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构图谈传统山水画与现代山水画审美变迁
引言:所谓“构图”,又称为“经营位置”或“置陈布势”,指的是画家为实现一定的创造意图而采取的画面布局方式。中国有句古话:“凡作画者,多究心笔墨,而于章法位置,往往忽之。不知古人丘壑生发不已,时出新意,别开生面,皆胸中先成章法位置之妙也。一如作文,在立意布局新警乃佳,不然,措辞徒工,不过陈言而已。”由此可见,构图对于山水画创作的重要性。现代山水画是在传统山水画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在其发展过程中,虽然其构图表现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经历了多种形式的演变,但是山水画构图所展现的艺术审美特征却基本一致,这也可以成为我们评判传统山水画与现代山水画审美变迁的以及
一.山水画的构图表现的影响因素
一直以来,山水画的构图总能在山水画的创作中不断深化,而构图在山水画中形成的体系已然成熟,并且在中国绘画表现中得以广泛的应用。很多时候,我们所关注的山水画构图表现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与之相反,山水画所呈现出的构图画面总是随着构图形式的改变展现出不同的构图艺术效果。究其缘由,即是山水画的构图表现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
首先,山水画的构图表现受到山形、水形自身要素的影响。从中国山水画的创作来看,它真正的实现了从自然物象到画中物象的转变,这个过程体现了绘画者对自然景观赋予的人性化、人格化,即充分展现了人与自然对话的过程。由此,绘画者在对自然物象中山形、水形描绘的同时,山水画的构图效果也随之而生。
其次,山水画的构图表现受到绘画者自身审美认知的影响。长期以来,在中国固定的生活习惯和观察习惯这样的背景下,画家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自我审美标准。这种审美认知在自然环境中产生,进而上升到阴阳五行的中国哲学观念。在这样的哲学理念中,人们逐渐形成五行相生相克、自然有形与无形的认知,使得绘画者在创作山水画的伊始便在心中经营位置,山水画独特的构图形式也逐渐成形。
再者,山水画的构图表现受到哲学观中“气”的影响。在中国艺术哲学中有“宇宙天地间,唯有气孕育生命万象”这样的说法,因而,“气”也成为中国山水画联系艺术内在与外在的有效通道。这些表现在中国山水画中即是山水画的位置经营,使得气韵流动,也带动韵律、虚实、节奏等画面的变化。绘画者在着力表现画幅的同时,更注重自然物象在画幅中的置陈布势,画面呈现出的既是有形之态,又有无形之势。如此,“气韵生动”、“气动则生风,气凝则为水”的表达方式逐渐成为中国山水画构图的至高至深之境。
二.山水画构图所展现的艺术审美特征
唐代张彦远曾在《历代名画记》中有过这样的表述:“经营位置,则画之总要。”由此可见构图在山水画创作过程的重要性。并且在山水画的创作过程中,构图对于山水画中色法、墨法、题法、图法都有一定的规范,这不仅展现了山 水画构图对自然物象的解构、分层能力,更表达出山水画构图对所呈现的意象、境界以审美艺术的指导。就山水画所展现出的艺术审美特征来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
1.山水画构图展现景别形式的多样性
在面对某种自然景观的时候,不同的绘画者往往观看到的景色也是不尽相同的。在这些画家的眼中,有的人观赏到的是江河日下、峰林叠立的巍然全景,而有的人关注到的则是潺潺流水、雨烟袅袅的微秒景色,这种观景角度的变换体现了绘画者的主观情感和客观事物的交融。最终,绘画者将所看到的山水景观通过构图的方式,呈现在画卷之中。故而我们在山水画的历史发展中,既可以感受五代北方山水派构图形式所塑造的气势磅礴的雄姿,又能够体会宋代马远寒在《寒江独钓图》中所营造的一叶扁舟、一位垂钓老翁的悠远意境,这也反映了山水画构图的独特审美视角。
2.山水画构图突出主次位置
《画山水决》中有云:“凡画山水者:先立宾主之位,决定远近之形,然后凿穿景物,摆布高低。”从绘画者的角度来说,山水画主次关系的所造是作品构图的首要追求的目标。从自然景观的角度来看,自然界的山水均是庞大之物,相互之间的距离也比较远,层次的出现使得自然空间的深度、广度得以跃然于纸中。在《林泉高致》中对空间层次的塑造有着这样的表述:“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进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置于当今,这早已发展成为表现山水境界高远、深远、平远的不二法则。事实上,在山水画突出主次位置的构图表现形式还有许多,例如留白法、对比法等,其实构图的意义在于实现山水画由二维平面到三维空间的转变。
