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现代电影的始祖-皮影戏-艺术论文

作者:刘华东来源:《电影文学》日期:2012-08-15人气:2551

 起源于中国的皮影戏,它运用的幕影演出原理、表演艺术手段等,对近代电影的发明和现代电影美术片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早在汉代,中国就有了皮影戏。唐宋时期,皮影戏很流行。从南宋开始,中国的皮影戏传入东南亚诸国,此后又远播欧美等地。如今,德国柏林博物馆等至今还收藏有中国古代的皮影。皮影融有古代壁画、帛画、画像石、戏曲脸谱、戏曲服装、民俗装束、剪纸等艺术精髓,当下皮影收藏和研究热在一定范围内兴起。而灵宝的皮影戏在业内具有较典型的艺术特点,可以说是我国电影早期的雏形。

  一、灵宝皮影源流

  灵宝皮影表演艺术起源于清代中叶,关于起源说法有二:一说从陕西传入;一说从京城传入。据岳渡村的李建如(79岁)、程彦时(80岁)、阎立竟(80岁)讲,清代岳渡村艺人阎鹏远、许顺洛曾唱过道情。岳渡村从山西引进皮影后,就组织戏班,四处演唱。阎没有后代,许迁居五亩乡,二人早逝。又据祖传六代的皮影老艺人刘金才和祖传五代的剪纸老艺人杨仰溪讲,道光年间岳渡村一位姓阎的和沟东村一位在京城做官姓杨的,他们告老还乡后从京城带回了皮影,和阎谢村一些退职官员地方绅士组班结社,招收流散艺童学演,轮流在各家举行堂会,自演自娱。由于受当时的条件限制,演唱时乐器伴奏仅有三叉板、笛子和四弦,演出的场所也大都在达官贵人或绅士富户的庭院。到了清末民初,这种庭院演唱艺术已发展成为灵宝县民间娱乐的主要形式,特别是民国初年,灵宝一度出现十几个戏班几百人的皮影演唱队伍,遍及涧河两岸和焦村原几十个村子。

  建国后,国家十分重视这一民间艺术,村里最盛时有五个皮影班,1954年灵宝县成立皮影剧团开始在舞台表演,并新增音响设备,布影道具;1955年参加省文艺调演,获演出二等奖,老艺人刘金才也获个人演出奖;1959年改为“灵艺剧团”,全体演职员工转为全民工;1961年3月由于国家经济暂时困难,“灵艺剧团“被迫解散之后,他们自发组织起来继续在民间演唱,“十年动乱”期间,这种艺术被当作“四旧”批判,把皮影及道具全部没收。使其一度中止,许多艺人偷偷收藏才使部分皮影艺术得以保存下来。

  二、灵宝皮影的特点

  (一)属道情皮影戏

  灵宝靠近华山、亚武山和永乐宫道教圣地,深受道教影响。皮影艺术与道情说唱密切结合是灵宝皮影的显著特点。道情又名“道经”“八仙乐”是道教的宣传工具,它的特点除内容宣扬道教宗义外.使用的乐器都是以八仙的法器命名,如:

  鱼鼓,简板传说为张果老所传。
  月琴,形如琵琶传说为汉钟离芭蕉扇所传。
  碰钟,形如铁笊篱传说为何仙姑所传。
  竹笛:传说为韩湘子玉箫所传。
  四弦:传说为铁拐李火葫芦所传。
  云阳板:传说为兰彩和所传。

