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隔”与“妙悟”——文学审美
如王安石《游钟山》:“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得老山间”,山水常有,但啸傲山林的隐逸之行不常有,“终日看山”、“买山”不可行,凭借画卷弥补无法亲近山水的缺憾,于是,山水画变成了满足士大夫隐逸情怀的替代品,士大夫的“澄怀观道,卧游以理”情怀,“借咫尺之图,尽千里之观”,使山水画超越山水本身,拥有了独立的审美价值。
诗人、画家对山水自然所采取的审美观照方式与禅悟相似:即“天人合一”,“以物观物”。禅不是让我们向外觅求,而是向内观照。它让我们回归自然、回归神性、回归真如。“澄怀观道”的起点是“观”,观之时,心冥空无,澈如寒潭,洁如月华;而随机触缘,凝然于眼前一物,在当下体悟无限,于瞬间领略永恒——明心见性。由观—照—寂,这是禅悟的历程。唐宋禅诗画中山水与禅不二相融,将佛理融入清涧溪潭、林野山岚。慧远大师在山水之美中感受到佛理与自然的“不隔”——“感至理弗隔”。在自然中体悟“道”,于心悟理:“忽见幽人,如见道心……妙不自寻,遇之于天”,悟道通透之心,因为不执著,境自天机来。“青山不碍白云飞”,人间种种不平在静绝尘氛中归于无,如苏轼所说:“此心初无住,每与物皆禅”。山水即我,我即山水,山水是禅,山水是画境、诗境是禅境,之间交融和合。王安石晚年那些虚涵静美的诗,沉浸在一种淡极的平和、静穆的禅境中
月入千江体不分,道人非复世间人。
钟山南北安禅地,香火他日供两身。
《记梦》
晚年的半山老人王安石以最平淡、无惊的心凝视宇宙、自然,宇宙的运行、生命的起灭都是无心任运的,以纯粹的诗境画境之语,代替禅语,将心悟之理淡淡化入眼前之景:一花一草,一山一水,一屡一痕,这样的心境、画境,是诗人对景无心、直觉观照中获取的,是对“云从无心来,还向无心去”的自然真谛悠然心会。
而苏轼“我心空无物,斯文何足关。君看古井水,万象自往返。”的禅悟之心,是他经历了大起大落、大悲大喜、大风大雨后,以无动无静、无惊无喜、无得无失之心,悟到“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安然,以空前平淡之心,悟到“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禅趣,是他对这个世界的凝然观照,正是“直觉体悟、宁静观照”的观物方式,径直照出禅的本质。
绘画、作诗与参禅的思维方式体现在“妙悟”二字[8]。“妙悟”:是指超越寻常的、特别颖慧的觉悟、悟性。禅宗分“南北宗”:神秀一派主渐悟,慧能一系主顿悟,而南宗的“顿悟”禅学成为主流。南宋文学家严羽的《沧浪诗话》将这一禅学感念引入诗论,认为“禅道唯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只有“悟”才是“当行”、“本色”。所谓“妙悟”,照字面讲,它是心神领会、彻头彻尾的理解的意思。严羽倡说以禅入诗,苏轼等人又倡说以诗入画、以书入画。古人云:“诗不要苦想,苦想则丧失于天真”,绘画亦然,董其昌说“诗不求工字不奇,天真烂漫是吾师” [9]。体现在画作中的禅,只能是与艺术圆融的禅,这个禅不是禅理,而是情趣,贴切地说,是“禅趣”、“禅境”或“禅味”,并且,它往往是融合了儒、道等因素的“禅趣”, 因禅僧注重电光火石般的顿悟式的思维方式,绘画,最妙的状态就如同参禅,“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学艺如学禅,于是佛祖拈花,迦叶只能回报一笑,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一落言语,即非真意。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