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艺术空间特质性研究
一、城市公共艺术的范畴
城市公共艺术(city Public Art)是一个外来词语,又被称为城市公众艺术或社会艺术,城市公共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最显著的特征即在于它的公共性。它不隶属某一类艺术流派或艺术风格,也不单指某一类艺术形式,它存在于城市公共空间中并为公众服务,体现了城市公共空间中的文化共享与互动交流,所表现出的是公众的精神与价值。城市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有多种,总体归纳起来不外两类。一类是从狭义范围的角度界定,另一类则从更加广义的角度加以阐释。
狭义上的城市公共艺术,可以认为是放置在城市公共空间环境中的每件独立的公共艺术性作品,所包含的范畴比较广泛,如:公共绿地、广场、城市雕塑、壁画、城市家具、园艺、标识、广告、地景、建筑小品、纪念碑、壁画、城市家具等,以及众多的人造景观。
从广义的城市公共艺术理论来看,可以将城市公共艺术认定为是整个城市中具有公共参与性和观赏性的艺术活动,是城市艺术公共性的研究与实践过程。广义公共艺术所包含的内容更加的丰富广泛,不仅包含前面提到的诸多艺术表现形式,还包括由公众兴办或参与的公开表演艺术和公开艺术活动,以及与比较广泛的社会人群进行相互交流和沟通的、具有某种描述作用的艺术形式。
二、城市公共艺术空间分类
要关注城市公共艺术空间,首先要了解空间这个词汇,空间是一个相对哲学化的专业术语。公共空间是城市中重要组成部分,公共空间可以划分为物理性空间、社会性空间以及象征性空间几个不同层次。
首先是物理性的公共艺术空间,主要关注的是材料的存在及其属性,是三种空间形式中最为丰富的一种,因为它拥有一种变形或是重新确定所属权的潜在可能,并赋予城市空间新的意义。
其次是社会性的公共空间,主要关注的是空间内部的规范和社会间的相互关系,社会公共空间处在持续不断的重新界定当中,通过它能够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冲突在同一个地方得以完成和实现。
再次是象征性的公共空间,主要关注的是纪念性的事物及其营造出的气氛,象征性空间是通过规范人们的记忆来完成的,在大多数例子当中,象征性公共空间具有一种短期的生存经历,而且限于某一类人群。如果象征性公共空间成为历史的一部分,这足以解释我们的史前岩画、雕刻、宗教艺术、陵墓艺术为什么在今天被看作是一种处于象征性的公共空间中的艺术。这些公共艺术无论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空间形式,每一种公共空间都可以通过以上这些定义中的某一个意义或多个叠加意义来加以规范,对于公共空间意义的理解关系着我们看待公共空间的方式。
实际上,纯粹抽象的城市公共空间并不存在,每一种城市公共空间最终都要和不同的社会活动结合产生不同的空间场所。每一种空间场所又形成不同的场所精神,它们与之所处的社会职能、地理位置、场所职能密不可分。如政治性场所(如市政府广场、法院等)、文化公共场所(诸如学校、博物馆、美术馆等)、商业公共场所(包括商业街、商业城等)、一般性公共场所(诸如火车站机场、地铁站等)、娱乐休闲性公共场所(如广场、主题公园、咖啡厅等)。这些场所的性质、职能决定了城市公共艺术空间的性质和职能,也决定了城市公共艺术所处的场所精神。
城市公共艺术空间多样介质的构成决定了其艺术形式的展现,它有别于一般私人领域的、非公开性质的、少数人或个别团体的非公益性质的艺术形态。城市公共艺术中的“公共”所针对的是生活中人和人所赖以生存大环境,包括了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
三、城市公共艺术与空间整体的关系
城市公共环境艺术的载体是城市空间,城市公共艺术实质上是空间的艺术,是由构成空间的所有要素所共同形成的空间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说,城市公共艺术的建设首先要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空间是一个整体,公共艺术的目的是实现整体空间效果的优化,判断公共环境艺术的质量也主要依据其整体价值。因此,城市公共艺术的创作主要是处理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而不仅仅是要素本身。与其它艺术形式相比,城市公共环境艺术的特点正是在于其整体性与空间的融合。
城市是一个整体空间性概念,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应当具有整体形象。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城市形象的完善应当突出重点,抓关键要素;另一方面,局部形象应当服从整体空间要求,城市公共艺术必须遵循从整体到局部的设计原则,并以此为依据来设计和塑造公共艺术的形象。没有整体空间感局部将是盲目的,所形成的空间形象也将是混乱和没有特色的。
四、结论
公共环境艺术服务的对象是人,准确的说是公众,而非个人,城市公共艺术的创作首先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城市公共艺术也是一种大众艺术,具有大众性和艺术性的双重性特征,一方面城市公共艺术要基于大众文化,服务于大众,另一方面,它又应该适当超前于大众文化,引导大众文化朝健康、先进的方向发展。客观上,城市公共艺术是现代城市文化和城市生活形态的产物,也是城市文化和城市生活理想与激情的一种集中反映。是城市文化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具象表现。其公共性和自身的城市文化属性决定了它未来的发展必然受到特定的社会文化及空间思维模式的影响。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