  道情和皮影结合后发生了两个显著变化:一是艺人们的地位提高。道情艺人被尊为“八仙弟子”,其祖师在“上九流”的一流佛祖、二流仙中高居第二把交倚,群众不称道情艺人为“戏子”而尊称为“先生”,演出一般都安排在中堂,艺人演出必须是衣帽穿戴整齐,坐姿端正,以示对道教八仙的尊敬信奉;二是皮影表演艺术也更丰富,更吸引人,很快形成广泛雄厚的群众基础。为了适应幕影表现,灵宝皮影戏吸收其他艺术的一些技巧,采取了抽象和写实结合的手法,对人物及场面景物进行艺术化、卡通化、戏曲化的综合处理。它的脸谱与服饰造型形象而生动,夸张而幽默,雕工细致、流畅,四肢灵活,使人赏心悦目。在色彩上,灵宝皮影以红、黄、绿、黑为主,比较简洁明快,同时也喻示人物的个性特征,如黑脸的骁勇、红脸的精忠、黄脸的狡猾、白脸的奸诈等。刻制的皮影人物头、四肢、躯干等各自独立,而又用铁丝连成一体,并绑上竹棍,由艺人们操纵。一般来说,一个皮影人物要用五根竹棍操纵。用来演皮影的屏幕,多是白纱布做成的。白纱布经过鱼油打磨后,变得透亮轻盈。在白幕布后面,艺人们贴近幕布操纵各种皮影人物,不仅要手指灵活,还要说、念、打、唱,同时还要响动锣鼓。

  皮影是一种庭院艺术,道具轻巧演出方便,往往一二人操作皮制戏曲人物,外兼配道白说唱白,乐队除吹笛人外亦兼说唱,故一台戏只需十人左右,五六人也可进行演出。近年来随着科学发展,皮影戏的伴奏换成录音配乐,也有两人合伙演出的。由于皮影小巧玲珑,道具轻便。行动方便,不需舞台和车辆拉送,风雨寒暑无阻。适应山区僻乡群众观看,灵宝广袤的山区为皮影的生存、发展创造了条件,皮影也成为山区人民文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艺术轻骑。

  (二)品种多样、形式各异

  皮影的制作最初是用厚纸雕刻,后来采用驴皮或牛羊皮刮薄,再行雕刻并施以彩绘,风格类似民间剪纸,但手、腿、头关节是分别雕刻后再用线连缀在一起,表演时能够活动自如。皮影以河北一带的驴皮和西北的牛皮较为著名。

  灵宝皮影来路较广,除少量自制外,大都购自全国各地,主要来自陕西。牛皮的、驴皮的都有,各种形象,老少、神仙鬼怪、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应有尽有。戏剧人物主要分生、旦、净、丑,人物头部都是灵活的,可以根据需要随时更换。其中几十件一组的民间《社火》,造型极其生动,充分表现了农村节日社火的热闹场面,尤为珍贵。

  灵宝皮影花色品种十分丰富,有保留一百多年的、有新近的、有重彩的、有清淡的,大则三尺,小则不及盈寸,还有配景如“帅帐”“御花园”,亭台楼阁等,都有桌面那么大,大则可折,小则可折叠,便于移动调整,有的粗犷、简朴,有的雕绘精细令人叹绝。许多山西刻影老艺人经常到西车村来“取样子”临刻。

  (三)群众基础雄厚

  灵宝县群众特别喜爱皮影艺术,雄厚的群众基础是这朵艺术之花茁壮成长的沃土,也是它久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50年代皮影剧团每到一地演出,就像过喜庆节日一样,人流如潮,消息不胫而走,上自80老人,下至几岁顽童,都来观看,有的翻山越岭跑几十里山路也要饱一下眼福,人山人海常连看五六个小时仍不满足,观众最多时一场可达1 600余人,五分钱的门票可卖到80多元。艺人们演出也是根据农民的作息时间来定,一般晚上八点到午夜1点,如《秦琼打雷》三本需演五个钟头,必须连续演出才能吸引群众。 一般开头是武戏,紧锣密鼓召集吸引观众,继而正本戏,最后若群众不满足再加演些小戏。

  随着科学不断发展,皮影戏的灯光由建国前的小油灯逐步发展到煤油灯、汽灯、电灯和日光灯。亮窗是皮影戏的幕布,一般为四尺高五尺长,用细白布把边撑平在一个方框上。如今亮窗也多改为现代材料。如化纤布一类。由于亮窗灯光照明的改进,皮影艺术效果更佳。观看的群众更多。当时,艺人们农闲时自愿结合组成剧团,在经济上自负盈亏,包场一般是50~60元。或按艺人人数管饭后每人再给10元钱,由于观众多,久演不衰,经济效益还是比较好的。皮影最盛时,他们除在本县演出外。也经常到山西芮城和陕西潼关一带演出,灵宝县所有乡镇山村都有他们的足迹。

