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传统花鸟画色彩发展源流
中国传统色彩理论的发展性对传统花鸟画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花鸟画的色彩随时代的变化显示出不同的时代特征,中国的传统花鸟画的色彩表达也在时代的发展中逐渐成熟,画家们对于色彩的运用变得更加熟练,他们在熟练运用色彩的过程中加注个人主观感受,使花鸟色彩在不同时代背景下表现的不仅仅是花花草草,更是画家个人的主观世界和社会中思想潮流的时代性表达。
一、中国传统绘画色彩理论的发展
中国绘画色彩理论经历了五色说、以色貌色、随类赋彩、运墨即五色俱、六彩说等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不仅反映了人们对于色彩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且对我国传统花鸟画色彩的演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五色说
与西方色彩的光谱用色相比,中国传统绘画长期受到儒、道、禅等传统观的影响,在运用色彩上往往带有浓厚的观念性和象征性。中国的儒家思想注重“礼”所以在礼的作用下形成的色彩观是对自然万物色彩的一种归类,即五行所说的的金、木、水、火、土对应的五色,五色结合又生百色。此时统治者为了维护礼教的需要,把五行的五色定为“正色”,象征尊贵,而把五行结合之色定为“间色”,“间色”被视为卑贱之色,“正色”与“间色”尊卑有别,不可逾越。而基于老子的道家思想所形成的色彩观是建立在朴实无华的基础之上的,道家提倡“五色令人目盲”“无色而五色成焉”提倡删繁就简,以“空”“虚”“黑白”为主体,不求物象华丽的色彩表象,要求回归到自然的朴素之美。道家思想对于士大夫的文人画的形成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些被中国古代哲学所影响而形成的中国传统色彩观,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可绘万物之华表,可喻万物之形貌,承载着不可替代的观念性。
2.以色貌色
南北朝宗炳在《画山水序》中针对绘画创作的表现手法提出:“身所盘桓,目所绸缪,以形写形,以色貌色”。强调山水画用色应以自然物象为依据,不仅要观察物体的形,还要记录物体的色,收集资料时要忠于所描写的对象,真实反映山水形象特征。“以色貌色”的理论主观的表述了用画面中的色彩来表现自然山川的颜色,同时也说明了中国画的色彩观来源于自然。
3.随类赋彩
“随类赋彩”是由南朝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的设色方法,它不仅是一种评画标准,而且是中国画用色的基本原则。随类赋彩就是把画中物象分为数类,一类施一种颜色,每类物象可以按同种色调处理,也可以按季节分类,处理物象的色彩,同时也可以根据需要改变客观物象的色彩,按主观意愿用色。“随类赋彩”的理论对于传统花鸟画色彩发展起到重要影响,同时在“以色貌色”的理论基础上说明中国画的色彩来源于自然,但同时也具有很大的主观性。
4.运墨而五色俱
水墨画是极具中国特色的色彩表现形式,唐代书画理论家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出“运墨而五色俱”,这实际上是对色彩运用的高度概括,也是受道家天人合一,追求朴素自然思想的影响。而事实上当时已经有很多画家用水墨的形式来表现花鸟。如南唐士大夫徐熙,他的画注重“落墨”,有落墨花之称,他的设色不以晕淡为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唐以来细笔填色表现奇花异鸟的格式,其用色方式也是对“运墨而五色俱”理论的传承和发展。
5.六彩说
清人唐岱在《绘事发微》云:“墨色之中,分为六彩。何谓六彩?黑、白、
干、湿、浓、淡是也。六者缺一,山之气韵不全矣!墨有六彩!而使黑白不分,
是无阴阳明暗;干湿不备,是无苍翠秀润;浓淡不辨,是无凹凸远近也。六彩说清代画家在“运墨而五色俱”理论上的新发展,丰富了传统色彩理论,更体现了后人对前人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二、传统花鸟画色彩的时代变化
汉唐时期花鸟画的色彩
东汉时期己经出现独立成幅的花鸟画,但花鸟形象是以符号化形式出现的,色彩也没有脱离传统的封建思想且具有一定的寓意。初唐至盛唐时期,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多民族文化大融合。为适应统治阶级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方面的要求,花鸟画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种登上了画坛,花鸟画的在色彩的运用和形式表现上也脱离了旧有的程式,秉承人物画的设色技巧,这一时期的花鸟画设色浓重,适度晕染,视觉效果单纯明亮,富有张力,很符合时代特征。
