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传达中延伸的风格化艺术-艺术论文
作者:石静来源:原创日期:2012-05-03人气:1456
罗马作家特伦斯和西塞罗的著作中,该词演化为书体、文体之意,表示以文字表达思想的某种特定方式。英语、法语的style和德语的stil皆由此而来。汉语的风格一词在晋人的著作里就已出现(见葛洪《抱朴子》等),指人的风度品格。在南朝时期刘勰的《文心雕龙》中,移指文章的风范格局。至迟在唐代的绘画史论著作中,风格就被用作绘画艺术的品评用语。近现代以来,人们广泛地在美学、文学、艺术、文艺评论等领域使用该词。
所谓风格化艺术则为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独特面貌,从风格延伸至风格化艺术,将这个词锁定在艺术范畴内看来,更具有说服力和统一性,由于艺术家世界观、生活经历、性格气质、文化教养、艺术才能、审美情趣的不同,因而有着各不相同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形成各不相同的艺术风格。在艺术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艺术风貌、特色、作风、格调和气派是艺术家鲜明独特的创作个性的体现,统一于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思想与艺术之中。
2视觉传达设计中的风格
所谓视觉传达设计是指利用视觉符号来传递各种信息的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是为了传达设计的一种模式,也就是设计的一种类型。目前居统治地位的是视觉观念,在声音和景象中,尤其是景象组织了美学、统率了观众。在一个大众社会里,视觉观念是不可避免的。人们随处都需要视觉来统率他们的行为和反映。而视觉文化时代的来临更好地配合和发挥了人们的认识。作为个性的发挥来说,风格的体现在这个文化时代的领域更具有一定的地位。
2.1视觉传达中“风格化”的视觉冲击
在视觉信息泛滥的时代,“风格化”的作品能很好的为公众识别记忆,这就符合了商业视觉运做中关于“有效识别”与广告效应的要求,像任何一件手续齐全的商品,它必须有表明出处的标识、商标,而作品的“风格化”就起着某种商标的作用,许多人强调的个人“风格”就是一种“视觉抢注”,从商业角度把握住了公众的视觉趣味与视觉习惯。一个时代也有一个时代的艺术风格,这是由于人们在一段时期内受到共同的影响有着比较接近的审美趋向,从而造就了“风格化”的历史,比如汉代大多崇尚简洁浑厚的艺术风格,18世纪的法国流行装饰味极强的洛可可风格,还有现在流行的地中海式装饰风格等等。
大多数成功的视觉艺术大师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但这种风格并非预设的目标,而是多年的视觉经验与文化浸润所形成的,如毕加索的立体主义,也是经过多年的各个时期并吸收前辈的成果和大量的艺术实践自然形成的,但开山立宗的大师毕竟是少数,大多数情况下,“风格”是一种已有元素的再发现与技法的拓展,进而有新的运用方式。在视觉的冲击下“风格化”要更具有吸引力的同时找到自己的独特性,发挥其真正的价值……
2.2风格思维化的艺术
艺术家与设计师形成的个人“风格”本无可厚非,可一旦出于公众的猎奇心理,而大玩视觉噱头,所形成的“风格”只是一种视觉污染,特别是那些娱人耳目,对历史隐喻与文化象征肤浅借用的“风格”,更是一种把“文化”当作“背景”,是一种丧失了基本艺术良知的不负责行为。在这里我更推崇一种自我风格的艺术思维化,将艺术通过思维、思想更好地反映其风格特色,展示其风采。
高尔基说“艺术靠想象而生存”。每件艺术设计作品,无论是感性还是理性都传达着作者的思想情感,这也许就是艺术思维的共性吧。也许我们不懂凡高的《向日葵》不懂田崴的《开拓者》只有他们自己才能对自己作品传达的思想真正了解,这个思维过程将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而这种思维和欣赏正是人们视觉上的一种享受,更是艺术形式上不断发展的动力。
3视觉传达中延伸的风格艺术及其表现
如上所述,视觉传达带有明确的目的性,其本质就是通过设计,将持定的视觉信息最准确地、最快捷地传递给大众。所以从视觉传达中延伸出来的艺术风格不但要独具特色,它的思维性和功能性都要来的强烈些,而更具有表现性。
