基于对当时种种社会顽疾的不满和极度失望,罗曼·罗兰才开始创作这举世闻名的史诗般的巨著 [2]。
2 美学价值
《约翰·克里斯朵夫》深刻诠释了强者哲学和力量美学的西方美学元素和观念,主人公的一生就是不断的奋斗、反抗、斗争,以强力去追求真理和光明,使其自身生命在不断超越中获得永生。同时诱惑也是另一个重要的西方美学元素,西方将人性恶的一面视为必然,约翰·克里斯朵夫的一生也是一个不断迷失和自我救赎的过程,作者将文学涂抹上了哲学的色彩,令作品更具深度和美感,中文读者能够感受到有别于中国传统美学“天人合一”、“中和论”等不同的西方美学观,这对唤醒和启迪当下国人,去改造和去除中华民族存在已久的某些固有劣根性,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美学和翻译美学
1 美学
人类很早就开始对与美有关的思想在哲学层面上进行研究,但美学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诞生于十八世纪的西方,以德国哲学家和美学家鲍姆加登1750年出版的《美学》一书为标志,他本人也被公认为“美学之父”。美学在二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本质论美学、神学美学、认识论美学、语言论美学和文化论美学等五个阶段,美学在中国是一个年轻的学科,是主要以对西方美学理论为基础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美学一词来自希腊语的aesthesis,意思是“对感观的感受”。由于不同地域、不同种族、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美的认知不同,给美学下一个大众普遍接受的定义是十分困难的,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对美学予以定义。其中我国《辞海》(1999年版)对美学定义是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和审美意识,美的创造、发展以及其规律的科学。美学是一门关联性很强的学科,一部好的译作离不开美学角度下的审视,翻译美学理论也就由此应运而生了[3]。
2 翻译美学
中国传统的翻译理论中一直就有美学思想的存在和体现,语言功能和审美追求的完美结合,长久以来都是一代又一代翻译家遵循的标准和追寻的目标。翻译家徐渊冲将鲁迅先生的意美、音美和形美的观点上升到翻译的最高标准,可谓是我国现代美学翻译理论的雏形,这种具体化了的翻译技巧,是对翻译美学理论和实践的一个积极的尝试[4]。我国现代翻译美学理论的开山之作是傅仲选著的《实用翻译美学》,书中对翻译过程中的审美主体、客体、活动、标准以及再现手段等翻译美学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刘宓庆教授的《翻译美学导论》(1995)一书则构筑起了中国翻译美学的理论框架,是对中国翻译美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文学翻译作为一种语言在另一种语言的完美再现,它存在着从语言、文字、词汇、句式和段落的不同审美层级,翻译美学是建立在对原文的充分理解之上的,翻译者必须具备极强的双语能力和文学底蕴,才能真正实现原文到译文的审美再现。
三、美学视角下《约翰·克里斯朵夫》的翻译技巧
对经典文学作品进行翻译,应力求如实传递原文特色的同时给读者带来美的精神享受。傅雷(1957)和许渊冲(2000)所译的《约翰·克里斯朵夫》是深受广大读者欢迎和业内人士认可的两个中译本,本文从两个中译本中选出部分有代表性的例句,分别从语言、结构和意境三个角度进行比较和分析,从翻译美学角度下予以评析,仅代表笔者个人不成熟的看法和观点,愿与有不同见解的同行共同推敲和商榷。
1 语言美
翻译作品的语言美是对译作的基本要求。但如何体现译文的语言美,如何在语言美的基础上,将原著与作者的思想更有表现力地传递给阅读者,一直以来是各国译者所不懈追求的目标。要体现原著的语言美,最为重要的一条是对原著及作者深刻的理解与共鸣,这是译者首要达到的思想高度。译文的语言美体现在能够巧妙的对译文进行加工处理,能够增添整个文章的美感和韵味,使译文文字符合汉语读者的审美标准,语句通畅,语意鲜明、富有美感[5]。例如许渊冲先生的译文中“路易莎露出温情脉脉的微笑,仿佛看着两个孩子就是幸福。”选择了“温情脉脉”这个成语,文字十分优美和动听,更能够让读者强烈感受到鲁意莎那种幸福和满足的神情。如果仅选择“温柔”一词翻译,虽然也十分准确到位,但相比之下略显得普通和平淡。
2 结构美
翻译是文学作品在原著语言与另一种语言的转换与情境再现,将原著的语言以被另一种语言国家的读者所更能接受的,更具美感的结构化的语言句式去表达,将会使所译的文字发挥出更加独具魅力和语言气质的翻译效果与美感。例如,如果能将原著中有节奏感的句子,用我国读者所喜爱的诗词结构去表现,那么将达到对原著更佳的欣赏意境。句式美能够起到极佳的修辞效果,使译文更加优美流畅,例句中许渊冲先生按照汉语的习惯表达方式,在忠实传递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以诗词对仗的形式灵活的翻译出了原文,语言也更具美感。“好说闲话的懒姑娘,虚情假意的犹太佬,涂脂抹粉的假朋友,假装亲热的死对头,走了味的陈年老酒。”
3 意境美
翻译的最高境界是通过译者对原著及作者的深刻理解,高超地运用文字所表达的深意,搭建起原著意境与作者阅读体验与欣赏共鸣之间的桥梁。所谓达到翻译的意境美,就是对原意境景象和情意融合的产物,具有情景化的作用,能够彰显艺术情境,达到极佳的艺术效果。对意境的追求是翻译中的最高境界,意境所传递的朦胧、暗示和含蓄性,能够给读者创造出无限遐想的空间,激发起他们无穷的想象力。充满意境和美感的词语,能够令读者产生臆想和共鸣,更具美学效果。例如:Most men die at twenty or thirty; thereafter they are only reflections of themselves: for the rest of their lives they are aping themselves, repeating from day to day more and more mechanically and affectedly what they said and did and thought and loved when they were alive. 译文为: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上就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日复一日,更机械,更装腔作势地重复他们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所爱所恨。
结语
本文以美学和翻译美学理论为基础,以《约翰·克里斯朵夫》原本为参照,以傅雷、许渊冲先生的中译本为主体进行美学分析鉴赏。在翻译美学理论原则的指导下,通过对比分析不同版本下译文对原文的美学呈现效果,力图从中找到既保持原文语言特色,又满足目标读者审美需求的翻译技巧,从而在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中,实现原文和译文具有相同的文学内涵含和美学价值,将其生动、完整的再现给读者。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