两宋时期花鸟画的色彩
宋朝的统一结束了五代十国封建割据的局面,在一段时间内,社会保持着相对安定的局面,中原的经济、文化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商业、手工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并带来了美术的发展和绘画的兴盛。此时的宫廷绘画发展到极盛,花鸟画也发展到了一个高峰时期,北宋与南宋的花鸟画特色各异,北宋的花鸟画重视写生,比较客观,色彩上以自然色为依据,刻画细致入微。而南宋花鸟画不以写生为主,运用柔媚温婉的色彩表达内心的主观感受和美好愿望。比较唐宋的花鸟画用色,唐代花鸟画用色明快鲜亮,颇具气势,而宋代花鸟画唯美写实,注重细节。从这两个朝代的不通用色风格,我们不难看出两个朝代人的不同心理,一个大胆豪放,一个保守谨慎。所以宋代花鸟画的色彩通常给人传达的是希望天下太平,社会繁荣稳定的美好愿望。
元代时期花鸟画的色彩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蒙古的游牧文化和汉文化之间有很大的认识差距,南宋灭亡后政治中心北移,新的种族和门第社会规范给汉文化带来冲击,受宋代理学教育艺术家们为了捍卫自身的价值观与士大夫的士气,首要面临的就是“仕”与“隐”的问题,于是江南文化界出现了不同的阵营。元代士大夫阶层分为两类人,一类是元初入仕的宋皇室后裔,另一类是进取无门,愤世嫉俗的士大夫们,他们在政期间受到各种排挤和冷落,内心异常矛盾和痛苦。元代花鸟画家的思想多以淡雅和脱俗为基本观点,花鸟画主要是文人士大夫的绘画创作,他们用绘画创作表达对当时统治贵族的不满,在他们的世界中,由于国土沦陷,他们的世界变得黑白,花鸟画创作不再歌功颂德,不再富丽堂皇,受道教玄学“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水墨花鸟画悄然上场。
明清时期花鸟画的色彩
朱元璋建立的明王朝推翻了元朝政权,恢复了汉族的政治统治,成为中国后期封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明末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在刺激商品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加剧了阶级矛盾的激化,明末清初,统治者对于文人学子在采取镇压的同时又沿用明代八股,科举等制度加以笼络,给予了文人士大夫有限的满足。明代花鸟画虽仍以水墨为主,但工笔花鸟画也相当盛行,这是由于明代花鸟画家多是南宋翰林画院子弟出身,画风延续了南宋院体,色彩追求唐代的粗放大气,但人保留有宋画的气息。明清时期影响较大的当属“青藤白阳”的水墨写意和恽寿平的没骨花鸟,青藤白阳完成了花鸟画从写意到水墨大写意的转变。明清的花鸟画色彩表达形式丰富,有重彩,淡彩,兼工带写,彩墨,写意等,充分体现了这一时期政治、经济、地域等因素的特点和画家的个人魅力。
三、传统花鸟画色彩的类别特征
中国的传统花鸟画可分为院体花鸟画、文人花鸟画、禅宗花鸟画、民间花鸟画。
院体花鸟画主要产生于北宋的翰林画院。翰林画院由皇家赞助,承载着“成教化,助人伦”的作用,自然带有服务于上层建筑的功能,因此作品用色受统治阶级的等级观念的束缚,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始于宋代苏轼、文同的文人花鸟画主要以水墨为主,文人们用水墨抒发胸中逸气,此时的花鸟形象已退居次要位置,文人们只是借助花鸟形象来体会墨色的无穷变化,进而宣泄内心的思想感情,实际上此时的水墨是对色彩的升华,利用墨之五色概括万物之色彩,符合道教追求的脱俗、朴素、天人合一的思想。
禅宗花鸟画自唐代王维开始到南宋的梁楷和法常发展到了一个较高的境界,禅宗花鸟画是文人花鸟画的一个分支,他是文人在表达内心主观感受的同时加入禅宗的思想,使其作品具有更高的审美境界,进而净化人的心灵,传达花鸟的性灵境界。
民间花鸟画的题材多是约定俗成的,所以色彩也来源于民间大众,用色符合平民大众喜好,花鸟画的设色纯度较高,对比强烈,明快艳丽,富有心灵感染力力和视觉冲击力,是人们积极乐观精神的体现,鼓舞人心,表达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总结
花鸟画中的色彩运用并非是某种色彩理论的单纯运用那样简单。中国的花鸟画自独立成科起,就在不断更替的朝代中展现出不同的色彩特点,这些特点带有所处时代的时代特征,也是所处时代之人的内心展现,它是一种人们抒发内心感受的方式,更是阐释时代特征的有力证据。
- 喜报!《中国博物馆》入选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最新CSSCI南大核心期刊目录2025-2026版)!新入选!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