在审美上,风格可以大致划分为各种类型,风格的多样化与一致性相互联系、渗透,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现象,在进行艺术评论时应注意区别。在造型艺术中,风格的多样化与同一性往往有著十分鲜明的表现。如同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艺术的杰出创作,米开朗琪罗的雄强、达·芬奇的深沉、拉斐尔的优雅各不相同;而罗马式、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则又分别是各自时代的典型风格;又如汉魏六朝之画“迹简而意澹”,初盛唐之画“雄浑壮丽”,均反映了不同的时代风格。在艺术的实际发展过程中,同一类型的风格往往会形成一种艺术流派;各种艺术流派的发展、演变不仅构成了艺术的发展历程,而且也反映了各时代社会思潮和审美理想的变化。
3.1视觉语言上的风格艺术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还有触觉——所有这些感觉都在创作或理解一件艺术作品时起作用。而且从理论上说,真正的艺术应该包括所有这些感觉。
视觉语言是利用视觉的要素“形”与“色”作为视觉传达的主要语汇。这种源自于艺术造形的传播方式,因着人类视觉感受的共通性,而成为一种比语言更具传达机能与传达效率的沟通方式。海报的创作自由,内容与形式较复杂,功能偏向于说服性与资讯性。其“形”与“色”的视觉传达性高,可拉近人们的认知差距,“形”与“色”的多样化也可以使得视觉传达效果更生动而更精彩。视觉里的选择、抽离、认知、了解,往往经由大脑而影响到心理。对色彩来说,色彩诉诸于感觉,色彩产生一种立即效果而成为象征。而视觉语言上的风格由此更加清晰化,其艺术特性也表露无疑。
3.2服饰上的风格艺术
3.2.1拜占庭艺术风格与服饰
由于罗马帝国的东迁,使得有机会出现融合东西方艺术形式的拜占庭艺术,在艺术的成就上,此时所强调的是镶贴艺术,追求缤纷多变的装饰性。同样,这种特色也反映在服装上。例如:在男女宫廷服的大斗篷、帽饰以及鞋饰上都出现了镶贴、光彩夺目的珠宝和充斥着华丽图案的刺绣,这些情形营造出一种既融合东西方又充满华丽感的服饰装饰美。
3.2.2国际哥特艺术风格与服饰
“哥特式”原本是指源自20世纪的一种建筑风格,其主要反映在绘画、雕刻、装饰艺术上,形成一种被誉为国际哥特风格的艺术形态,这种风格主要的表现是建筑上的"锐角三角形",同时也深深的影响了当时的服饰审美及服饰创造。例如:在男女服饰的整体轮廓上,在衣服的袖子上,以及鞋子的造型上、帽子的款式上,等等,都充分呈现出锐角三角形的形态。
所谓风格化艺术则为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独特面貌,从风格延伸至风格化艺术,将这个词锁定在艺术范畴内看来,更具有说服力和统一性,由于艺术家世界观、生活经历、性格气质、文化教养、艺术才能、审美情趣的不同,因而有着各不相同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形成各不相同的艺术风格。在艺术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艺术风貌、特色、作风、格调和气派是艺术家鲜明独特的创作个性的体现,统一于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思想与艺术之中。
2视觉传达设计中的风格
所谓视觉传达设计是指利用视觉符号来传递各种信息的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是为了传达设计的一种模式,也就是设计的一种类型。目前居统治地位的是视觉观念,在声音和景象中,尤其是景象组织了美学、统率了观众。在一个大众社会里,视觉观念是不可避免的。人们随处都需要视觉来统率他们的行为和反映。而视觉文化时代的来临更好地配合和发挥了人们的认识。作为个性的发挥来说,风格的体现在这个文化时代的领域更具有一定的地位。
2.1视觉传达中“风格化”的视觉冲击
在视觉信息泛滥的时代,“风格化”的作品能很好的为公众识别记忆,这就符合了商业视觉运做中关于“有效识别”与广告效应的要求,像任何一件手续齐全的商品,它必须有表明出处的标识、商标,而作品的“风格化”就起着某种商标的作用,许多人强调的个人“风格”就是一种“视觉抢注”,从商业角度把握住了公众的视觉趣味与视觉习惯。一个时代也有一个时代的艺术风格,这是由于人们在一段时期内受到共同的影响有着比较接近的审美趋向,从而造就了“风格化”的历史,比如汉代大多崇尚简洁浑厚的艺术风格,18世纪的法国流行装饰味极强的洛可可风格,还有现在流行的地中海式装饰风格等等。