3.山水画构图彰显虚实、疏密
从中国山水画的的发展来看,很多作品都会无意间流露出虚实之感。一般来说,实现虚实的手段可以通过图形构造方位上的层次变化来表现,也可以通过画法的深浅度调节实现。在中国山水画中,我们常常能够看到云雾、流水、烟霞等用来表现虚实的自然景观,他们往往追求的是实中有虚、虚中有实的交相互替,因为过实的物象追求会使画面过于呆板,过虚的景观描绘则显得空洞无味。而根据山水画整体布局的需要,有时候又会有疏密之分。与虚实表现相类似,山水画中可以用疏简、繁密之分,但从山水画的表达上看,它所追求的是画面疏而不空、繁而不塞,有一种“疏中有密,密中有疏”的流畅感。
4.山水画构图力求纵横、开合
在《叙画》中有这样的说法:“纵横变化,故动生焉”,这是通过绘画造型因素的合理运用,使画面呈现出纵横交替的变化之感,进而表现绘画的独特韵味。其中,纵横之法的关键在于全局结构的把握,因而它也打破了传统构图上的简单重复及单调循环,使画面呈现出一种富于变化的纵横交错之感。这也许并不符合自然物象的表现规律,但以美学的观点审视就显得极为自然。而山水画构图还会追求一种开合有序的自然法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开”是在制造矛盾,“合”旨在统一矛盾。作为中国画特有的表现形式,开合在山水画的创作及审美过程中得以广泛应用。表面上来看,开合主要表现在山水画的章法制造,是气韵实现的有效手段,实际上来说,开合既具有形式美的意义,又拥有深刻的自我涵养和美学特征。
三.传统山水画与现代山水画的构图审美特征比较
在经历过近两千年的实践积淀,传统山水画早已有了系统而完善的绘画理论和技法表现体系。现代山水画则是从传统山水画发展而来,并有所创新,逐渐与传统山水画有所区分。提及传统山水画与现代山水画的不同之处,可能表现在笔墨、图式样式、造型、设色等诸多方面,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在山水画构图方面。所以我们要进行探讨不只是山水画图式样式的表面形式,更是深入到构图审美的深层次认识
一方面,传统山水画在经历了两汉时期的孕育、魏晋时期的萌芽、隋唐时期的发展、宋元时期的成熟以及晚清时的衰变几个主要的发展阶段后,山水画的构图形式已然形成固定的发展体系和模式。总的来说,传统山水画构图审美特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传统山水多运用散点透视,采用全景式的构图方式,这样的表现方式往往较为写实,能够展现全景山水的完整性;二是传统山水画的构图大都较为严谨规整,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五代时期“平正安稳”的表现模式,它通过空间上的照应关系,产生视觉上的层次变幻;三是虚实、聚散、动静“三远法”的运用,解决了一部分传统山水画在空间塑造能力上的不足,但这种以画家视角为中心的自我表达呈现,也会导致山水远近变化的不明显。
另一方面,现代山水画是在传统山水画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故而在构图表现方面会受到传统山水图式样式审美的影响。总的来看,在众多山水画家的探索下,现代山水画富于时代的表现特质,它汲取了西方绘画的构图特点,采用焦点透视来布置画面,往往呈现的是平远式的构图样式。也有很多山水画师崇尚结构要素的极简原则,他们需要对山水画中的自然物象进行最大程度的提炼和筛选,从而创造了大量抽象的、单纯的山水图式样式。并且随着绘画者的不断探索以及创作环境的自由化,这给现代山水画构图审美的创作提供了无限发展的可能。
四.总结
通过我们对山水画构图及艺术审美表现的探讨,相比已然对山水画的图式样式有更进一步的了解。这为我们开展传统山水画与现代山水画构图审美特征的比较提供了基本的条件。就我们所开展的探讨来说,只是对传统山水画与现代山水画艺术审美上的浅要概括,而两者真正的构图审美表现还有很多,需要我们更进一步的发掘。实际上,开展传统山水画与现代山水画构图审美变迁的探讨,不仅为我们认识中国山水画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更有利于中国山水画的进一步发展。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