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成为伪健康信息的重灾区
“玛卡是壮阳神药、黄鳝养殖添加避孕药、小龙虾是虫子……”近年来,各种养生谣言不断在微博、微信出现,轰炸我们的朋友圈。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的《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No.6(2015)》(下称《报告》)指出,课题组针对2014年11月3日至2015年2月28日微信中被多人举报为“诈骗和虚假信息”的625篇文章共17周数据进行的分析发现,七类主题的“谣言”数量最多:食品安全(284篇)、疾病相关(259篇)、健康养生(179篇),食品安全类、人身安全类、疾病相关类主题的“谣言”文章占了“谣言”文章总数的大部分。《报告》指出,近六成假新闻首发于微博,而微信辟谣难度较大。
微博平台开放性高,像一个公开的信息交流广场,人人都可以在上面发布信息,因而成为众多新媒体假新闻的信息源。其中较有影响力的假新闻有《中国“落榜”世界空气最差20 城》及《最新中国癌症地图出炉》等。微博已成为主要的假新闻之源,而微信却成为名符其实的健康谣言重灾区。此前,央视利用《焦点访谈》栏目戳穿了个别微信公众号散播的“微波炉致癌”谣言,不久后又整理发布了“朋友圈里的9大谣言”,都引起了极大关注。
谣言自古便已存在,但在新媒体兴起后,个人言论的效应呈数十倍甚至数百倍放大。据微信方面透露,他们现在每天会接到约1万至2万单涉及谣言的投诉,其中包含大量的虚假医疗信息。其中,有人为了博取关注,将不知从哪儿看来的伪科学信息进行加工转发,标题中还常常带上耸动性的词语,刺激转发阅读;有人则将隐形广告植入科普文章中,动辄冠以某某专家的名头,以博取认同,刺激消费。
根据传播学者克罗斯的总结,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公众批判能力。可见,信息的精准透明以及受众群体的判断能力都能够影响谣言的传播。
相对于公开的发布平台微博,微信平台用户基数大且具备较高的社交媒体属性,其平台内信息封闭性高,信息透明化较弱,无法形成及时的反馈,不像微博“广场”易形成不同信息之间的对冲,自我纠错能力弱。另一方面,朋友圈倾向于熟人间传播,公众的判断力也因朋友圈之间的强关系链有所削弱,并且“强关系链”之间存在“人情”“面子”等纠错障碍,辟谣难度大。在这种相互信任的关系中,每个人都积极地转发和传播,却很少有人去求证消息的真实性与科学性。在谣言扩散到一定程度之前,专业人士很难有针对性地集中解答和辟谣。
- 喜报!《中国博物馆》入选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最新CSSCI南大核心期刊目录2025-2026版)!新入选!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