大多数成功的视觉艺术大师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但这种风格并非预设的目标,而是多年的视觉经验与文化浸润所形成的,如毕加索的立体主义,也是经过多年的各个时期并吸收前辈的成果和大量的艺术实践自然形成的,但开山立宗的大师毕竟是少数,大多数情况下,“风格”是一种已有元素的再发现与技法的拓展,进而有新的运用方式。在视觉的冲击下“风格化”要更具有吸引力的同时找到自己的独特性,发挥其真正的价值……
2.2风格思维化的艺术
艺术家与设计师形成的个人“风格”本无可厚非,可一旦出于公众的猎奇心理,而大玩视觉噱头,所形成的“风格”只是一种视觉污染,特别是那些娱人耳目,对历史隐喻与文化象征肤浅借用的“风格”,更是一种把“文化”当作“背景”,是一种丧失了基本艺术良知的不负责行为。在这里我更推崇一种自我风格的艺术思维化,将艺术通过思维、思想更好地反映其风格特色,展示其风采。
高尔基说“艺术靠想象而生存”。每件艺术设计作品,无论是感性还是理性都传达着作者的思想情感,这也许就是艺术思维的共性吧。也许我们不懂凡高的《向日葵》不懂田崴的《开拓者》只有他们自己才能对自己作品传达的思想真正了解,这个思维过程将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而这种思维和欣赏正是人们视觉上的一种享受,更是艺术形式上不断发展的动力。
3视觉传达中延伸的风格艺术及其表现
如上所述,视觉传达带有明确的目的性,其本质就是通过设计,将持定的视觉信息最准确地、最快捷地传递给大众。所以从视觉传达中延伸出来的艺术风格不但要独具特色,它的思维性和功能性都要来的强烈些,而更具有表现性。
在审美上,风格可以大致划分为各种类型,风格的多样化与一致性相互联系、渗透,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现象,在进行艺术评论时应注意区别。在造型艺术中,风格的多样化与同一性往往有著十分鲜明的表现。如同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艺术的杰出创作,米开朗琪罗的雄强、达·芬奇的深沉、拉斐尔的优雅各不相同;而罗马式、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则又分别是各自时代的典型风格;又如汉魏六朝之画“迹简而意澹”,初盛唐之画“雄浑壮丽”,均反映了不同的时代风格。在艺术的实际发展过程中,同一类型的风格往往会形成一种艺术流派;各种艺术流派的发展、演变不仅构成了艺术的发展历程,而且也反映了各时代社会思潮和审美理想的变化。
3.1视觉语言上的风格艺术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还有触觉——所有这些感觉都在创作或理解一件艺术作品时起作用。而且从理论上说,真正的艺术应该包括所有这些感觉。
视觉语言是利用视觉的要素“形”与“色”作为视觉传达的主要语汇。这种源自于艺术造形的传播方式,因着人类视觉感受的共通性,而成为一种比语言更具传达机能与传达效率的沟通方式。海报的创作自由,内容与形式较复杂,功能偏向于说服性与资讯性。其“形”与“色”的视觉传达性高,可拉近人们的认知差距,“形”与“色”的多样化也可以使得视觉传达效果更生动而更精彩。视觉里的选择、抽离、认知、了解,往往经由大脑而影响到心理。对色彩来说,色彩诉诸于感觉,色彩产生一种立即效果而成为象征。而视觉语言上的风格由此更加清晰化,其艺术特性也表露无疑。
3.2服饰上的风格艺术
3.2.1拜占庭艺术风格与服饰
由于罗马帝国的东迁,使得有机会出现融合东西方艺术形式的拜占庭艺术,在艺术的成就上,此时所强调的是镶贴艺术,追求缤纷多变的装饰性。同样,这种特色也反映在服装上。例如:在男女宫廷服的大斗篷、帽饰以及鞋饰上都出现了镶贴、光彩夺目的珠宝和充斥着华丽图案的刺绣,这些情形营造出一种既融合东西方又充满华丽感的服饰装饰美。
3.2.2国际哥特艺术风格与服饰
“哥特式”原本是指源自20世纪的一种建筑风格,其主要反映在绘画、雕刻、装饰艺术上,形成一种被誉为国际哥特风格的艺术形态,这种风格主要的表现是建筑上的"锐角三角形",同时也深深的影响了当时的服饰审美及服饰创造。例如:在男女服饰的整体轮廓上,在衣服的袖子上,以及鞋子的造型上、帽子的款式上,等等,都充分呈现出锐角三角形的形态。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