  (四)与其他民间艺术融合汇流,相得益彰

  灵宝县人杰地灵,民间艺术荟萃,民间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有剪纸、面花、刺绣、编织等。地方戏有花鼓、扬高、秦腔、越调、眉户、道情、豫剧、蒲剧、曲剧等。民间舞蹈有龙灯、高跷、竹马、旱船、芯子,还有民乐唢呐、锣鼓队等。全县共有各类艺人2 700之多,这些种类繁多的艺术都给皮影以影响。皮影艺人非常注意把地方戏引进皮影,皮影的唱法除道情外融合了眉户、秦腔的腔调。伴奏融汇了蒲剧打击乐器的鼓点特色,在演技上吸收了木偶剧的特点,据传老艺人罗山喜把道情原来没有的铜乐器引进了道情皮影班,再加上自然形成的当地方言,形成了一种高亢、雄壮、幽雅、含蓄、委婉、别致的情调,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

  其次,民间艺人十分注意把民间舞蹈的技巧引入皮影。西车村老艺人李安营保存的一套社火皮影有六七十种:踩高跷、跑旱船、顶芯子、舞龙灯、二鬼抬轿、猪八戒背媳妇等,表演起来,结合各种社火舞蹈技巧十分逼真生动。

  三是皮影与剪纸艺术相互影响促进。皮影在人物造型、形象刻画及风格上近似于剪纸,刀法几乎一样。如人物的眉、眼、口部分为了结实,常常加大拉长,互相连接,人物多制成侧面形象等。皮影晚于剪纸,它吸收了剪纸的艺术之长,反过来又促进了剪纸艺术的发展,每逢双节喜庆的大事,灵宝妇女都要剪些类似皮影的人物花鸟来美化点缀,剪纸已成为千家万户必不可少的艺术装饰品。各种民间艺术的汇合,极大地丰富了皮影的表演手段和艺术魅力。

  三、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艺人青黄不接,后继乏人

  近年来,社会在发展,人们审美趣味不断变化,特别是电影、电视和录像等艺术形式对皮影戏冲击很大,皮影戏步入了低谷,出现了艺人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现象。灵宝县现有的六位著名艺人大都已七八十岁,虽经县里大力扶持,培养了几位徒弟但都是四十多岁的中年人,技艺又不精,加上灵宝的“开金矿热”“拜金主义”和传统观念的影响,青年人根本无人问津,使皮影艺术面临失传境地。

  皮影道具方面。随着艺人年龄老化。影班解散,造成皮影道具的流失、转卖、转让现象。更有不法分子把明、清皮影当文物收购、倒卖,更危及这一传统艺术。现灵宝县皮影唯独索新友及其他四人道具稍全些,索收拢了车村周围五家艺人的皮影道具,现存一担箱。50多个头影,30多幅身子,共计400余件,全村艺人保存的皮影也超不过700件,拯救民间艺术已经到了燃眉之地步。

  (二)剧本现代题材少,老本散失严重

  据老艺人讲,过去传统剧本有100多本,现仅剩30多本,大部分因年代久远,无人整理被人遗忘,收集、整理、抢救工作也迫在眉睫。

  剧本现代题材凤毛麟角,缺乏时代精神,过去的老本大都混杂着封建主义,甚至有反动迷信的糟粕。

  (三)缺乏引导提高

  艺人们虽长期流动演出,却很少交流,没有研究切磋技艺的机构组织,如何提高思想性及艺术水平,为社会主义服务、为改革开放、经济建设服务,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审美水平也在逐步提高,因而大家把以前皮影中的角色与人物,都以更精湛与更细腻的雕刻工艺表现出来,更强调了皮影的艺术性与装饰性,把皮影制作好以后,仔细装裱用于展览与装饰。皮影的制作工艺正在从过去的娱乐为主、欣赏为辅向现如今以欣赏为主、娱乐为辅缓慢过渡。将来的皮影更加强调与突出其静态的艺术价值,通过场景的布置、角色的表情、丰富的色彩等,展示着它独特的艺术魅力。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