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物形象的使用看《故事新编》的艺术手法
扁形人物不管在小说里的什么地方出现,都能让读者一眼就能认出来,读者用的是感情之眼,不是用只会注意人物的姓名的重复出现的那双视觉之眼,读者容易在事后将他们回想起来在其记忆中历久常新,并不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有所变化,经历坎坷,却依然故我。扁形人物即一般所说的“类型人物”与“漫画式人物”,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是作者围绕一个单独的概念或素质创造出来的人物。《故事新编》中的扁形人物主要有女娲、老子等。女娲可以用她的“口头禅”:“唉唉,我从来没有这样无聊过!”来概括。老子则是“我总是这样。”其他的就不在一一说明。
圆形人物在三维空间中会令人信服的给人以惊奇之感。圆形人物宜于扮演一个悲剧的角色而不受时间长短的限制,才能使我们产生除了幽默诙谐和恰如其分以外的任何感觉。眉间尺、禹、墨子、庄子、伯夷、叔齐等就是圆形人物。《故事新编》中的圆形人物比扁形人物多,连嫦娥也是一个隐形的圆形人物。虽然她是因为“老是乌鸦的杂酱面”奔月了,但这句话却不能概括嫦娥。她是一个有思想有行动的立体的人。说到这里,要说明,在《故事新编》里并没有单纯的圆形或者扁形人物,因为扁形人物总想向圆形人物发展,当然有地成功了,有的失败了。《故事新编》中还有许多小人物,这些小人物的塑造就和“油滑”有莫大的关联,小人物的塑造自然是衬托主角的,这样顿然使文章的包容性增强了,所具有的意义也超出了原来的历史故事。下面简单说说圆扁人物与“油滑”。
“油滑”人物如女娲两腿间的小丈夫,《采薇》中的小穷奇,《铸剑》中的瘪脸少年等,这些人都是圆形人物。小穷奇扮演的是拦路贼,但是一个喜剧透出悲凉的角色。“小人们也遵先王遗教,非常敬老,所以邀请您老留下点纪念品······”,“有礼貌”的小穷奇似乎比“认为压坏了丹田”而无理取闹的瘪脸少年更好些,但他们在演出这场闹剧的时候,就埋下了悲剧的因素。“油滑”使他们的言语与自己的行为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而这个反差也就是造成幽默的重要因素,这也是塑造这个小人物的重要工具。在这里“油滑”是一种语言艺术,通过这种语言也就塑造出小穷奇等“油滑”的圆形人物。老子本来是一个扁形人物,但他也有“油滑”的时候,但这个“油滑”并没有让老子从扁形人物变成圆形人物。老子送孔子出门,等他上车后说:“不留下来喝茶吗?”的语句,在我看来这是出于礼节的油滑,很明显老子是不想留孔子喝茶的,但说让他留下来喝茶,并且是他已经上车后说的,这就产生了一种喜剧因子。而当可笑之后,不免有些落寞,不禁要感叹可笑的人类。正如女娲死之后,就已经说明了世上没有长生不老,但还是有一批人要去寻求长生不老,这就不禁让你感叹愚昧的人类啊!
“油滑”的使用使《故事新编》的圆形人物与扁形人物相交叉,无数的小人物通过“油滑”的方式展现出来,又使圆形人物与扁形人物趋于互相转换,这就增加了文章的多样性与趣味性。读完之后又使读者有所收获,每一篇所表现的东西都会引人深思。《采薇》、《铸剑》、《出关》、《非攻》、《起死》这几篇也因为人物的圆扁交叉弥补了在时序上不如前三篇的缺点。从这里来说,“油滑”的确是优点。
从以上的逆时序的使用与圆扁人物的塑造上看,《故事新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也许不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鲁迅其他的作品,但《故事新编》所就有的艺术手法也是相当精湛的,逆时序的内在式叙述与混合式叙述及圆扁人物的交差使用的手法,值得我们学习,但还不限于此,还有更多我们未发掘的信息蕴藏在文本之中。笔者以为只有首先通过对《故事新编》艺术手法的分析才能促进对《故事新编》意义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不管是已经饱受诟病的社会分析方法还是引进的新批评,都应当建立在文本的“正确”理解之上,再进行可能的阐发和评论。当然对于鲁迅我们也应该保持理性的态度,正如他的“油滑”于此处是优点也许在别处就是缺点,也不能一概而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
- 《农业经济》论文投稿解析,难度指数四颗星,附好发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