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与“作诗”、“参禅”之意境的圆融
水墨山水画到了宋朝,发展到了一个高峰,同时参禅之风也日盛。北宋中期的国力趋弱,士大夫大多陷入新旧党争,外加北方少数民族侵扰,士大夫报国无门之下,转而在“齐荣辱、忘生死、等存灭”的禅家思想中得到启悟,以“静心、冥想、体悟”的方式,做“去欲、主静、贵无”的禅修。宋代当时的儒生的行为方式被形象地概括为:半天读书,半天静坐。连宋理学说也被认为是“阳儒阴佛”。宋的山水田园诗虽没唐代王孟之幽美,宋的山水画却达到了顶峰。
绘画、作诗与禅修的“静心、冥想、体悟” 的意境相通。宋水墨山水画多半出于信佛文人画家、画僧、诗僧之手,诗佛王维早就说自己“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苏轼还自称“苏子作诗如见画”,在苏东坡看来作诗与参禅是互通的:“暫借好诗消永夜,每到佳处辄参禅” [2];还道:“古来画师非俗士,妙想实与诗同出。”在苏轼看来,这种拥有诗般妙想画师的代表便是王维。他称颂王维“诗人与画手,兰菊芳春秋。又恐两皆是,分身来入流” [3];“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4]。“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画相通,亦是北宋山水画家郭熙的重要美学思想。郭熙有言:“然不因静居燕坐,明窗净几,一柱炉香,万虑消沉,则佳句好意亦看不出,幽情美趣亦想不成,即画之生意,亦岂易有。及乎境界已熟,心手已应,方始纵横中度,左右逢原。”[5]。在此处郭熙把修禅与作诗、绘画三者相互滋养,秘响旁通的境界联系起来。在禅的静穆中走向诗画的胜境,苏轼有名言:“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送参廖师》)。
坐禅修的是“静滤”,即“净心”、“滤念头”。“四大皆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空”来自“心灵的空”,即“净心”:生死不染、时空不羁、无欲无求、去住自由,这是空的境界才有的大自由。禅修时沉至极致的静穆里方能真切地感知世界的毫末之动:“千山不隐响,一叶动亦闻”(孟郊《桐庐山中赠李明府》)。只有在静寂的禅境中,心境才能获得极度的自由,如如不动的彻悟之境与激情沉醉的审美愉悦相偕不二。无心任运,这种充满自由、本然天真,这种无羁无绊、出入无碍的大自由,才能在山水世界里感受心的空,悟到世界的空。皎然《闻钟》那“永夜一禅子,泠然心境中”,就是一种走向极处的圣境—禅境。而宋代士大夫推崇的,正是王维这种“身心尘外远,岁月坐中忘”的平静不惊的空心,他的禅诗无心淡泊、斫去雕饰、独得天真。“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更是无心淡泊的极致,正是他在禅意灵性里,在静穆凝寂的观照里,无心偶得、意到便成的率意之作。
中国人对“无意”、“无心”、“无法”的大自由、大自在境界推崇,来自于老庄哲学,后得之于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尤其是中唐后的禅宗之推波助澜,对文人艺术家影响至深。 “忘形得意”的“逸品画”就是文人追求在“无心”、“无意”、“无法”的大自由、大自在状态下,随意而为之作。
画僧石涛曾说:“无法而法,乃为至法”[6],苏轼的书法:早年姿媚、中年圆劲、晚年沉著,他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庄子的《庖丁解牛》,不以目视而以神遇;嵇康形容自己的演奏,是“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书家心无牵挂,信笔直书,如怀素 “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醉后才“无心无法”,任意弄墨,笔走龙蛇;张志和画山水,皆因酒酣乘兴,击鼓吹笛,或闭目,或背面,舞笔挥墨,应节而成[7]。这种无意、无心、无法之作,皆是在“静滤”的禅境里,在心空的大自由、大自在里方可快意挥洒,世间种种全不萦怀。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